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書
摘 要:語文課作為最基礎(chǔ)的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隨著國家進步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也要發(fā)生改變。小學語文是識字和培養(yǎng)文學審美的開端,而閱讀是語感培養(yǎng)的最佳方法。著重分析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性,以喚醒教育實踐在語文課堂的運用,對于小學老師來說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閱讀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養(yǎng)的,從識字到用聲音把這句話讀出來是閱讀的開始。閱讀的更高階段就是有感情地朗讀并且能夠體會文學之美。首先,教師最終要傳遞給學生的就是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閱讀。除了和教學方法有關(guān)系以外,還和教師個人的魅力有關(guān),比如聲音、興趣愛好等等。在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認知教育里,人們往往會形成一個觀念,就是語文課的設置只是為了讓學生認字、識字,這是對語文這門學科很膚淺的理解。其實,語文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不管是一句話、一個詞語、一個修辭,都有它獨特的魅力,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一定的審美品味。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傳遞文字的美、語言的美,使學生有一定的人文情懷、文字功底。這是站在審美意義層面理解語文這門學科。隨著國家進步、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特別是小學教師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專業(yè)性理解不夠,導致學生缺乏對文字、句子的基本審美,所以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及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以教材為主導,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室為主要教學場地,其主要的教學方式依然是老師在上面講課,學生看著課本聽講、做筆記。這種教學方式在今天來說是相對落后的,首先不利于學生交流,其次,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想象空間得不到發(fā)揮,也不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只有改革這種教學方式才能在滿足現(xiàn)代學生的需要。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豐富課堂內(nèi)容。在學習某個作家的文章時,可以借助視頻、音頻等方式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生平、家庭背景,以及作者出生時的整個大時代背景。這是一種課堂創(chuàng)新,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還可以無形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便于學生背誦。比如,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李叔同何許人也,李叔同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shù)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為一種發(fā)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qū)者,所作詞《送別》,歷經(jīng)幾十年傳唱經(jīng)久不衰,成為經(jīng)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chuàng)裸體寫生的教師。老師講完這些人物簡介和基本的生平事跡后,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種感情基調(diào)了。這個時候,老師朗誦一遍后就可以讓學生站起來朗誦。學生飽滿的情感,再聯(lián)系到李叔同所處的那個顛沛流離的時代,將每一個學生的情感都和詩句所要表達的情感融為一體。這就是一節(jié)成功的詩歌課。其實,語文顧名思義由語言和文字兩部分組成。首先要讀懂文字的意思才能理解一句話、一篇文章,更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它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將作者生平、作品內(nèi)容以趣味、生動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方便學生理解的同時,可以加強記憶。這樣做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講解經(jīng)典詩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導的上課模式,實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線”的教學方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自覺學習意識、自我監(jiān)督意識。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責任心,努力嘗試各種教學方式把學生的閱讀能力、審美意識提高上去。一般中文的教學方式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首先是詞語、句子的積累,學生只有在教師正確的指引下才能提高閱讀量。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字審美能力和體會藝術(shù)的魅力。比如上面舉的例子,有些字、有些詞用得精妙、用得美。它會讓你覺得這個字在這里是第一無二的,它和整首詩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只有這個字才能和原文構(gòu)成一個整體。比如,“零落”,它的本意是飄零散落,但這里更要表達的是一種沒有根、流浪的蒼涼感。這讓我們想起李叔同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生活顛沛流離,很多人流離失所,看到的都是一幅幅蒼涼的景象?!皢柧巳讜r來,來時莫徘徊”,這句詩的意思是要向老朋友告別了,這一別多久才能見到你啊——我的朋友。來的時候不要徘徊,我會一直等你,表達了老朋友之間離別的依依不舍?!巴盹L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边@個“拂”字用得最好,人們會想到楊柳飄拂的景象。兩個老朋友在河邊向彼此道別,微風吹動了岸邊的楊柳,雖然離別是傷感的,但映入眼簾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楊柳就是在為我們送別?。±蠋熢谡n堂上要善于分析這些句子的美和每一個字的獨特之處。這個句子在整首詩中起了什么作用,這個字在這句詩中起了什么作用。這些都需要老師為學生一一解答,并且教會學生自己去分析。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只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再結(jié)合語文學習的三個步驟就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還可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朱瑛.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遼寧教育,2007.
編輯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