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對于青海湖,我一直存有一種向往,就像我曾經看到的納木錯湖,面對那種圣潔和莊嚴,你只能在心底涌起一腔崇敬之意。而未曾見到的青海湖,在它的浪花里,或許也潛藏著我隱秘的文學想象。
在讀到郭建強的《青海湖涌起十四朵浪花》之前,我剛好在看阿信的詩集《那些年,在桑多河邊》,這位生活在甘南高原的詩人,如何描繪與書寫他的日常?我在拉薩的大昭寺旁走過,處處都是虔誠,除了大詞,你根本無法用那些常規(guī)的表達來抒發(fā)情感的真實?!霸诟咴畛3龅筋愃魄榫啊R粋€人,一座寺廟,一朵花,一處海子,甚或一只無感無知的甲殼蟲,都透著神秘或原初的味道。仿佛等著你來發(fā)現(xiàn),又仿佛渾不在意,讓你更覺出世間生存的莊嚴和奇妙,以及置身其間的福分。因此,我的寫作,只能是看見和說出,只能是莊嚴和虔敬,而不會是其他。如果說詩人的寫作是種創(chuàng)造,那么,我僅僅想通過漢語轉述我在這里所見和所聞的一切,不需任何修飾,而且心懷崇敬?!痹谠娂那把灾校⑿湃缡钦f,面對生活,他肯定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而是置身其中,以敏銳的觸角去感受世界及其周邊的那種細膩、純粹和安詳。
和阿信一樣,郭建強也是一位高原詩人。它書寫昆侖山,也敬畏青海湖,這種神圣的敬畏里,就有著他只能看見和說出的真相,幾乎近于某種信仰?!肚嗪:科鹗亩淅嘶ā肥巧⑽模窃?,這十四朵浪花,也是十四個關鍵詞,它們維系著詩人和青海湖之間那種自然的緣分。從夢境開始青海湖的人文旅程,這其實是一個隱喻,它符合這片圣湖所有關于幻想、回憶和發(fā)現(xiàn)的邏輯。夢境中的游魚吐出了氣泡,它剛好對接了青海湖的浪花,“浪花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又誘使我們集中精力去研察隱匿其中的巨大秘密?!庇梢欢淅嘶ㄊ幯_去,更多的思緒和意象紛至沓來,月亮、魚尸、陰陽、兔骨、天青、踏浪、行駐、白佛、人間……當現(xiàn)實、歷史、經驗與想象交織在一起,這混融的聲音構成了一種宗教般的格調,直指一個人的精神信念和發(fā)現(xiàn)的“奧秘”。
在詩人筆下,青海湖是一種意旨,它在冥冥之中通向了對命運的陳述。青海湖作為一道神圣的景觀,它在遭受歷史劫難的同時,詩人也以低沉的筆觸為它賦予了命運感,因此,當現(xiàn)實中的青海湖化作了內心的風景,它由此承載了更多歷史的變形和殘缺之美。青海湖的美,不僅僅美在自然,那是“天上之水”賜予它的神圣,其更多的美,則是于近世所遭遇的殘酷破壞與劫掠,可它最終仍然保持了曠野的寧靜。這原始野性的美,也需要承受那一段又一段荒謬的歷史。作為青藏高原的珍貴魚類,湟魚因為人類的各種惡行而銳減:農場和地方農民為了種油菜,筑壩截流,導致青海湖里的湟魚在回游產卵時被阻隔困死,“河道里的魚尸厚達一米”,人類逐利所帶來的惡,對于湟魚來說是一場災難,通過移情,我們能夠想象湟魚在大壩前“上而不能”的悲壯。“優(yōu)美的風景里,一樣暗藏著血光,殘忍和腐爛;這是神靈的旨意,自然的秘密,萬物循環(huán)的規(guī)律。無法解釋和接受的,則是人類的操行。”這種感喟中帶著審慎的警醒之意,而批判里又不乏反思的精神自覺。郭建強對于青海湖的知識考古,是在替人類懺悔的層面上直指了歷史之罪。
青海湖所擁有的內在語境,正在于詩人切入到了歷史的現(xiàn)場,還原了一道另類的風景,這一道道風景的疊加,也是一部濃縮的青海湖歷史。詩人以關鍵詞的形式串連起這部歷史,看似分散的,獨立的,其實,都是圍繞著一種對命運的審美在展開,生動,翔實,并探尋歷史深處的可能。就像詩人以季節(jié)的輪回來指涉青海湖的力量之美一樣,它的遭遇在成就了悲壯之美時,也給予我們生態(tài)的啟示:自然是不可違逆的,如不顧一切地冒險行之,總有一天要付出代價。青海湖有其韌性的一面,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它保持了自然最穩(wěn)定的維度,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涌。“青海湖之美,既在于靜,也在于動;既是狂野不羈,又是安然有法。”這是美的辯證法,再多的破壞與建構,也不可能被凌駕于自然之上,有時候,我們只有服從自然的安排,方可讓美通向一種文學的永恒的善。
——正是在這一理想的存在中,我能夠理解郭建強何以用文學的方式來為青海湖作傳,他不僅僅是在記錄,他也在沉思,在以對話的方式靠近青海湖的靈魂。相對于我們的世俗生活,青海湖是一個有著精神高度的參照,面對人類之罪,它又是一個鏡像,詩人在深情地回望,并于虔誠的敘述中重構了青海湖的宗教形象。它之所以吸引那么多人去朝拜,去沿湖而行,乃是因為它提供了我們在世俗生活中無法復制的精神景觀,它也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圖騰,已經內在于自己的生活了。倉央嘉措的故事成就了青海湖的神話氣質,而青海湖也賦予了這位年輕活佛以一種美與善的感傷者形象,這雙重的救贖,也是這片高原之湖的精神遺產,我們既可以分享它的歷史榮光,也可以延續(xù)它所代表的開放性與持久的經典之美?!扒嗪:运F(xiàn)在的水紋追述著久遠,以實在的有限暗示著混沌的無限,以她的豐盈和枯寂表達著事物的兩面,以她的春暖花開和峭烈風雪誡示著萬物和人類。”這當是詩人對青海湖最精準而詩意的描繪,我們無法回到過往了,只能在零星的歷史和當下的現(xiàn)實中看見和說出,當內心足夠虔誠,我們和青海湖能夠彼此成就,并應和著那個美學共同體的訴求。
在《青海湖畔沉思曲》中,郭建強真正以詩的形式重新建構了他眼中的青海湖,但他沒有完全局限于文學,也沒有過分拘囿于歷史,而是在這兩者的相互融合與轉化中,寫出了一片湖的豐富、生動與寧靜。就像他強調在青海湖邊生活的慢一樣,它能讓我們在自然的偉大面前放下一切,去領受湖水的恩澤,去召喚詩意的秩序,去體驗信仰的力量。詩人在長久的觀察與凝視中穿透了歷史的迷障,而他總結的那些關鍵詞就是一把把鑰匙,用它們可以依次開啟神圣青海湖的命運密碼。
(郭建強的散文《青海湖涌起十四朵浪花》刊于《文學港》雜志2017年7期,獲2017年《文學港》雜志儲吉旺文學獎優(yōu)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