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五次歷劫,到數(shù)字敦煌

      2018-09-19 10:19王悅陽
      新民周刊 2018年36期
      關(guān)鍵詞:藏經(jīng)洞王道士洞窟

      王悅陽

      盡管有記載表明,這浮面的一層是張大干與于右任商量后,命士兵打掉的,并且在剝落處理前,先對外層作完整臨摹。但張大干為此多年仍背負“毀壞壁畫,盜竊文物”的罪名。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p>

      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中國古人花了一千多年開鑿出南北長1680米的敦煌石窟群。時至今日,敦煌不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guān)及陽關(guān)的所在地。

      “敦,大也;煌,盛也?!睋?jù)史籍記載,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歐亞大陸之間的中西交通(今稱“絲綢之路”)。而敦煌正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

      莫高窟位于敦煌東南鳴沙山東麓,在1700多米長的斷崖上,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滿了洞窟,令人震撼不已。它是建筑、彩塑、壁畫組成的綜合藝術(shù)體,不僅是佛教藝術(shù)的典范,而且是中古社會的歷史畫卷。

      在莫高窟第323窟發(fā)現(xiàn)的唐代圣歷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讓修復莫高窟佛龕時所寫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中,記述了石窟的一段始建歷史和緣由:據(jù)稱在苻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兩位僧侶樂尊和法良行經(jīng)敦煌鳴沙山,突然見到山頂有金光籠罩,宛如千佛現(xiàn)身,立即四出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紀念。消息傳開后,商旅紛紛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這樣一直延續(xù)到元代,經(jīng)歷1000多年。歷朝歷代,善男信女競相鑿窟供養(yǎng),畫壁塑像,香火綿延千年。直到明代,隨著國力漸弱加上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敦煌才荒廢湮沒。

      據(jù)一些古書記載,敦煌地區(qū)石窟數(shù)量達千余個,至今仍保留的,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等多處。在這些洞窟中,只是對留有壁畫或塑像的洞窟安排編號,目前就已有492個,保存著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若把這些壁畫以一平方米橫向排列,長度可達45公里,是一座博大精美、無可比擬的歷史畫廊,所以人們喜歡把莫高窟比作“墻壁上的圖書館”,也被譽為“中國的盧浮宮”。

      一段學術(shù)傷心史

      歷經(jīng)滄桑更迭,盛世亂世,千年積累,百代芳華。今天,在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還保存著歷代彩塑3390身,其中圓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以及唐、宋、清、民國等時期的木構(gòu)建筑十余座。而于1900年發(fā)現(xiàn)的藏經(jīng)洞,則保存了公元4至11世紀的佛教經(jīng)典、經(jīng)濟文書、文學、科技、史地資料以及帛畫、紙畫、織染刺繡等文物五萬余件,蔚為大觀。

      這樣的數(shù)據(jù)看似浩若星辰,極為豐厚,但事實上,莫高窟歷經(jīng)的興衰,其文物多次遭到種種浩劫、毀滅與掠奪。難怪歷史學家陳寅恪曾沉痛地說:“敦煌者,我國學術(shù)之傷心史也!”

      1900年,中國農(nóng)歷的庚子年。這年夏天,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倉皇向西逃亡。

      此時,遠在西北方的敦煌大漠之上,道士王圓篆正靠著化緣得來的收益,虔誠地對石窟修修補補。正是他的修修補補,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歷史記住了那一刻:1900年6月22日。誰能想到,正是這僅有十幾平方米大小的洞窟內(nèi),竟堆滿5萬多件中外文書、經(jīng)卷、織繡和畫像,都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一千多年間的古文獻。這一發(fā)現(xiàn)轟動世界,可對王道士而言,無論其學識修養(yǎng),抑或眼光心胸,都無法準確地了解到這批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究竟有著多大的價值。

      藏經(jīng)洞文物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與殷墟甲骨、內(nèi)閣檔案大庫、居延漢簡一起被稱為20世紀中國古文獻的四大發(fā)現(xiàn)。然而,無知、無措與無奈,促成了敦煌文物在20世紀初接連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流失與損壞。

