劉國棟
“不可以爬樹,很危險”“不可以踢足球,會受傷”“不可以跟那個小孩玩”“不可以插嘴”……許多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說“不可以”,這三個字成了他們管教孩子時的經(jīng)常性用語,每天掛在嘴上,變成了口頭禪。
“不可以”不應成為禁止令。孩子的想法、做法有時候雖然幼稚,但卻是最自由和天真的,家長總會給孩子列出各種“不可以”,或者簡單地用“不可以”否定孩子,而從不問孩子為什么這么做,從不告訴孩子為什么不可以做,當然,有的家長在否定孩子后,更不會指導孩子應該怎樣做。家長的這種行為方式,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形成“什么都不做比較好”的禁止令,對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
“不可以”不該是權威棒。每個家長都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他們盡早懂得“規(guī)則”的重要性,但家長卻無規(guī)則地應用著“不可以”,那些為了單純的禁止而發(fā)出的禁止命令,那些為了賭氣、為了強調家長權威發(fā)出的“不可以”,會讓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抵觸情緒,甚至隨著成長出現(xiàn)逆反心理。
“不可以”不能一說了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用“不可以”簡單武斷加以否定,而要分清主次和輕重,及時指導和督促孩子改正,不但讓孩子明白“為什么不可以”,而且要讓孩子明白“應該怎么做”。這樣的父母,才是稱職的老師。
“不可以”不能成為與孩子溝通的攔路虎。當孩子們產(chǎn)生自我意識后,他們希望自己和成人有平等地位,對成人的要求也是有選擇地接受。此時,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干涉不應用強制或命令式的口吻,而應以平等的姿態(tài),征詢孩子的意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同時,父母應該在必要時超脫家長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進行交流,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時候,家長也知道自己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會造成不良后果,但是他們往往缺乏足夠的信心、耐心和決心去學習和實踐正確的教育方法。本期話題就是針對這種現(xiàn)象,與家長們共同探討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