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8月上旬去了一趟河西走廊,尋訪2100多年前漢武帝設立的河西四郡,從武威走起,途經(jīng)張掖,行至酒泉,下榻“夜光杯廣場”周邊的某家酒店。
夜光杯自古就是酒泉的特產,唐代王翰寫了《涼州詞》,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更是讓夜光杯家喻戶曉。來到夜光杯之城,見到這流傳千百年的文化符號,隨即引發(fā)了我的職業(yè)病,讓我開始思考“夜光杯”該如何英譯為妥。
夜光杯是種玉制的酒器,漢英詞典一般均譯為luminous wine glass(黑暗中發(fā)光的酒杯)。這個luminous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有些難度,但卻是個頗為傳神的常見詞匯,意思是shining in the dark(在黑暗中發(fā)光發(fā)亮的),夜光杯薄能透光,仿佛發(fā)亮,用luminous來翻譯“夜光”至為貼切。至于“杯”的英譯,就有推敲細究的空間了。
現(xiàn)代漢語的“杯”是個概括性的字眼,泛指盛飲料或其他液體的器具,英文里最接近的說法當屬drinkware(飲具)或drinking vessel(飲用器皿),然此二者均為分類上的說法,科學性突出,生活氣息不足。
那么退而求其次,英文里有沒有比較接近的對應詞呢?英文在這方面分得比較細致,類似的器具依其功能、外形而有不同的稱呼。這其中,cup(杯子)算是概括性最強的字眼,但一般多指帶柄無腳、用來品茗喝咖啡的陶瓷杯。當然也有不少例外,常見的如paper cup(紙杯)、plastic cup(塑料杯)、Styrofoam cup(泡沫杯),此三者既無柄也非陶瓷所制。
英文里的另一個常見的“杯”是glass(玻璃杯),泛指不同形制的玻璃杯,一般無柄,有腳無腳皆可。玻璃杯的材質可以是類似的水晶,如crystal glass(水晶杯)。玻璃杯也可以冠以不同的酒類,指稱不同功能的酒杯,如wine glass(葡萄酒杯)、champagne glass(香檳杯)、brandy glass(白蘭地杯)、whisky glass(威士忌杯)、beer glass(啤酒杯)。
不同的“杯”,英文里有更精確的專業(yè)詞匯,如flute(香檳杯,高而細)、goblet(葡萄酒杯,高腳)、mug(馬克杯,帶柄直筒)、snifter(白蘭地杯,頂窄底寬帶腳)、tumbler(玻璃杯,無柄平底),還有許許多多,族繁不及備載,列出來只會讓人讓人眼花繚亂。
夜光杯的“夜光”,英譯為luminous挺好,英文常見,語義也相當。至于夜光杯的“杯”,究竟該如何英譯?上述的字眼哪個合用呢?
夜光杯乃玉石所制之飲酒器皿,深具中國特色。相較于西方酒杯,夜光杯的體積偏小,外型多元不定于一,我認為英譯“杯”時宜采包容性強的字眼cup或glass,而不宜過分遷就英文中細致的酒杯文化。cup和glass各有優(yōu)劣,然glass有明顯歧義,luminous glass容易讓人想到“夜光玻璃”,造成誤解困擾,漢英詞典的luminous wine glass雖無玻璃的歧義,但整體偏長,因此cup在此或可謂略勝一籌,因此夜光杯不妨譯為luminous cup。
英文《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在介紹酒泉時,采用了漢語拼音的yeguangbei來翻譯夜光杯,并佐以直譯的night-glittering cup(夜間閃耀的杯子)和意譯的jade goblet(玉制高腳杯)做補充說明。在翻譯夜光杯時,《不列顛百科全書》音譯、直譯、意譯三者兼顧并舉,這幾個譯法也都值得參考。
翻譯常無定論,少有一種譯法可以面面俱到。數(shù)譯并陳,交由“語言市場”決定,優(yōu)勝劣汰,不失為一種健康、公允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