      王道士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后,沒有立刻報告官府,而是將洞騰空,尋找一些值錢的東西。他甚至還將藏經(jīng)洞西壁上的《大中碑》摳下來,轉(zhuǎn)移到莫高窟第16窟的甬道里。他曾選出一些書法精美的佛經(jīng)寫卷和漂亮絹畫送給附近的官紳和士大夫們,以換取一些功德錢。據(jù)說,他最早的贈送對象是駐扎酒泉的安肅道道臺兼兵備使廷棟。但在自負的廷棟看來,這些古代寫經(jīng)的書法還不如自己寫得好,這使“王道士頗沮喪,棄之而去”。

      盡管沒有得到官方足夠的重視,但莫高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珍貴文物的消息卻很快就傳了出去,一些在中國西北一帶活躍的外國探險家和學者聞訊而來。

      第一批到達敦煌的外國盜寶者是英國的探險家斯坦因。1907年3月21日,斯坦因首次來到敦煌,先在敦煌附近的長城沿線掘得大量漢簡。當他聽說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了一批古文獻時,就迫不及待地趕到敦煌。斯坦因利用王道士的無知與對宗教信仰的感情,廉價騙購藏經(jīng)洞出土敦煌寫本24箱、絹畫和絲織品等5箱,隨后又從王道士手中得到了230捆手稿3000多卷寫本,一并運到倫敦,入藏大英博物館。1915年3月24日,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莫高窟,王道士又拿出了私藏下來的幾百卷寫本,使斯坦因又得到了4大箱的寫本文書,斯坦因又在當?shù)厥召徚艘恍?,所得一共約5大箱600余卷。

      斯坦因走后不到一年,1908年2月12日,法國人伯希和就來了。與不會說中國話的斯坦因不同,伯希和是一個精通漢語、熟悉中國古典文獻的漢學家,曾多次到中國購買中國古籍。這時藏經(jīng)洞的門緊鎖著,王道士不在莫高窟,伯希和利用這段時間對莫高窟進行了全面考察。他用了整整三個星期的時間,以每天1000卷的閱讀速度,對藏經(jīng)洞內(nèi)所有的資料進行了甄選,王道士回來后,伯希和利用金錢誘惑,買通王道士,然后就在洞中任意挑選自己滿意的經(jīng)卷。最后,以500兩白銀換走了令中國學者痛心疾首的6000多卷藏經(jīng)洞文物的精品。它們的數(shù)量雖然沒有斯坦因盜取的多,卻是藏經(jīng)洞寫本中的精華。因此,這一次的交易,藏經(jīng)洞損失最為慘重。面對這種堂而皇之的掠奪與搶劫,伯希和卻解釋道:“洞中佛經(jīng)最多,中國文人之于此發(fā)現(xiàn)不甚重視”。也正是由于當時中國官員們對藏經(jīng)洞的漠視、輕視與無知,導致一批批外國人能帶著如此眾多的文物從中國人眼皮底下,堂而皇之地離開,甚至所到之處還受到了禮儀之邦的熱情接待。

      1909年5月,伯希和又來到北京,出示給中國學者一些敦煌卷子并說出了它們的由來,當時在北京的許多著名學者目睹了敦煌寶藏,大為震驚。經(jīng)過以羅振玉為首的中國學者的奔走呼吁,才由當時的清廷學部負責把敦煌藏經(jīng)洞所剩文物運送到北京。然而在運送以前,王道士就已經(jīng)將其中比較完好的經(jīng)卷私藏起來,后來又被歐美一些劫寶者買走。前來押解的清朝官吏極不負責,并沒有把藏經(jīng)洞文物清理干凈,留下不少遺存。押解沿途,大小官府如同層層關(guān)卡,官員們和經(jīng)手人雁過拔毛,不斷把手伸進“運寶”的車中,造成大量經(jīng)卷流失。最后運回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的經(jīng)卷只剩下8000多件了,且有不少是被人切割充數(shù)的殘卷。

