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占有重要地位,六年級是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的關鍵學年,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我們單就成績來說,六年級學生的語文成績一方面是對學生語文學習成果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對該校語文教學水平的考量,因此,校方及老師要提起對語文的高度重視,語文知識的學習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交際能力,老師要積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升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一線教學的經(jīng)驗對如何提升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質量進行分析,僅筆者愚見,望廣大讀者指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 注重積累
在語文學科的教授過程中,老師要充分重視積累的重要性,隨著長期的日常積累,語文學習能力就會有所提高,積累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所以,老師要從多角度考慮,從多途徑出發(fā),鼓勵學生養(yǎng)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比如,借助晨課時間,老師讓學生朗讀課文、詩歌等,為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打好基礎;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多讀書、廣讀書,遇到喜歡的、優(yōu)美的句子就抄寫下來,并且多多留意生活中蘊含的文學,可以把所思所想用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既有利于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語文水平,又能夠幫助學生抒發(fā)情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在平時工作中也要多收集一些優(yōu)秀的作文,在進行作文教學時,當作范例為學生朗讀,借助范文中的表達手法向學生講述寫作技巧,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寫作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對文章的朗誦,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從而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寫作學習中,對提升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大有裨益。
二、 了解語文
語文是一門研究語言、文字的學科,一般情況下,對語文的學習體現(xiàn)在寫作和閱讀上,課程比較枯燥單調,缺乏新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是應付考試,更為糟糕的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注重對語文教學的深入研究。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升學考試,許多老師為了提升成績較差學生的語文成績,就盲目采用單向“灌輸”“填鴨”的教學方式,這樣做并沒有有效追趕上教學進度,反而使這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了對語文學習的反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老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維護,采用其他視角來考慮問題,事實上,語文的實用性很強,語文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內容已不僅僅局限于對知識的學習和記憶,而是上升到了對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對情感的初步體驗,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語文對我們的重要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 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方法對老師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點的,就可以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相應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相對較高;如果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不能打動學生,甚至會使部分學生反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語文老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式不應該一成不變的,要隨時根據(jù)學生狀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善于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以及教學內容擇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效率。比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少年閏土》等課文時,為了有效引發(fā)學生對“魯迅身上的特點”“魯迅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章表達了對魯迅先生什么樣的情感”等問題的思考,老師可以通過比較教學法來實現(xiàn),讓學生自行總結;再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根據(jù)文章特點,老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以為學生播放動畫片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在學生的感情方面作好鋪墊,與此同時,老師還可以找到作者其他的經(jīng)典童話故事展開對比,使得學生對文章、人物、感情等有更加深入的體會,這也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
四、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
在學習語文時,如果只是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學生難免會覺得無趣,學生的學習激情就會銳減,大大降低學習效率,如果老師能夠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充分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與學生共同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基于小學六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學生的積極性一定能夠被調動起來。
比如,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口語交際”的課題,還有許多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才能完成的小任務,所以,語文老師要把這部分內容充分利用起來,科學、合理地展開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比如在學習完《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之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該章節(jié)涉及的課文都是外國文學作品,教師可以就此開展班會,讓學生課后去收集一些喜愛的外國作品及其相關知識,對學生積累的知識、寫作手法、人物、作者事跡等展開討論,他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就鍛煉了探究能力和整合資源的能力,班會上的互相交流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的溝通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五、 促進交流
大部分小學六年級學生的閱歷有限,思維結構還不夠完善,不乏天馬行空的想法,老師要想切實對充滿稚氣的學生開展教育工作,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學生心中所想,然后在尊重學生想法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當下,有很多學生在面對教師的情況下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總是與老師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感,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需要老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和理解,多與學生聊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增加溝通頻率,參與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只有懂得學生心中所想,找到阻礙學習的真正原因,才好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龍紅艷.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6(11):00013.
[2]劉生德.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措施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18).
作者簡介:
崔振菲,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興民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