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傳統(tǒng)媒體主導的時代,建構真實主要是根據新聞傳播主體的主觀意向形成的,是實現新聞真實性的最典型的方式。在融媒體時代,對話真實逐漸取代建構真實,成為當前實現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帶動了新聞傳播主體和樣態(tài)的變化。
【關 鍵 詞】融媒體;新聞報道;真實性;對話真實
【作者單位】姚琦,重慶工商大學。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5.021
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生命之源。在新聞活動中,新聞的真實性直接影響到新聞價值的實現。融媒體時代,隨著媒介融合的發(fā)展,新聞真實性的實現出現了新的問題。特別是多元化大眾媒體傳播主體的快速變化,新聞真實性實現的方式有了改變,而且傳播主體和樣態(tài)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實現新聞真實性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
一、融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及實現內涵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新聞傳播也有了更多的途徑。如傳統(tǒng)報紙的新聞可通過電子報、新聞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媒介進行傳播,受眾覆蓋面有了極大的拓展,這對新聞真實性及其實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聞真實性的內涵
新聞真實性指新聞跟事實的符合程度,如果符合程度高,真實性就高,反之亦然。按照兩者的符合程度,新聞真實性有全部真實、部分真實或者基本真實等類型。新聞真實性是基于新聞活動主體及其相關活動的結果,包括新聞生產和傳播主體、受眾主體等。通常情況下,新聞真實性的核心關系是新聞的傳受關系,所以,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是新聞真實性的核心主體。新聞真實性取決于新聞跟事實的符合程度,因此,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和范圍,但絕大多數指全部真實,即新聞報道不允許有任何的歪曲及捏造。從新聞傳播原則來看,新聞真實性應是可以被檢驗或被證實的,具備一定的公開性,能夠被反向證偽[1]。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受眾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廣泛,新聞報道不僅要面向傳統(tǒng)受眾,還要面向新媒體受眾,其真實性應經得起傳受主體的考驗。
2.新聞真實性實現的內涵
新聞真實性的實現是新聞傳播的直接目標,但是它涉及的影響因素也很多,可以放在不同視野中進行討論。例如,不僅要討論傳播者如何實現新聞的真實性,還需要討論真實的新聞能否被受眾準確理解。前者是一個認識論問題,后者是一個價值論問題。一般情況下,實現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由傳播者和受眾兩個主體共同完成的,以傳播者對新聞事實進行真實再現為前提,幫助受眾更加準確地理解新聞,同時相信它的真實性[2]。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渠道極為廣泛,但傳播環(huán)境也變得更加復雜,傳播平臺和方式及受眾觀念的變化,還有其他一切可能發(fā)生的變化,都會影響新聞真實性的實現。
二、新聞真實性實現的兩個主要方式
新聞真實性的實現有兩個主要方式,一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傳統(tǒng)方式,以建構真實為基礎;二是融媒體時代新聞傳受主體變化之后出現的新方式,以對話真實為基礎。兩個實現方式具體如下。
1.建構真實——新聞真實性實現的典型方式
在建構主義理論中,新聞真實性并非簡單地再現或反映事實,而是傳播主體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向形成的建構結果,他們有自身的立場和市場需求,通過已有的價值認知去塑造新聞事實[3]。這種狀態(tài)下的新聞真實性結合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的因素,并非是完整的事實真相。傳統(tǒng)的建構真實不僅對新聞受眾認知和理解新聞媒介有較大的指導意義,還能提醒受眾如何按部就班地識別新聞真相。建構真實是傳統(tǒng)新聞真實性實現的一種常見建構現象,盡管反映的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真相,但新聞事實的客觀反映依然存在可能性。對于傳播者來說,建構真實必須以事實真相為基礎,反對任何脫離真相的新聞塑造。建構真實作為新聞真實性實現的典型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新聞傳播者廣泛使用,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融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這種方式逐漸被對話真實所取代。
2.對話真實——融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的實現方式
對話真實是傳統(tǒng)客觀新聞學向融媒體時代對話新聞學轉變的一種新聞真實性,核心思想在于:新聞真實性不應該是傳播主體再現和反映客觀事實,而是相關主體之間的對話博弈結果[4]。在客觀新聞學占主流地位的時代,由客觀真實理念所主導,逐漸演變成新聞界的普遍觀點:新聞報道應由傳播主體獨立完成,他們同樣應該負責新聞真實性的實現。傳播主體通過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fā)表等工序,為受眾呈現新聞真實。盡管他們使用最多的手段是建構真實,但是從理想角度來看,這一過程始終仍是遵循客觀新聞學原理。而對話新聞學則是通過不同主體的對話結果,呈現新聞背后的真實,屬于多元主體的參與方式,新聞生產與傳播的主體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導致新聞真實性及其實現并非由傳播主體獨立決定,而是由各類主體共同決定。除了傳播主體,還有受眾主體、脫媒主體。受眾主體由無數的新聞受眾所構成,脫媒主體則由相關組織、群體構成,包括影響力大的互聯(lián)網公司、大型社交平臺等。對話新聞的各類主體也有著不同的立場,還有他們的自身利益和價值取向,所處的境遇以及本身的狀態(tài)也不相同,因此,對話真實本質上并不能百分百保障新聞真實性的實現。對話只是新聞真實性的一種實現方式,并非最終結果,各類主體不應有不同的新聞真實。對話新聞學的職責是修正及完善客觀新聞學中的缺陷,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替代。