      第三批到敦煌的外國盜寶者是日本大谷探險隊。1911年10月5日,大谷探險隊成員吉川到達敦煌,他拍攝了洞窟,先后得到一些寫經(jīng)、文書,并騙取了幾尊彩塑。1912年1月26日,大谷探險隊另一名成員橘瑞超趕往敦煌與吉川回合。在敦煌他們分別從王道士及其他人那里買到一些敦煌寫本。這些寫本在大谷光瑞去世后,一部分捐贈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留在旅順的600余件敦煌寫本于1954年調(diào)到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

      第四批到達敦煌的外國盜寶者是俄國探險家鄂登堡。1914年5月沙俄成立考察團,鄂登堡為其主要成員之一。1914年8月20日他們到達莫高窟,詳細研究了洞窟壁畫與彩繪,認真進行了攝影、復描、繪畫、測繪、考古清理、發(fā)掘和記錄工作,繪制了莫高窟南北兩區(qū)的崖面平面圖。他們在1915年1月26日啟程回國時,帶走了千佛洞測繪的443個洞窟的平剖面圖,拍攝了2000多張照片,剝走了一些壁畫,拿走了幾十身彩塑,繪制了幾百張繪畫,同時也帶走了莫高窟南北兩區(qū)洞窟中清理發(fā)掘出來的各類文物,加上在當?shù)厥召彽奈奈?,如各類繪畫品、經(jīng)卷文書等。

      第五批到達敦煌的外國盜寶者是美國人華爾納。1924年1月華爾納到達敦煌莫高窟,此時藏經(jīng)洞中的寶藏早已被瓜分干凈,在經(jīng)過參觀考察后,他們決定剝離壁畫和搬走彩繪,進行文物盜竊。華爾納給了王道士一些禮物,王道士同意他揭取壁畫。后來華爾納又以70兩銀子的價錢從王道士處得到了第328窟盛唐的精美彩塑供養(yǎng)菩薩像一身。華爾納用一種特制的膠布,把涂有黏著劑的膠布片敷于壁畫表層,剝離莫高窟唐代壁畫精品26塊。另外,還購得敦煌寫本《妙法蓮華經(jīng)》殘卷,一并帶回美國。1925年5月19日,大獲其利的華爾納第二次來到敦煌,目的是揭取壁畫和搬走彩繪。由于華爾納第一次的破壞行為使當?shù)乩习傩帐謿鈶?,他們向王道士責問此事,使得王道士不得不靠裝瘋賣傻過日子。當?shù)卣矊θA爾納第二次考察千佛洞的要求表示拒絕。在當?shù)卣屠习傩盏膰烂鼙O(jiān)視下,華爾納考察團只活動3天便匆匆離開敦煌。

      至此,西方探險者在敦煌的劫寶活動畫上句號。但此時,藏經(jīng)洞的大部分文獻資料早已流散于世界各地。據(jù)統(tǒng)計,英、法、俄、日、美、丹、韓7個國家的藏品數(shù)量占總數(shù)的五分之三:有13000多件在英國圖書館,5700多件在法國國家圖書館,10000多件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而中國僅存2萬多件。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認為王圓篆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并就此感到傷痛。胡適曾在演講中提到王道士時說,王道士一開始并不知道經(jīng)卷的價值,最初以經(jīng)卷能夠治病為由向附近居民售賣,把經(jīng)卷燒成灰燼和水讓人吞服。這里的說法與之后王道士低價賣出經(jīng)卷給斯坦因可以銜接,說明王道士一開始對文物價值一無所知。

      一個政權(quán)腐敗昏庸到了極點之時,既無心也無力保護自己文化的精華,最終,中國的學者們面對“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屈辱,只能一次次地跑到國外看敦煌經(jīng)卷的微縮膠卷,忍辱負重地在敦煌文獻的整理、綜合研究和理論研究諸方面奮起直追。

