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會 李安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正在崛起——共享經濟。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回顧了共享單車發(fā)展的歷程,分析了它的性質,探討了當前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企業(yè)應加強管理、政府應注重公眾治理等對策。
關鍵詞:共享經濟;“互現網+”;共享單車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8)06-0086-02
“互聯網+”的發(fā)展速度之快令人慨嘆,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尋求著革新的適應方式。在這種大背景下,共享單車迅速成為時代的寵兒,人們對于新事物接受時間的縮短使其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和影響著大眾的生活。
一、共享單車的發(fā)展歷程及其性質
(一)共享單車的發(fā)展歷程
經濟的發(fā)展,國民素質的提高,使得大眾的環(huán)保意識明顯增強。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創(chuàng)新、開放、協調、綠色、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深入人心,使得承載著“綠色與共享”兩大理念的共享單車迅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共享單車主要是針對社會交通擁堵這一痛點而設計產生的,是共享經濟的產物。它是通過“交押金-獲密碼-解鎖”三步走的方式供大眾使用的一種單車,每一輛單車對應著多個消費者,從而達到使用權的共享。
共享單車的發(fā)展主要歷經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是由政府投放的有樁單車,這是政府財政所推行的一種公共服務。單車由政府提供,有固定的停放地點,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消費;第二階段是由企業(yè)投資的有樁單車,主要是由企業(yè)投資來投放共享單車,其本質與第一階段很相似,都具有固定的停放地點,面向每一位市民,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第三階段是以企業(yè)為主導的“互聯網+”時代的無樁單車,企業(yè)為主要投資對象,政府通過“無形的手”管理。共享單車用戶利用網絡交付押金,獲取密碼開啟密碼鎖,它隨騎隨放,任何有相關需求的消費者都可以使用。
(二)共享單車的性質
1.共享單車是一場精神革命。對于企業(yè)家而言,共享單車的出現正是他們超前思維的成果,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意正是當前時代的訴求;對于政府來說,新興事物的發(fā)展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必然會產生矛盾,怎樣解決這些矛盾,使之成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正是政府的職責所在。面對新的事物出臺新的政策,要求政府去推動這場革命;對于消費者與企業(yè)而言,共享單車的出現同樣是一場革命。新興事物的推廣必不可少的就是消費的好奇心。既然存在好奇必然也就存在著排斥,消費者必然要經歷“排斥-接受-喜愛”的過程,這也就要求消費者逐步去接受這場革命。
2.共享單車是公益大旗下的利益尋租。共享經濟的分享應是一種公益性的活動,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的主要體現理應偏向公益性。就目前的發(fā)展狀況來看,共享單車更像是一種“公益性的商業(yè)活動”。其聯帶產業(yè)解決了很多就業(yè)問題,這種“集資-投資”的利益尋求方式給市場經濟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提高了市場的活躍度。但共享單車只有將自己放在“公益性”與“經濟性”的平衡點上,把握好“公益”與“經濟”之間的度,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
3.共享單車是共享,但更是一種租賃。共享就是所有者將自己的物品在某一時間段的使用權轉移給消費者的過程。就我們比較熟悉的滴滴打車來說,司機就是汽車的所有者[2]。共享單車則不同,幾乎所有的單車都是公司的產品,極少一部分是用戶把自己的車投入到共享單車的市場。這種模式更像是一種互聯網時代的租賃,一種使用權的租賃。
二、共享單車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自共享單車投放以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方便,它隨停隨放,綠色環(huán)保,更是幫助人們解決了“公交擠、打車貴、開車難”的城市病。在人們對其贊賞不絕的同時,這面社會公德的反光鏡也凸顯了不少社會問題。
(一)共享單車的損壞問題
作為給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單車,車座、踏板等零部件丟失問題時有發(fā)生。“公車”部件轉而用于私車,這是由于一些消費者“以公謀私”的思想根深蒂固,認為免費的東西不用也是浪費,從而使共享單車的利用率大打折扣。此外,二維碼被涂改也是共享單車使用過程中常見病、多發(fā)病。部分不法人士將車上的二維碼涂改成自己的支付寶、微信二維碼,欺騙消費者給自己的賬戶轉錢,觸碰法律的底線,這恐怕是最為嚴重的一個問題。這不僅反映出公民素質的問題,也說明單車投放企業(yè)和政府管理存在不足。
(二)共享單車上私鎖的問題
共享單車原本是人人都可以消費的產品,但卻被一部分人上私鎖,占為己有。他們認為有免費的、現成的消費品為自己提供便利,何必再去使用自己的私有財產呢?這同樣是消費者自私觀念的外露,但這種行為除了部分公民的占有欲難道沒有其他的原因?共享單車隨停隨走的性質是優(yōu)勢也是缺點。正因為任何人都能騎走,如若遠距離騎行后目的地并無其他車輛可騎,車輛的區(qū)域分配比例不合理,這就為部分消費者將“共享”變?yōu)椤八接小?、給車上私鎖、暫時性地變?yōu)榧河刑峁┝丝赡?。如何更好地調配共享單車投放的比例,這一問題理應引起企業(yè)與政府的思考。
(三)壞車無標簽
