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洋,陳智群,薛春梅,張楓楓
(濱湖區(qū)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江蘇 無錫 214061)
育齡婦女的健康管理是衛(wèi)生計生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反映一個地區(qū)出生人口素質和醫(yī)療水平的重要指標。據國家癌癥登記中心(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NCCR)報告,2013年我國城市女性癌癥的發(fā)病率為169.54/10萬,每天就有約2千人死于癌癥,癌癥已成為導致城市女性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濱湖區(qū)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疾病譜也隨之相應改變[2]。為了解濱湖區(qū)育齡婦女主要死因及其流行趨勢,進一步降低育齡婦女死亡率,并為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提供循證依據,現(xiàn)對2007-2016年江蘇省濱湖區(qū)育齡婦女死亡監(jiān)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依托市婦幼衛(wèi)生監(jiān)測網絡,根據《中國婦幼衛(wèi)生監(jiān)測工作手冊》中婦幼衛(wèi)生監(jiān)測方案,以濱湖區(qū)15~49歲本地戶籍育齡婦女為研究對象,對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育齡婦女死亡資料進行分析,人口學資料由濱湖區(qū)公安局提供。
死因的診斷和分類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進行統(tǒng)一編碼[3]。采用年度變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描述死因別死亡率的時間變化趨勢,以其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是否包含0作為顯著性檢驗的標準[4]。按照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計算年齡標化死亡率。
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線性趨勢χ2檢驗;應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5軟件計算死亡率的APC及年份轉折點。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07-2016年濱湖區(qū)育齡婦女共計死亡633例,年均粗死亡率為48.60/10萬,標化死亡率為44.53/10萬,占同期死亡總數的2.33%。10年間濱湖區(qū)育齡婦女死亡率無明顯升高或下降趨勢(APC=0.38%,95%CI:0.03~0.04,P>0.05)。
育齡婦女前三位死因依次為惡性腫瘤、損傷中毒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共占全死因的86.73%,見表1。在腫瘤死亡中,以消化器官惡性腫瘤、乳腺癌及生殖器官惡性腫瘤居前三位,其標化死亡率分別為8.46/10萬、3.00/10萬和2.51/10萬,合計占腫瘤死亡總數的69.10%。損傷中毒的主要原因為自殺和交通事故,其標化死亡率分別為4.00/10萬、3.68/10萬,共占其死亡總數的64.15%。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中心臟病和腦血管病的標化死亡率分別為3.36/10萬和2.46/10萬,見表1。
2007-2016年濱湖區(qū)育齡婦女惡性腫瘤、損傷中毒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的死亡率無顯著時間變化趨勢(均P>0.05),而乳腺癌死亡率表現(xiàn)為先下降,后上升趨勢(APC=31.38%,95%CI:0.05~0.65,P<0.05)。
表1濱湖區(qū)2007-2016年育齡婦女前10位死因死亡專率
Table 1 Mortality rates of the top 10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reproductive women in Binhu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6
死因分類死亡數(n)構成比(%)粗死亡率(/10萬)標化死亡率(/10萬)惡性腫瘤30147.5523.1120.50損傷中毒15925.1212.2111.86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8914.066.836.18肌肉骨骼142.211.071.07精神疾患121.900.920.83泌尿生殖101.580.770.68內分泌疾病101.580.770.67消化系統(tǒng)疾病91.420.690.59神經系統(tǒng)疾病81.260.610.56呼吸系統(tǒng)疾病60.950.460.45
表2 濱湖區(qū)2007-2016年育齡婦女年齡別死亡率(/10萬)Table 2 Ag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reproductive women in Binhu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6 (/100 000)
育齡婦女各年齡組死因構成存在差異,15~29歲年齡組以自殺和交通事故等傷害為首要死因,占該年齡組死亡總數的37.23%,30~39歲年齡組的第一位死因與15~29歲類似,而40~49歲年齡組死因以乳腺癌、胃癌、肺癌等惡性腫瘤為主,占該年齡組死亡總數的55.98%,見表3。
