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鑫
1988 年 6 月 23 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享年 95 歲。這位曾經(jīng)想出世,晚年仍視佛學為思想根本之一的儒者,在1987年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時,如此肯定了自己的一生:“我不單純是思想家,我是一個實踐者。”
今年是梁漱溟逝世三十周年。
梁漱溟可謂二十世紀最后一個圣人,許紀霖教授曾說,盡管同代人熊十力以及牟宗三等在學理方面的成就要比他高得多,但作為一個人格和社會理想的實踐者,梁確乎是特立獨行,后無追者。
國學大師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
1918 年 11 月 7 日,父親梁濟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绷菏閳远ǖ鼗卮?。
父親不語,三天后選擇了自殺。他的去世對京城文化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徐志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梁啟超等人都有過評論。父親的自殺對也曾想過自殺的梁漱溟是一個啟示——在民族血脈新舊交替的時刻,總要有人去承擔。
那一年,他 25 歲。
雖是生于清朝末年,但梁漱溟不曾讀四書五經(jīng),他讀的是《地球韻言》《啟蒙畫報》,上的是洋學堂,學的是近代科學課程。但實際上,他深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五四運動西潮東涌、中國的主流思潮都在批評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只有他辯護,而且分析的十分精彩。
25 歲前,梁漱溟有些出世,喜歡讀佛典。因為在上海的《東方雜志》上連載自己的《究元決疑論》一文,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看到這篇文章后,便邀請梁漱溟到北大擔任哲學講師,他因此登上了北京大學的講壇。
在北大待了 7 年后,一方面因不滿北大只重知識的西式教育,另一方面他不想當個閉門做學問的圣人,于是 1924 年辭掉了北大教職,先后在河南、山東等地進行鄉(xiāng)村建設實驗,探尋救國救民之路。
他應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的邀請,到山東鄒平創(chuàng)辦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以縣為實驗區(qū),實行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方面的全面改革。
梁漱溟等人在縣城辦了衛(wèi)生院,聘請濟南齊魯大學醫(yī)學院的畢業(yè)生當醫(yī)院的大夫,這自然受到當?shù)孛癖姷臍g迎。他們的實驗工作,是從發(fā)展生產(chǎn)入手的。鄒平縣是產(chǎn)棉區(qū),他們首先引進新的技術,幫助農(nóng)民改良棉種、麥種和畜禽良種,同時植樹造林,疏通河道,努力發(fā)展生產(chǎn)。生產(chǎn)發(fā)展起來后,他們又將當?shù)氐拿藁ㄊ召徠饋?,?jīng)初加工后銷往青島。他們還計劃在鄒平建設紗廠,就地加工,更好地實現(xiàn)農(nóng)工結合,增加農(nóng)村財富……這些活動均造福了當?shù)?,給農(nóng)民帶來巨大的實惠,受到普遍的擁護。
此后,實驗區(qū)進一步擴大,菏澤、濟寧等縣也劃為實驗區(qū)。
鄉(xiāng)村建設的實驗初見成效,但梁漱溟的宏愿遠不止于此。他要以此為基礎引領整個中國走向光明前途。“我所主張之鄉(xiāng)村建設,乃是解決中國的整個問題,非是僅止于鄉(xiāng)村問題而已。建設什么?乃是中國社會之心的組織構造(政治經(jīng)濟與其他一切均包括在內(nèi)),因為中國社會的組織構造已完全崩潰解體,舍重新建立外,實無其他辦法。”他后來這樣總結。
那一時期,中國大地一度進入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高潮。1934年,全國從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團體達600多個,建立的實驗點、實驗區(qū)有100余處。而這么多的團體中,以梁漱溟在山東鄒平、晏陽初在河北定縣、陶行知在南京曉莊、黃炎培在江蘇昆山、盧作孚在四川北碚的建設最為突出??上У氖牵捎谌毡镜那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梁漱溟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也被迫于1937年終止。
在他的狂氣背后,有德性和知性支撐
1942年1月10日,香港戰(zhàn)事結束半個月,因主持《光明報》而抵港的梁漱溟,方才購得船票,與朋友四人喬裝成工人、小販,準備乘船逃回大陸。
行船全憑風力,顛簸輾轉到澳門、臺山城,又經(jīng)陸路從開平到肇慶,終抵梧州。一路有敵方關卡,有空襲炮火,同行者皆慌亂不已,唯獨梁漱溟安然無事。朋友禁不住稱嘆:梁先生真奇怪,若無其事!梁先生真了不起,若無其事!
