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紀生
【摘 要】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學生“經歷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fā)展抽象思維”。數感顧名思義就是人對數、對數的運算的感覺、感受以及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種素養(yǎng)。良好的數感可以幫助我們及時做出數學判斷,并用高效的方法解決復雜的問題。
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師生校園生活中,重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身邊的數的現象,并能用數來表達,用數來解決問題。進而感受數的意義,數與數量的關系。讓學生在與數之間的“對話、交流、溝通”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關鍵詞】 數感;游戲;生活;實踐;應用
學生的數感是學好數學的重要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主要體現在:對數字的高度敏感以此類推;對已知道的數學條件做出的快速正確的反應;能用最優(yōu)化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數感是一種自覺、自主、自動的過程。新課標非常明確地把“數感”作為學好數學的首要內容提出來,“數感”培養(yǎng)是放在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首要位置。一個人有了“數感”,才能將數學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數感是當前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數感就像美術的美感,語文、英語的語感一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容易被廣大的教師所忽視,而它又是人最基本的一種數學素養(yǎng),因此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在游戲中體驗數的認識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博士認為:“游戲是動物的本能,要善用游戲的方式訓練孩子的頭腦。”尤其是針對低年級孩子好玩、好動的特點,教師在數學課上應該積極創(chuàng)設充滿誘惑的寓教于樂的游戲,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激情高昂,保持高度的有效積極注意;它是激發(fā)學生積極學習的元動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的奧秘,尋找數學的規(guī)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多為學生精心安排一些趣味的、有含金量的數學游戲。如在玩數字接龍游戲時,教師先數幾個數后,讓學生根據規(guī)律接著數。(1)1、3、5、….(2)5、10、15、20、…(3)37、36、35、…通過這些游戲的設計,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頭腦得以訓練,靈活了思維,對數感有了更多的體驗。再如在教學“2、3、5倍數的特征”時,讓學生隨意出數字,不用計算,我來口答這個數是不是2、3、5的倍數,再讓學生來驗算。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了解數的“神奇”,進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就樂于學習了。
二、在生活中培養(yǎng)數的感知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數學的來源,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從室內擴展到室外,校內延伸到社會,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例如,在學習“認識100以內數”以后,我指導學生課間玩跳繩游戲。兩個人比賽跳繩,一個按單數順序數1、3、5、7、9……,另一個孩子按雙數順序數2、4、6、8、10……,誰先數到100就是誰贏了。孩子們玩的積極性十分高,課間經常數成一條聲。學生玩熟了以后,我又換了一種花樣,讓他們從大數往前數,一個按單數順序數99、97、95、93、91……,另一個孩子按雙數順序數100、98、96、94、92……,誰先數到0就是誰贏了。隔一段時間再換一種數法,學生們對數數興趣盎然,同學間會進行數數比賽。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學生對100以內的數正數、倒數滾瓜爛熟。哪個數大,哪個數小一清二楚,哪個數在前,哪個數在后,明明白白。
三、在實踐中強化數的大小
因為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因此要發(fā)展學生的數感,必須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實際背景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當于等這些詞語,在一定的具體情境中使數感有寄托物。教師只有創(chuàng)造一定的實踐操作活動,調動學生的手、口、耳、腦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進來,才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數感。例如,比較爸爸與爺爺的年齡,比較小朋友的鉛筆數,對于一些數50、98、34、5、42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詞語描述它們之間的大小關系,并用“>、<”來表示。在教學活動中組織猜數游戲,能很好地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再如:到操場上去走一走、跑一跑、測一測、量一量,讓學生對10米、100米、1000米的距離有切身的感受;到超市去掂一掂一斤、一公斤的重量,看一看20公斤與50公斤大米袋子大小。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讓學生對數感有了物質感受,并對數學知識充滿了興趣,想不斷地走進數學,研究數學。
四、在應用中升華數的意義
1980年美國提出了“問題解決”的口號,用數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數學教育的中心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換途徑來思考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自己不斷摸索中掌握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數感的發(fā)展。例如,在“買門票”這個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計算切實感受數學的作用。題目是“某旅游景區(qū)的門票價格為:一張80元,團購票(30人及以上)打八折。五年級一班2名教師帶領25名學生去旅游,最少需花多少門票錢?”通過計算得知:
A:(2+25)×80=2160(元)
B:30×80×80%=1920(元)
上面兩種方案都是合理的解決方法,學生靈活地選擇方法來解決問題,但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最合適的方案,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升華了數感。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數感的形成不是通過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教學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數感敏銳精確的培養(yǎng)需要數學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突破口,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作性地利用教材、教具,巧妙地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熏陶學生,幫助學生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逐步體驗和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