      張大千的功與過

      在20世紀初,與敦煌莫高窟有著不解之緣且最具爭議的,則是一代丹青大師張大千。

      1940年10月,張大干帶著三太太楊宛君、兒子心智,首次抵達敦煌,當時他已是名滿天下的畫壇大家,但在見到莫高窟自五代至盛唐、宋元以來的壁畫精品時,受到強烈震撼。他當即放棄了只在敦煌臨摹數(shù)月的計劃,打算長期駐守臨摹,后因二哥病逝趕回重慶治喪。1941年3月,經(jīng)過一番精心準備,張大千攜家人、學生、助手等大部隊,再次前往敦煌,隊伍中除第一次的三人外,還有二夫人黃凝素攜帶幼子,工作助手四人,廚師一人,雜工兩人,以及每人每月五十個銀元高價聘雇來的五位藏僧畫師,為其制作臨摹所用絹布以及研磨壁畫所需的礦物質(zhì)顏料等,可謂準備充分,有備而來。這一行十余人,連同畫具、顏料、各種用具器材與基本食物,浩浩蕩蕩,西出陽關(guān),共計騾車七八十輛之多。

      到了莫高窟后,張大千花了大量時間為那密密麻麻有如蜂巢的石窟編號,并逐一了解每一石窟中的彩塑及壁畫的大致情形,為臨摹做準備。其臨摹的方式是以絹布覆蓋于壁畫之上,直接用毛筆進行勾勒,待大致輪廓勾描下來,再由門生、助手等一起幫助填色,完善。就其臨摹的作品來看,大多為盛唐時期的佛像,造型生動,用筆嫻熟,氣格端莊。由于石窟內(nèi)光線暗淡,張大干常一手秉燭或提燈,反復觀看數(shù)次才畫上一筆。

      寒來暑往,甘苦自知。經(jīng)歷了風沙、嚴寒、酷暑的考驗,經(jīng)歷了野獸、土匪的襲擊,克服了物資匱乏、缺食少水的窘迫……1943年,張大干一行滿載而歸,用20余頭駱駝載著臨摹的276幅壁畫,回到四川,并先后在成都、重慶展出所臨摹的敦煌壁畫,轟動一時。陳寅恪評價他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chuàng)造之功。在他的呼吁和于右任倡議下,“國立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于1943年成立,常書鴻為所長,進一步開展了對莫高窟的研究、保護工作。

      應該說,對于敦煌壁畫的研究、臨摹與宣傳,張大千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其臨摹壁畫的方式卻也遭到了同界學者指責。臨摹壁畫時,張大千發(fā)現(xiàn)洞窟里的壁畫竟有好幾層,蓋因莫高窟洞窟中各朝代的壁畫是層層疊加畫上去的,北魏在最內(nèi),后來人在上層涂施泥土,重新繪畫。張大干為了臨摹出所有朝代的壁畫,在臨摹完最上一層后,遂將其剝下繼續(xù)畫。如此一邊畫一邊剝,才得見歷代壁畫全貌。對此行為,盡管有記載表明,這浮面的一層是張大千與于右任商量后,命士兵打掉的,并且在剝落處理前,先對外層作完整臨摹。但張大干為此多年仍背負“毀壞壁畫,盜竊文物”的罪名。1942年,四川省立博物館館長馮漢驥、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鄭德坤將情況報告給李濟,認為張大千這種通過毀壞壁畫來臨摹的行為,對文物保護上實在是一種無法補償?shù)膿p失。

      這期間,以王子云為團長的教育部西北藝術(shù)文物考察團在莫高窟做調(diào)查。王子云目睹了張大干對壁畫的臨摹方式:“我們(臨摹的)目的是為了保存原有面貌,按照原畫現(xiàn)有的色彩很忠實地把它摹繪下來,而張大干則不是保存現(xiàn)有面目,是‘恢復原有面目。他從青海塔爾寺雇來三位喇嘛畫師,運用塔爾寺藏教壁畫的畫法和色彩,把千佛洞因年久褪色的壁畫,加以恢復原貌,但是否真是原貌,還要深入研究,只令人感到紅紅綠綠,十分刺目,好像看到新修的寺廟那樣,顯得有些‘匠氣和火氣?!睋Q言之,張大干雖然在毀壞外層壁畫時,留下了臨摹稿,但他的臨摹,并非對被毀壁畫的忠實記錄,相反,只是根據(jù)個人理解而繪成的“還原圖”,這就直接導致被毀壁畫已沒有任何可能再現(xiàn),惟張大千擁有獨一份的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還原圖”。