1月26日抵達梧州,梁漱溟給兒子梁培寬、梁培恕寫信,記敘了香港脫險經(jīng)歷。論及為何能這樣淡定自如,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安危自有天命:“假如我所作所為,只求一個人享樂,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又若我做事只顧一家人的生活安享,那么,我的安危亦不過關系一家而已。但我不謀衣食,不謀家室,人所共見……我棲棲惶惶為何事,朋友國人,或深或淺,多有知之者?!?/p>
經(jīng)歷了生死劫難后,他在這封家書中陳述胸襟抱負,“孔孟之學,現(xiàn)在晦塞不明?;蛟S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卻無人能深見其系基于人類生命的認識而來,并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學而后乃闡明倫理思想。此事唯我能做?!度诵呐c人生》第三本書要寫成,我乃可以死得;現(xiàn)在則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國大局以至建國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那是不可想象的,萬不會有的事!”
在書信中向兒子吐露心跡,即便有張狂之語,亦無可厚非。但這封信被友人拿去發(fā)表在桂林《文化雜志》上,梁漱溟覺察到不妥,于是補作后記,希望讀者不必介意。
梁漱溟從不以狂為忤,他以為這反而是儒家的真精神和真態(tài)度,“狂狷雖偏,偏雖不好,然而真的就好?!绷菏榈目瘢强穸煌?,在他的狂氣背后,有德性和知性支撐。
梁漱溟曾說,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問起他是怎樣一個人,朋友回答“他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過的。
思想似乎是人人都有的,但在他看來,大多數(shù)人有而等于沒有。他們的頭腦雜亂無章,所謂的思想,不外乎人云亦云。原因在于他們內(nèi)心并沒有不能忽略過去的問題,也就不會認真尋求其解答。他的思想,原是來自“感受問題之刺激,切志問題之解決”而不能不用心“尋個明白”。所以他說自己是“問題中人”,而非“為學問而學問”。
思想既是從刺激自己的問題中來,自然要回到解決問題的行動中去。所以他不甘于坐談而喜歡行動:“有出世思想,便有出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實踐。特別為了中國問題,出路所指,赴之恐后;一生勞攘,亦可概見?!?/p>
他說,自己總是把最大的問題(中國問題)擺在心上;在最大的問題中又選擇最要緊的事來做,從不做第二等事。為此,他不謀衣食,不顧家室。1935年妻子去世,他在悼文中寫道:“在這中國問題極度嚴重的時候,她又早早離開我,給我以爽利的身子,容我以全副的精神,對付大局問題。”1932、1937年兩個年幼的孩子兩次逃難,他都不在場。相聚之后,也還是要把他們寄養(yǎng)在親戚家中。
“由于總在最大問題中追求其最要緊的事情,久而久之,我所關心的,旁人往往不如我關心;我所能做的,旁人往往不如我能做;好像責任集中于我一身。既有‘四顧無人之慨,不免有‘舍我其誰之感?!彼亲载摰?,但他卻說,“是事實如此,不是我自負。”
1987年,他最后一次在公眾場合露面。這位曾經(jīng)想出世,晚年仍視佛學為思想根本之一的儒者肯定了自己行動的一生:“我不單純是思想家,我是一個實踐者。我是一個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