表3 濱湖區(qū)2007-2016年育齡婦女年齡別死因順位Table 3 Age-specific causes rank order of death among reproductive women in Binhu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6
在濱湖區(qū)育齡婦女死亡病例中,各年齡組在死亡地點分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盡管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于醫(yī)院的比例增加。腫瘤、損傷中毒、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等死因的死亡地點分布構成比不全相同(P<0.05),以醫(yī)院占比最高,為57.66%。損傷中毒是就醫(yī)途中死亡的第一位病因,占途中死亡總數的76.32%,見表4。
表4濱湖區(qū)2007-2016年育齡婦女死亡地點分布[n(%)]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death places among reproductive women in Binhu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6 [n(%)]
分組醫(yī)院途中家或其他χ2P年齡(歲)5.890.05 15~2948(51.06)13(13.83)33(35.11) 30~3979(54.11)5(3.42)62(42.47) 40~49238(60.56)20(5.09)135(34.35)疾病分類8.450.02 惡性腫瘤194(64.24)2(0.66)106(35.10) 損傷中毒67(43.79)29(18.95)57(37.25) 循環(huán)系病19(45.24)5(11.90)18(42.86) 其他85(62.50)2(1.47)49(36.03)
濱湖區(qū)屬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擁有較完善的婦女保健體系,2007-2016年育齡婦女年均粗死亡率為48.60/10萬(標化死亡率為44.53/10萬),低于2014年南通市平均水平(56.77/10萬)[5],也低于上海浦東新區(qū)(54.93/10萬)和北京房山區(qū)(63.20/10萬)等發(fā)達地區(qū)水平[6-7],表明濱湖區(qū)育齡婦女死亡率處于較低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育齡婦女死亡率逐漸上升,低年齡層以損傷中毒為首要死因,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則以高年齡層死亡居多,與國內相關調查結果一致[5-7],提示針對不同年齡需采取差異化的死因防治及健康保健方案。
濱湖區(qū)育齡婦女死因順位的前三位分別為惡性腫瘤、損傷中毒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這與2004-2008年無錫市育齡婦女主要死因順位(惡性腫瘤、意外傷害、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相類似,說明了這三種疾病防治形勢的嚴峻性。腫瘤的死亡率10年間無明顯變化趨勢,但乳腺癌近年來表現(xiàn)為上升趨勢(P<0.05),與其他癌癥相比,乳腺癌的診治方式相對成熟,也是生存率較高的癌癥[8]。文獻報道飲酒、高體質量指數、雌激素代謝紊亂、生育年齡較晚和家族腫瘤史等均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9]。因此。為增強婦女防癌意識,應積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醫(yī)務人員向婦女傳授每月1次的乳房自檢方法,并繼續(xù)向基層推廣“兩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技術及規(guī)范化診治措施,提高腫瘤的早期篩查率和診斷率[10]。
損傷中毒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是濱湖區(qū)育齡婦女死亡的另外兩個主要原因。損傷中毒的死亡率低于2012年江蘇省育齡婦女平均水平,其中自殺的死亡率卻高于前者,尤其是15~24歲年齡段以學生為主要群體的死亡率高,提示在高校實施心理危機預警與自殺干預策略迫在眉睫。心血管病逐漸成為我國疾病負擔的第一位原因[11],本研究結果顯示以心臟病和腦血管病為主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居育齡婦女死亡率的第三位,Lee等[12]指出通過對高危女性個體提供阿司匹林或他汀類藥物、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及房顫抗凝等措施,可有效地預防其心血管病的發(fā)生,因此為達到預防策略的最大潛能,應加大對社區(qū)健康醫(yī)療系統(tǒng)的實施和投入。
從疾病就醫(yī)來看,腫瘤死于醫(yī)院的比例高于其他地點,與2009年周脈耕等研究結果不同,可能與本地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可及性高等有關。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由于發(fā)病急、進展快或癥狀隱匿,更易死于家或其他場所,提示應增加公眾場所簡易呼吸器、除顫儀等急救設備的配置,同時普及大眾心肺復蘇技術,提高心血管病搶救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濱湖區(qū)育齡婦女死亡率總體處于較低水平,但部分病種死亡率趨于平穩(wěn)或上升趨勢。因此在強調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同時,注重針對女性乳腺癌、自殺、心血管病的干預,持續(xù)提升育齡婦女醫(yī)療保健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