      以上內(nèi)容出自傅斯年、李濟二人給于右任的書信中,他們請求于右任能以多年好友的身份制止張大千。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張大千破壞壁畫一事,自1941年他率團隊抵達敦煌后,就已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注意,而且告狀信很早就遞到了傅斯年和李濟手中。但傅、李二人礙于張大千在政學兩界的深厚關(guān)系,更礙于其和于右任乃是密友,在未獲直接證據(jù)的情況下,沒有采取行動。

      直到同年夏天,西南聯(lián)大教授向達去敦煌千佛洞視察,結(jié)識張大千。向達見張大千終日在石室內(nèi)臨摹壁畫,壁畫有單層者,有數(shù)層者;其中數(shù)層者,由歷代加繪積累而成。向達親眼看到張大千命其子率畫工用了三日的時間,剝?nèi)ネ鈱?,頗還舊觀。張大千還開心地在壁上題詞:蜀都張髯大千。

      向達多方寫信,呼吁社會各界阻止張大千這種破壞性臨摹的行為,在給曾昭燏的信中說:“臨畫本是佳事,無可非議,而此輩對于壁畫,任意勾勒,以便描摹,梯桌畫架,即擱壁上,是否損及畫面,毫不憐惜。并即以洞窟作為家人臥室,鎮(zhèn)日上鎖,觀者裹足。而最令人憤恨者,為任意剝離壁畫一舉。千佛洞各窟,往往有為北魏隋唐原開、經(jīng)五代宋元人重修者。畫面偶爾剝落破損,原來面目,暴露一二。張氏酷嗜北魏隋唐,遂大刀闊斧,將上層砍去,而后人重修時,十九將原畫劃破,以使灰泥易于粘著。故上層砍去后,所得者仍不過殘山剩水,有時并此殘山剩水而亦無之者?!?/p>

      但向達的大聲疾呼,沒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事情于1942年底遭曝光,張大干遲至1943年11月才離開敦煌。1943年4月,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致電敦煌縣縣長陳儒學,請他轉(zhuǎn)告張君大干不要污損壁畫,以免誤會。與此同時,張大干被聘為“敦煌藝術(shù)研究院”籌委會委員。同年11月,張大干才帶著自己的團隊離開敦煌。

      究竟是不負責任的破壞,還是情有可原的變通?對于此事,或許其爭執(zhí)的核心在于藝術(shù)價值還是史料價值。從張大干來看,內(nèi)層壁畫的水準高于外層,就需要去蕪存菁,一現(xiàn)天日,無關(guān)乎是否破壞了文物本身的價值。但對于文物保護者來說,每一層的壁畫都有保護的價值與意義,絕不能隨意損壞。關(guān)于這一究竟是破壞還是保護,孰功孰過的爭議,生性豁達的張大干一生都沒有出面做出相應的解釋,熟悉張大千的人都知道,他向來以“君子動口,小人動手”的“小人”自居,稱自己只會動手畫畫,拒絕動口發(fā)言,而其一生僅有的“動口”與“立言”都留給了敦煌。一次是做敦煌藝術(shù)口述,寫成長達—萬余言的《談敦煌壁畫》畫論,另一次則是1978年的“亞太地區(qū)博物館研討會”上,張大干以“我與敦煌”為題作了演講,稱自己的敦煌之行是“略盡書生報國的本分”,足見他對敦煌之行的重視。

      對此爭議,反而是他的不少朋友都為他辯護。沈尹默就曾用“且安筆硯寫敦煌”稱贊從敦煌壯游歸來的好友張大千,而同去敦煌的畫家謝稚柳也曾說過:“要是你當時在敦煌,你也會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層已經(jīng)剝落,無貌可辨,又肯定內(nèi)里還有壁畫,為什么不把外層去掉來揭發(fā)內(nèi)里的菁華呢?”

