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澄懷味象與山水有靈

      2018-09-10 07:22:44張晶
      名作欣賞 2018年12期
      關(guān)鍵詞:宗炳

      張晶

      摘要:南朝劉宋時期的畫家宗炳,同時也是一位畫論家和佛學思想家。他的《畫山水序》是中國早期畫論的經(jīng)典之作,也是第一篇山水畫論,在中國畫論史和中國美學史上,有著備受矚目的重要地位,并對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對《畫山水序》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題如“澄懷味象”“山水有靈”“應(yīng)目會心”“應(yīng)會感神”“暢神”等進行了理論層面的闡釋,且聯(lián)系宗炳的人生態(tài)度、思想取向等,對于一些以往未嘗得到有效理解的內(nèi)容,進行了融會貫通的闡釋。

      關(guān)鍵詞:宗炳 《畫山水序》 澄懷味象 山水有靈

      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象。至于山水,質(zhì)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樂乎!

      余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跕石門之流。于是畫象布色,構(gòu)茲云嶺。夫理絕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書策之內(nèi)。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shù)里,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綃素以遠映,則昆、間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nèi)。豎劃三寸,當千切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以得之一圖矣。

      夫以應(yīng)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yīng),心亦俱會,應(yīng)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fù)虛求幽巖,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亦誠盡矣。于是閑居理氣,拂筋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yīng)無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賢暎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fù)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

      (宗炳:《畫山水序》)

      宗炳的《畫山水序》,是中國古代畫論史上第一篇山水畫論,有非常深刻的、豐富的美學價值,在畫論史上和美學史上的地位特別重要。筆者在本文中不擬錙銖必較地串釋文本,而是擇其重要觀念加以闡發(fā)。

      宗炳何許人?在南北朝時期,宗炳是一位重要的畫家,也是一位佛教思想家。提及這一點其實是很必要的,因為宗炳的繪畫美學觀念是與他的佛學思想相貫通的,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宗炳的佛學思想支持了其畫論的走向。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據(jù)《宋書》所載,其祖父宗承官宜都太守,父親宗繇之曾官湘鄉(xiāng)令?!端螘穼⑵淞腥恕峨[逸傳》,這是符合宗炳的平生行山及價值取向的。在晉宋之交,宗炳多次受到征辟而不就。劉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起用宗炳為主簿,宗辭而不就。劉裕間其故,宗炳回答說:“棲丘飲谷,三十余年?!备咦妫▌⒃#┓堑珱]有責怪他,反倒“善其對”。辭去劉裕的征辟之后,宗炳到廬山追隨當時的佛教高僧慧遠精研佛理,“就釋慧遠考尋文義”。宗炳一生酷愛山水,繪畫也以山水為主要題材。晚年無法登臨山水,就在家里“披圖幽對”,臥游山水了。宗炳與當時著名文學家謝靈運同時,而且都在廬山間學于慧遠。他年長于謝靈運10歲,而又比謝晚卒10歲。作為畫家,宗炳并非當時的代表性人物,在著名畫論家謝赫的《古畫品錄》中,宗炳被排在第六品中,也即最后一品。謝赫提出著名的繪畫“六法”,并認為能夠完備體現(xiàn)“六法”的是陸探微和衛(wèi)協(xié),而不及宗炳。謝氏對宗炳繪畫的評語則是:“炳明于六法,迄無適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損益。跡非準的,意足師放?!笨磥硎前H參半,認為他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還是難以作為一代典范的。但是,他的《畫山水序》在畫論史上的意義就非同一般了。

