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東亞與世界格局
作者:宋念申
出版:新星出版社
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概念是很晚近的產(chǎn)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漸定型,后者則只是在近130年來才為人熟知。亞歐大陸明明是一個地理板塊,卻硬生生地分成了“歐洲”和“亞洲”,“亞洲(Asia)”即亞細亞,意思是東方,本身就帶著歐洲的視角。16世紀傳教士帶來了“亞細亞”這個詞,而東亞人逐漸接受這個身份標簽,卻是從1885年福澤諭吉發(fā)表《脫亞論》的時代才開始的。本書就是書寫16世紀以來東亞變遷、動蕩、碰撞、發(fā)展、互相塑造的歷史。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李伯重認為東亞不僅是實體的地理空間,也是流動變化著的人間世界。發(fā)現(xiàn),因此成為進入東亞的入扣:本書向我們展示了“發(fā)現(xiàn)”的重要意義。
一個人世間的俠士
作者:張北海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民國年間,北平。時局暗潮涌動,日本人的勢力蠢蠢欲動,抗日活動已自展開。青年俠士李天然留美歸來,為尋找五年前師門血案的元兇,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隨著他調(diào)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務、親日分子、豪門舊戶、黑幫老大、交際花、外國記者等輪番上陣,一起醞釀著山雨欲來的局勢。胡同深處,四合院里,老百姓的日子仍然優(yōu)哉游哉地過著。從中秋到冬至,從春節(jié)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直到盧溝橋的那一聲槍響。
世界盡頭,如我所知
原作名:The Fiflh Beginning
副標題:600萬年的人類歷史如何預示我們的未來
作者:[美]羅伯特·L凱利
譯者:徐堅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考吉學家羅伯特·凱利站在600萬年的時間跨度上審視人類歷史,提出時代命題,連通當下與未來。他找到人類社會的四次重大突變:“技術”讓人類從動物界勝出,“文化”讓人真正成為人,“農(nóng)業(yè)”讓人類從游獵走向定居,“國家”讓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與戰(zhàn)爭的烙印。而今天,我們正處在第五次突變的臨界點上,全球合作新時代正在開啟,人類邁向共同體的步伐將越來越快……
美國貧困人口生活群像
原作名:Evicted:Poverty arld Profit in the Amerlcan City
副標題: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
作者:[美]馬修·德斯蒙德
譯者:胡諄/鄭煥升
出版社:理想國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聚焦美國愈演愈烈的住房問題一一房價持續(xù)上漲、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收入?yún)s停滯不前、甚至不增反減一一馬修-德斯蒙德決意深入貧困社區(qū),一探問題的核心。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進了密爾沃基南部的一個拖車營。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舊城區(qū)的一處出租房。當時還是社會學專業(yè)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筆耕不輟,記錄瀕臨被驅(qū)逐群體的日常生活:他們與蛇蟲鼠蟻比鄰,家中的水槽長年堵塞,暖氣電力說停就停。房客們使盡渾身解數(shù)、把絕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卻依舊阻止不了跌至絕境的命運。讀者將直面貧窮帶來的流離失所,見證匱乏者拒絕屈從的優(yōu)雅身影。這是一本關于貧窮和驅(qū)逐的啟蒙之書,也是一部呼吁行動與改變的作品。
未來生命的終極形式
原作名:Llfe 3.0: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lal intelligence
副標題: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進化與重生
作者:[美]邁克斯·泰格馬克
譯者:汪婕舒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邁克斯·泰格馬克在本書中對人類的終極未來進行了全方位的暢想,從我們能活到的近未來穿行至1萬年乃至10億年及其以后,從可見的智能潛入不可見的意識,重新定義了“生命”“智能”“目標”“意識”,并澄清了常見的對人工智能的誤解,構建起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動態(tài)的全新思維框架,抓住人類與人工智能共生演化的焦點。邁克斯·泰格馬克不僅以全景視角探討了近末來人工智能對法律、戰(zhàn)爭、就業(yè)和社會帶來的影響,還將目光投向了這場變革更為深遠之處:在未來的1萬年乃至10億年及其以后,我們能否與人工智能實現(xiàn)共生與繁榮?宇宙生命發(fā)展的終極物理極限是什么?更為重要的是,我們?nèi)绾卧谶@場變革中迎來重生,同時又不會陷入危機,喪失生而為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