      數(shù)字化的新敦煌

      新中國成立后,敦煌研究院得到新的發(fā)展。一方面,重新為洞窟作了編號,同時在改善環(huán)境,防止風沙,清除淤泥,加固洞窟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時,在臨摹壁畫、復制洞窟、研究歷史、考證典籍等方面,常書鴻、段文杰到今天的樊錦詩,一代代“敦煌人”篳路藍縷,初心不改,用70余年時間把中古時代的繁華之地再現(xiàn)于世人面前。盡管在“文革”浩劫期間,莫高窟曾差一點遭遇災難,可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guān)心與指示下,敦煌人守住了這片精神家園,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的考驗來自新的時代機遇。隨著莫高窟被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敦煌,莫高窟在迎接新時代的同時,又一次面臨嚴峻的考驗——如何改變環(huán)境?分散人流?既滿足觀眾對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欣賞與研究,同時也能使得千年瑰寶延續(xù)生命,減少損耗,成了當代敦煌人所急需解決的問題。

      莫高窟毗鄰庫姆塔格沙漠和祁連山脈,飽受風沙水害侵蝕。莫高窟位于三危山和鳴沙山的交接處,開鑿于石質(zhì)疏松的礫巖之上,三面被沙漠和戈壁荒灘環(huán)繞,受蒙古高壓影響,莫高窟所在的敦煌地區(qū)氣候干旱,風沙頻繁,年降水量40多毫米,蒸發(fā)量卻高達4300多毫米,屬極干旱內(nèi)陸荒漠氣候。

      遠望莫高窟,可以清晰看到三危山脈一側(cè)是布滿礫石的礫質(zhì)戈壁帶;鳴沙山一側(cè)則是高達數(shù)十米不等的連綿沙山,一直延伸到中國第三大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的腹地。

      身處其間,莫高窟飽受風沙之蝕。

      研究表明,風沙是莫高窟壁畫長久保存的頭號天敵,沙塵暴造成的風蝕、粉塵和積沙等極易造成壁畫脫落、彩塑受損、崖體坍塌等病害。而洞窟積沙對窟內(nèi)文物的損害也很大,積沙增多會使降水飽和、難以蒸發(fā),雨季來臨時積水滲進洞窟內(nèi)會直接危害壁畫和泥塑,使壁畫酥堿、鼓脹,甚至脫落。

      此外,人為破壞也對莫高窟壁畫產(chǎn)生不可逆的影響。

      自1987年12月莫高窟申遺成功后,旅游價值提升,游客量也隨之大增。目前,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量在6000人次以上,2012、2013兩年的年游客量均超過70萬人次。而據(jù)敦煌研究院等機構(gòu)研究,每天合理的承載量是3000人。

      敦煌研究院研究發(fā)現(xiàn),進入洞窟觀看壁畫,有限的空間內(nèi)二氧化碳和人身上所帶的濕氣會迅速增多,這將加快壁畫的氧化剝落。敦煌研究院多年監(jiān)測研究顯示,每15個人在一個洞窟中逗留10分鐘,窟內(nèi)溫度就會上升5℃,二氧化碳的濃度也將大幅度提高。人為損壞也加劇了莫高窟的衰敗。

      一面是絡繹不絕的游客,一面是千年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難題,何去何從,令人為難。正如敦煌研究院數(shù)字中心主任吳健所說:“對比1907年拍攝的莫高窟照片,雖然現(xiàn)在的設備技術(shù)遠超過當年,但拍攝的壁畫卻很模糊,這說明一百多年來,莫高窟壁畫正在老化消失。長期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莫高窟的損害,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后果?!?/p>

      吳健坦言,莫高窟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它的保護受環(huán)境限制,難度更大,因此我們就想到影像的方式,先將洞窟復制保存下來,一旦莫高窟消失了,至少還有影像資料留存。