      《畫山水序》的第一段,意義尤為突出,之所以突出,在于其提出了“澄懷味象”和“山水有靈”的命題與觀念。作者舉了如軒轅、堯、孔等圣賢之人“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的范例,說明“仁智之樂”的體現(xiàn),而這種“仁智之樂”則是通過山水審美的方式獲取的?!笆ト撕犁铩迸c“賢者澄懷味象”不僅是對舉的,而且是互文的。宗炳的思想是儒家、道家、佛家雜糅為一體的?!笆ト恕薄百t者”也非限于儒家圣賢的內(nèi)涵。“道”超越刊魷體事物而具有形而上的性質(zhì),同時,也是圣賢作為主體所必然秉持的內(nèi)在根基。宗炳在這里重點主張的是“澄懷味象”,這是在中國美學史上影響深遠的命題?!俺螒选币簿褪鞘剐男爻蚊?,是道家所講的“虛靜”?!独献印凡妨抡f:“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得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fù)命?!敝鲝堉挥幸赃@種“虛靜”的主體胸懷方能“得歸其根”,也就是對道的把握。宗炳論述走出了道家哲學的層面,而具有了美學的價值。如果正面詮釋“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象”這兩句,可以這樣說:圣賢之人稟道于心而外映于物,澄凈胸懷而體味山水之像?!扮蓖ㄓ凇坝场保紫纫蟮氖侵黧w的心胸澄明,《老子》講的“玄鑒”,正是“映物”的前提。宗炳發(fā)揮老莊哲學中的“虛靜”觀念,并將其納入審美的范疇。老子的“虛靜”沒有明確提出對象化的“映物”,而宗炳則直接談到虛靜心胸的對象化。宗炳超越于老子而達于美學之境,還在于把“含道”的主體心胸與山水之象直接聯(lián)系起來,從而明顯地具有了審美的性質(zhì)?!拔丁北旧砭褪且环N審美的方式,是一種直覺的體驗。在審美活動中,“味”并非止于對嗅覺的味道或?qū)κ澄锏钠肺?,而是超越于其上的審美體驗。后于宗炳的劉翻酥在《文心雕龍》的“隱秀”篇中指出針對文學作品的“始正而末奇,內(nèi)明而外潤,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與之同時的詩論家鐘嶸在《詩品序》中也談到賦比興這詩之“三義”所產(chǎn)生的效果:“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笨梢姡谖簳x南北朝美學中,“味”已是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了。游歷山水的仁智之樂,并非在于具體的物質(zhì)享受,而在于對山水之象的品味鑒賞。這個“象”,不是事物的實體本身,而是通過主體的映射而呈現(xiàn)出的山水形象。

      “質(zhì)有而趣靈”在美學上也大有闡發(fā)的余地?!百|(zhì)有”是指山水的物質(zhì)性存在,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宗炳的深意和貢獻則是存在于“質(zhì)有”中的“趣靈”,也即山水的個性與靈性。這對于畫家來說,則是超出技法層面的藝術(shù)哲學了。聯(lián)系后面所說的“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可以看出宗炳在這個間題上的一貫性和自覺性。神與形相對,原來指靈魂,在魏晉南北朝的哲學論爭中,也指人或事物的內(nèi)在精神,形則指形體或形態(tài)。宗炳這里提出了“道神形”的關(guān)系間題,這也是其他人從未提出的問題。形神關(guān)系,是魏晉南北朝哲學論爭的一個焦點間題,就“神滅”論和“神不滅”論的兩種觀點出版過許多論著,宗炳是其中“神不滅”論的主將?!吧癫粶纭闭摼褪侵鲝埲说娜怏w死亡后靈魂不死,可以輪回。佛教領(lǐng)袖慧遠以“因果報應(yīng)”學說在僧俗兩界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慧遠在廬山開壇講經(jīng)傳法,主要是宣揚“因果報應(yīng)”及“神不滅”的理論。慧遠有《沙門不敬王者論》《三報論》《明報應(yīng)論》等著名佛學著作,闡述他的主要觀點。如《沙門不敬王者論》中第瓦部分《形盡神不滅》,以很強的邏輯思辮論證“神不滅”的理論觀點:“神也者,圓應(yīng)無生,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shù)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滅;假數(shù)而非數(shù),故數(shù)盡而不窮?!被圻h有許多追隨者,在廬山期間,“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xù)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等,并棄世遺榮,依遠游止”(《高僧傳》卷六)??梢姡诒τ诨圻h的崇奉與追隨。宗炳著有長篇佛學論文《明佛論》(一名V*不滅論》),反駁何承天等人的“神滅”論,極力宣揚“神不滅”論。限于本文題旨,這里不去辨析雙方理論的是非曲直,那是要大費筆墨的;筆者更感興趣的是,宗炳將“神不滅”論推及自然山水,這就對山水美學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睹鞣鹫摗分姓f:“今請遠取諸物,然后近求諸身。夫五岳四讀,謂無靈者,則未可斷矣。若許其神,則岳唯積土之多,瀆唯積水而已矣。得.而靈,何生水土之粗哉?而感托巖流,肅成一體,設(shè)使山崩川竭,必不與水土俱亡矣?!弊诒ⅰ吧癫粶纭闭撗由斓缴剿匀活I(lǐng)域,順理成章地提出了“質(zhì)有而趣靈”的命題,概而言之,就是“山水有靈”。中國山水畫的個性化與寫意性,在美學觀念上是以此為源頭的。與形相比,神是超越的;與道的本根性相比,神又是個體的?!耙陨穹ǖ馈?,是說圣賢之人通過個體化的精神世界,與大道連通;“山水以形媚道”是說山水自然是通過形質(zhì)彰顯大道的。這應(yīng)該就是中國山水畫的哲學根基吧。