對于零部件丟失等可以直觀判斷有問題的車輛,消費者必然會舍而棄之。而對于外表無法判斷是否損壞的共享單車,像鎖芯壞掉、車輛不在定位的服務區(qū)內等,如果沒有提示標志,一定會導致消費者浪費時間。若因此類問題多次浪費消費者的時間,一定會帶給消費者心理陰影,共享單車就會失去部分顧客。這不僅會降低企業(yè)的利潤,還會影響共享單車的口碑,阻礙共享單車未來的推廣與發(fā)展。如何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將是企業(yè)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共享單車的存在就是為公民提供便利,如若適得其反,必將得不償失。
(四)共享單車的違規(guī)使用
共享單車的生產企業(yè),為了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在面向公眾的同時限制了一部分人的使用,那就是十二周歲以下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思想不夠成熟,安全意識也不強烈,單獨騎行的確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企業(yè)的這種規(guī)定的確很有必要。可有的孩子家長屢不配合,不遵從企業(yè)規(guī)定,讓不符合年齡的孩子騎共享單車,因此出現問題的不在少數,如違反交通規(guī)則、出現人身意外等。但責任所在究竟是誰?是家長?還是共享單車的投放企業(y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又在哪里?這值得家長、共享單車投放企業(yè)、政府部門深思。
三、共享單車的發(fā)展對策
(一)面對零部件丟失的問題,企業(yè)管理應首當其沖。將共享單車劃分區(qū)域,配備相應管理者加強對車輛的監(jiān)管。此外,也可實施有關獎賞制度,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去監(jiān)督共享單車管理使用情況。在企業(yè)治理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去干預新興市場的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新社會下的治理者,在法治理論的指導下,政府應出臺相應的管理規(guī)章去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同時加強道德教育,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從本質上祛除諸如共享單車使用中的不良行為,使廣大市民群眾懂得美好的事物需要大家共同去維護的道理。
(二)針對給共享單車上私鎖的問題,共享單車企業(yè)應綜合施策促進問題解決。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狀況,科學合理地調整共享單車的投放數量與投放地點,使資源共享均衡化,讓共享單車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企業(yè)作為共享單車的投資者,可以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宣傳共享單車的實質,闡明所面臨的問題,呼吁社會大眾從我做起,相互監(jiān)督,重樹道德標桿,使共享單車可以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同時,采用新技術以增加上私鎖的難度。
(三)作為共享單車的主導者,對于公司產品的管理要符合人們的消費心理,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讓產品可以真正發(fā)揮其作用,成為人們生活的助推器,而不是增加人們的生活難度。面對壞車無標簽的整改,共享單車投放企業(yè)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將車輛投放城市劃分區(qū)域,在固定區(qū)域安排維護人員,給壞車“上牌”,給予消費者以提示,并對問題車輛及時檢修,使其能及時投入使用,挽回品牌的使用口碑,以促進共享單車的進一步發(fā)展。
(四)多措并舉解決共享單車的違規(guī)使用問題。這不僅給企業(yè)帶來了挑戰(zhàn),更是給政府的公共治理帶來了難題。一方是家長對于孩子的放任,事后卻要企業(yè)承擔責任;一方是企業(yè)提出的適齡限制,沒有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共享單車要想獲得長遠的發(fā)展,必須妥善處理好這類問題。企業(yè)可以引進新技術設計身份驗證,利用必要的可證明自己年齡的有效證件去排除“潛在”不適齡消費者;而政府則要出臺相關文件,理清法律責任的問題,責成廣大家長積極配合。消除了這些安全隱患,才能讓廣大消費者更加安心地使用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的出現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社會問題。對此政府要予以重視、加強管理,充分發(fā)揮社會公共治理者的作用。企業(yè)是共享單車管理的主體,負有管好共享單車的責任,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這些社會問題,才能滿足人們綠色、安全、便利出行的需求,只有順應社會的需求,企業(yè)才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與公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以及共享單車自身隨停隨放、環(huán)保健康的優(yōu)勢,將成為人們出行的一種最優(yōu)方式,發(fā)展?jié)撃懿豢晒懒?。其經濟性的本質也會吸引大量的消費者與投資商,為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從而激發(fā)市場活力。但共享單車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也不可小覷,政府與企業(yè)要針對共享單車管理使用存在的社會問題提出科學、有效地解決方案,從而確保共享單車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李琨浩.基于共享經濟視角下城市共享單車發(fā)展對策研究[J]. 城市,2017(3).
[2]邱淳鏘.共享單車真的是共享經濟嗎?[J].現代商業(yè), 2016(35).
作者簡介:趙會會,山東省德州市人,單位為德州學院政法學院。
李安,山東省德州市人,德州學院政法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博士,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
(責任編輯:郭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