      數(shù)字敦煌便因此萌生。

      上世紀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提出了數(shù)字敦煌的構(gòu)想,運用高科技手段為敦煌壁畫、泥塑還有洞窟分別建立數(shù)字檔案,將來用作敦煌文化展覽等多種形式,為文化遺產(chǎn)保護提出一種新的可能性。

      所謂“數(shù)字敦煌”,是一項敦煌保護的虛擬工程,該工程包括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和交互現(xiàn)實三個部分,使敦煌瑰寶數(shù)字化,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游覽、欣賞、研究等需求。運用測繪遙感技術(shù),致力將莫高窟外形、洞內(nèi)雕塑等一切文化遺跡,以毫米的精度虛擬在電腦里,集文化保護、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體。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數(shù)字展示中心的建成使用,使得莫高窟的開放和旅游模式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所有游客必須通過網(wǎng)絡形式預約才能正常參觀莫高窟;所有游客在實地參觀莫高窟之前,必須首先在數(shù)字展示中心通過兩部時長各20分鐘的主題電影、球幕電影,提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識,身臨其境地觀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畫,領(lǐng)略莫高窟博大精深的佛教藝術(shù);然后乘坐擺渡車從數(shù)字展示中心抵達莫高窟,根據(jù)團隊和散客分組后,由講解員引導按照既定路線進洞窟參觀參觀結(jié)束后再乘坐擺渡車返回數(shù)字展示中心購物或休息。整個莫高窟參觀活動用時將由原來的120分鐘延長為150分鐘至180分鐘,而游客在全部洞窟內(nèi)的時間將壓縮到75分鐘,但獲取的信息量會大大增加。

      通過這種參觀模式,既可緩解洞窟壓力,減少游客參觀給珍貴而又脆弱的壁畫彩塑帶來的潛在威脅,還可利用多媒體展示滿足多種參觀需求,提升服務質(zhì)量和游客參觀體驗品質(zhì);同時,通過壓縮游客在洞窟內(nèi)的滯留時間,有效提升莫高窟游客接待量,切實緩解莫高窟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fā)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的目標。正如樊錦詩所說的那樣:“我們用數(shù)字技術(shù)很好地實現(xiàn)了文物保護的精確性和完整性,將藝術(shù)珍品請出洞窟。數(shù)字敦煌,會寫進歷史?!?/p>

      從一次次的浩劫到今天的輝煌,短短百年間,敦煌的研究、發(fā)掘、保護歷史,也構(gòu)成了一部新時代民族文化傳承的絕佳體現(xiàn)。如今,全新的“絲綢之路”已經(jīng)開啟,站在歷史的肩膀上,數(shù)字化的現(xiàn)代之路,引領(lǐng)著今天的敦煌,而敦煌的輝煌,也必將延續(xù)。

      猜你喜歡
      藏經(jīng)洞王道士洞窟
      眼緣
      王道士的笑
      敦煌吐蕃佛寺隆福寺及藏經(jīng)洞之探究
      洞窟驚魂
      是非百年:王道士與藏經(jīng)洞
      《麥積山石窟初期洞窟調(diào)查與研究》介評
      八至十世紀的敦煌杜氏家族研究——兼及藏經(jīng)洞文書的“偏向性”
      國之不幸,庶民何辜
      著一“恨”字,境界全出
      惠水县| 昆明市| 宜丰县| 富锦市| 抚宁县| 四平市| 贞丰县| 乌拉特后旗| 南开区| 门源| 新安县| 台江县| 阳城县| 南漳县| 昌吉市| 清新县| 长阳| 彰武县| 遂平县| 龙海市| 海晏县| 肥东县| 遵义市| 江都市| 武义县| 丹寨县| 正宁县| 龙门县| 眉山市| 西充县| 封开县| 蓬安县| 渭源县| 横山县| 云龙县| 海丰县| 长丰县| 绥中县| 卢氏县| 台山市|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