      宗炳以山水為心靈的故鄉(xiāng),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乃至以“棲丘飲谷,三十余年”為由來婉拒劉裕的征召,劉裕不以為忤,反倒頗為贊賞?!端螘ぷ诒鳌份d:“好山水,愛遠游,西陟荊巫,南登衡岳,懷尚平生之志?!鄙碇镣砭?,無力再做山水之游,于是便以山水畫的形式,把名山巨川構(gòu)為畫卷,以供畫家本人朝夕對之,是為“臥游”?!端螘分休d:“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謂人日: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弊谑稀芭P游”,果然與眾不同,有足夠的審美氣氛,有難得的士大夫情懷。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野盛行神仙方術(shù),以長生久視為追求目標,以養(yǎng)氣服藥為生活方式,唯宗炳不然,而以臥游山水(即以山水畫為棲息寄托)為養(yǎng)生之道。故此說“愧不能凝氣怡身”,看似謙辭,實則以山水審美為內(nèi)心超越而不為服食養(yǎng)氣之流俗。

      山水畫并非純?nèi)豢陀^自然之摹寫,中國山水畫漸人寫意之途,自宗炳始。這里,宗炳深刻揭示了畫家的主體因素。一是畫家本身的精神世界,二是畫家的文化修養(yǎng),三是畫家的游歷記憶,四是畫家通過藝術(shù)訓(xùn)練獲得的內(nèi)在模式。“理絕于中古之上,可意求于千載之下”,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見到的宇宙與人生之理,卻可以通過流傳千載的畫作得以寓含彰顯;“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書策之內(nèi)”,是說超越于言象之外的意,是可以通過書策之內(nèi)的主體修養(yǎng)而生成的;“身所盤桓,目所綢繆”,是說畫家本身的游歷記憶和物色積淀,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基礎(chǔ);“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前一個“形”“色”,是畫家在長期的藝術(shù)訓(xùn)練中所形成的內(nèi)在模式,后一個“形”“色”,則是畫家所摹寫的山水對象所客觀具有的形貌顏色。

      宗炳由此談到山水畫的透視關(guān)系及山水審美境界。宗炳對山水畫有其獨特的哲學本體認知,更有美學的品格定位。山水畫絕非某山某水的比例縮寫,也非“導(dǎo)游圖”。名山大川廣大無邊,卻可以得之于一圖。清代王夫之說:“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于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保ā督S詩話》)如果把山水畫畫成了“導(dǎo)游圖”,肯定為畫家們所不齒。宗炳以之“臥游”的山水畫,在美學上有很高的要求,那就是:“如是,則篙、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秀是指山川之個性,靈則是指自然的奧秘?!耙粓D”,是一種完整的審美之境,如同后來石濤所說的“一畫”。