三、新聞真實性實現帶動傳播主體和樣態(tài)變化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業(yè)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新聞真實性實現方式的變化,并由此帶來的相關傳播主體和樣態(tài)的變化。這是互聯(lián)網及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我國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進步所帶來的結果。
1.新聞報道傳播主體的變化
媒介融合的發(fā)展,提高了新聞生產及傳播的能力,對話真實進一步加大了新聞真實的客觀性,新聞報道傳播主體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一是新聞傳播主體結構變得更加豐富,使新聞真實性實現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準。當前的新聞傳播主體,將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新聞傳播的一體化態(tài)勢[5]。每一個主體都是新聞傳播的節(jié)點,呈現自身范圍內對新聞真實的理解,當這些節(jié)點聚合在一起,能夠反映出新聞報道的整體事實。這樣的實現方式讓受眾能夠更好地感知媒介環(huán)境。二是新聞傳播多元化主體結構的形成,能夠使一些新聞事實得到更多的報道機會,受眾對新聞事實也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媒介融合提升了熱點新聞的傳播速度,不同主體會對新聞事實進行共同的關注,他們的關系既有合作互補,也有矛盾沖突,逐漸成為新聞對話真實的一種常態(tài)[6]。從本質上看,各類主體在不同新聞中的有機互動,展現出相關新聞事件階段性的真實面貌,對于一些新聞真相的爭議經常存在,這體現了新聞對話真實的一個有機實現過程。但由于各自的見解不同,如何統(tǒng)一保障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成為一大問題。當然,在融媒體時代,由于主體結構的多元化,無論哪一方要掩蓋真相都是不可能的,他們隨時會遭受其他主體的質疑。從總體情況看,這樣更有利于新聞真實性的實現。
2.新聞報道傳播樣態(tài)的變化
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傳播新樣態(tài)不斷出現,豐富了新聞真實性的實現方式。一是隨著媒介融合的發(fā)展,全媒體生態(tài)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新聞報道可以通過各種具體的媒介平臺進行呈現。在過去,三大媒介形態(tài)電視、廣播、報刊難以形成互補型的新聞報道效應。但在全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它們可以有機地聚合多種媒介形態(tài),利用融合與互動的方式逐漸呈現新聞事實。這是一種取長補短的共同呈現模式,賦予新聞真實性實現更多可能。二是在數字化、大數據、物聯(lián)網等先進技術的支撐下,新的新聞呈現樣態(tài)也在不斷產生,這讓實現新聞真實性有了更多新途徑。例如,網絡直播新聞、VR/AR新聞、大數據新聞等。相比過去,這些新聞樣態(tài)更有利于新聞報道整體真實面貌的反映,甚至可以預測新聞報道對象的未來變化趨勢。三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智能化的新聞寫作與報道方式成為可能,催生了新聞真實性實現的新方式。如“機器新聞”的出現深刻影響到新聞傳播行業(yè),重新定義了新聞業(yè)。“機器新聞”是人與人工智能的充分結合,不但可以自動采集相關數據,還能發(fā)現新聞線索,延展新聞的廣度與深度,預測新聞傳播效果,由此決定機器寫作的風格與角度[7]。如今,機器寫作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水準,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開始嘗試“機器新聞”。一般來說,數據統(tǒng)計類新聞比較適合機器寫作,例如經濟新聞、體育新聞等,機器寫作往往能夠讓新聞事實呈現更快,稿件的質量也更高,真正達到實時性[8]。但歸根結底,機器寫作的主導者是人,由人決定機器智能的方向,所以從本質上看,“機器新聞”對新聞真實性的實現,核心點并非先進的技術,而是人。
總之,新聞真實性的實現既是老問題,也是新問題,隨著社會與媒介環(huán)境的不斷發(fā)展,新聞真實性的實現迎來了新觀念、新方式。根據當前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新聞真實性實現的關鍵點在于各類主體對新聞事實的理解、接受直至認可,取決于各類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取決于政治、經濟、社會等環(huán)境與新聞傳播的關系。融媒體時代是一個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交錯的時代,新聞真實性不僅與現實新聞相關,還與虛擬新聞相關,互聯(lián)網新聞正逐步取代傳統(tǒng)新聞,成為最大的新聞源,關于新聞真實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楊保軍. 新聞真實圖景的重構——新聞傳播主體“三元類型結構”形成的影響分析[J]. 新聞與寫作,2014(8):23-27.
[2]邱淑永. 交互式新聞游戲的變革與發(fā)展——基于傳播儀式觀的視角[J]. 出版廣角,2017(18):76-78.
[3]操瑞青. 作為假設的“新聞真實”:新聞報道的“知識合法性”建構[J]. 國際新聞界,2017(5):6-28.
[4]夏倩芳,王艷. 從“客觀性”到“透明性”:新聞專業(yè)權威演進的歷史與邏輯[J]. 南京社會科學,2016(7):97-109.
[5]曾慶香,陸佳怡. 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生產:主體網絡與主體間性[J]. 新聞記者,2018(4):75-85.
[6]夏臨. 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真實與積極的受眾[J]. 青年記者,2017(33):35-36.
[7]靖鳴,婁翠.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中倫理失范的思考[J]. 出版廣角,2018(1):9-13.
[8]何苑,張洪忠. 原理、現狀與局限:機器寫作在傳媒業(yè)中的應用[J]. 新聞界,2018(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