      作為畫家的宗炳,是諳于透視規(guī)則的,在《畫山水序》中,他以經(jīng)驗的方式表述出來。面對如昆侖山之大的對象,如果逼近來看,只能看到一點局部;而拉開數(shù)里距離再看,則能使其輪廓納入眼中?!叭ブ蚤?,則其見彌小”,視野的邊際,則是消點。以此道理作畫,則“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nèi)”,絹素或宣紙上是可以勾勒出名山之形的?!柏Q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盡,體百里之迥”,這是給觀畫者的感覺。從觀賞者的審美經(jīng)驗來看,不會因為形制小而影響了對山水形象的把握,卻會因為“類之不巧”也即沒有畫出對象的特征而感到乏味。山水畫的透視井非比例的縮寫,而是山川氤氳、整體風貌和獨特靈性的呈現(xiàn)。畫家何以“臥游”于自己的山水畫卷而亶亶不厭?蓋在于此!

      無論是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還是山水畫的賞鑒,其實都是主客交流的過程。宗炳提出了幾個具有美學內(nèi)涵的命題,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領(lǐng)會的。

      一是“應(yīng)目會心”“應(yīng)會感神”。這兩個命題都有重要的美學理論內(nèi)涵,也有基本的共同之處,但又有各自的具體指向?!皯?yīng)目會心”也好,“應(yīng)會感神”也好,都是指主體與對象之間通過當下的直接感知所生成的審美形態(tài)。不同的是,“應(yīng)目會心”生成為具有形上意義的審美理性,而“應(yīng)會感神”,則是超拔于畫作的精神氣韻。這里的“理”,未必是一般感悟所生的道理,而是宗炳所諳熟的玄理、佛理。宗炳認為在自然山水中包蘊著這種“理”。而在“應(yīng)目會心”的直接感知中,這種“理”就會油然而生。此處,“類之成巧”乃是關(guān)鍵所在。所謂“類之成巧”正是上文分析的“類之不巧”的反面,是說畫家畫出了山水對象的特征與靈性。在這個前提下,心目相取,理在其中了?!案猩瘛眲t是“理得”的媒介,也就是畫家的個體精神在“應(yīng)目”相感中得以升華打通,進入一片豁然開朗之境,在個體精神的超拔之中,會通于理?!吧瘛北緛硎菬o形無狀的,它寄寓于“形”中,并與外在山水對象的靈性產(chǎn)生感應(yīng),而得到激活和升華。在山水對象的構(gòu)寫中,“理”就貫通于其間了。這就是“神本無端,棲形感類,理人影跡”的大意所在。宗炳在這部分中主要是談山水畫創(chuàng)作對于心靈和精神的感通與升華功能。王世襄先生詮釋道:“少文又推進一層:大自然之山水,吾人聽之視之以耳目,體之察之以心靈。為自然寫照,悉憑聽視體察之所得而出之。山水圖畫,原一物也。若然,則大自然之山水,可與精神交感,所畫之山水當具同等之效力?!?/p>

      宗炳又談到了自己在觀賞山水畫時的審美心態(tài)與體驗,一言蔽之就是“暢神”。這也是山水畫的欣賞給人帶來的最高的審美享受。宗炳本人無疑具有相當高的審美修養(yǎng),看他觀賞山水畫時的狀態(tài):“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這豈是一般的欣賞者所能達到的境界?但卻又是真正的審美境界,這本身又是一幅何等美妙的山水觀賞圖?。∵M入山水畫中的意境,天際的叢林若明若暗,在無人之野傳來似有若無的琴聲,云霧縹緲,峰怕兀立。在這無法言說的境界中,各種情趣都集聚于其人的“神思”?!吧袼肌痹谖簳x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成為一個藝術(shù)思維的范疇了。后來劉勰作《文心雕龍》,以“神思”一篇作為其創(chuàng)作論的首篇,通篇講的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維規(guī)律。而在宗炳這里,“神思”指的是超越時空、甘客合一的神奇之思,它是超越于理性思維的,也是無法言說的。徐復(fù)觀先生描述道:“‘峰怕曉嶷,云林森眇,此乃山之形,亦即山之靈、山之神。自己之精神,解放于形神相融之山林中,與山林之靈之神,同向中飛越,而覺‘圣賢暎于絕代,無時間限制;‘萬趣融其神思,無空間之間隔;此所謂‘暢神,實即莊子之所謂逍遙游?!惫P者覺得徐復(fù)觀對于宗炳這段話的詮釋最近其仿佛,多說則無益。如果要強調(diào)一句的話,那就是山水審美在宗炳的這篇名作中,歸結(jié)起來就是“暢神”,在他看來,這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如其所言:“神之所暢,孰有先焉!”

      《畫山水序》使中國的畫或者說繪畫美學從一開始就有了一個很難企及的起點,其中提出的“澄懷味象”和“山水有靈”等命題,都具有很純粹的美學性質(zhì)。這當然有玄學“言一慧象”的深刻痕跡,又何嘗沒有佛學“神不滅”論的底色呢!形神關(guān)系,是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思想界都在爭論的間題,宗炳以之作為論述山水畫的思維方式?!懂嬌剿颉酚邢喈斏畹恼軐W基因,卻又都轉(zhuǎn)化為了藝術(shù)哲學,都是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意義上加以展開的。

      《畫山水序》作為繪畫美學的經(jīng)典之作,其理論價值之豐富、之深刻,真是罕有其匹,后來,也鮮有畫家或畫論家可以超越,它的哲學美學內(nèi)涵可以說是難以道盡。僅從技法上看,似乎這篇畫論也無多少可相傳授的東西,但它對中國畫的審美觀念,對山水畫的走向,可謂意義非凡!這是因為宗炳本人不只是一個畫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你看他這篇文章里能挖出多少思想的礦藏??!論及《畫山水序》的畫論著作和論文數(shù)量頗多,但是對《畫山水序》文本中還是有若干處論述缺少準確可信的闡釋。也許只憑語言學的方法未必全能解決這里面的間題,因為文字后面有很多是作者思想的脈絡(luò)。讀一下宗炳的《明佛論》,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邏輯是縝密的,思想觀念是明確而清晰的。在魏晉南北朝的哲學史上,宗炳是有地位的。怎么評價他的地位是另一回事,但他的論著確乎是中國哲學史上值得重視的遺產(chǎn)。他闡述的“神不滅”思想,又被他用在山水審美之中了?!懂嬌剿颉返膹?fù)雜性,很大程度要從這里進行透視。魏晉南北朝又是思想如此活躍的時代,玄學、佛學的眾多流派、觀念互相夾纏沖蕩,這在《畫山水序》中也有所體現(xiàn)。想要準確、細致地診釋它,殊非容易!筆者也只是更加接近它而已。

      猜你喜歡
      宗炳
      宗炳與郭熙“臥游”思想的對比
      國畫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20:26
      論中國山水畫與山水文化精神
      宗炳故里 黃桃之鄉(xiāng)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場六十周年 全國詩詞楹聯(lián)散文新詩大賽征稿啟事
      中華詩詞(2019年9期)2019-11-15 03:53:48
      宗炳《畫山水序》的“媚道”“妙寫”與“暢神”
      藝海(2019年8期)2019-10-14 15:43:02
      從山水畫的起源看山水畫的發(fā)展
      西部論叢(2018年8期)2018-09-03 08:41:50
      從宗炳《畫山水序》品古人澄懷暢神之情
      文教資料(2018年36期)2018-04-22 01:24:16
      宗炳《畫山水序》中道家思想對山水畫的啟示
      宗炳山水畫論及影響
      宗炳《畫山水序》研究比較
      宗炳的生平及其繪畫的考證和對當代繪畫的啟發(fā)
      兰州市| 资源县| 武山县| 襄垣县| 大同县| 阳春市| 息烽县| 宾川县| 神农架林区| 洛浦县| 彭山县| 安仁县| 黄龙县| 资兴市| 景东| 阿合奇县| 鲁山县| 元江| 绥芬河市| 积石山| 长乐市| 土默特左旗| 张北县| 凤山市| 娱乐| 隆子县| 仁怀市| 大悟县| 神农架林区| 行唐县| 合作市| 吉林省| 沙坪坝区| 长葛市| 沈阳市| 宜君县| 四会市| 文水县| 惠水县| 青海省|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