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論文對RDA與現行編目規(guī)則在責任說明描述方面存在的主要差異進行了分析討論,認為RDA的最大優(yōu)點是縮減了方括號的使用范圍,其主要缺點是缺少相應的附注說明。
關鍵詞 RDA ISBD 中國文獻編目規(guī)則 責任說明
分類號 G254.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6.006
RDA(資源描述與檢索) 作為最新的國際編目規(guī)則,在國際編目界得到廣泛推廣是大勢所趨。但由于目前RDA的編目示例都是以英文資源為編目對象,以MARC21格式為編目手段,所以目前我國編目界關于RDA的研究也僅僅是停留在如何用MARC21格式編制西文文獻目錄的階段,而并未涉及(更談不上深入研究)如何按RDA標準用CNMARC格式編制中文文獻目錄的問題。然而,作為我國編目主體的中文資源不可能(也不應該)永遠按著現行規(guī)則編目。為盡快推進我國中文資源實施RDA編目的進程,洞悉RDA與現行編目規(guī)則之間的差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限于篇幅,本文僅就其在責任說明描述中的差異進行分析討論。
1 責任說明取自規(guī)定信息源之外的描述差異
目前,在我國中文編目中所依據的主要編目規(guī)則有兩個,分別是《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統(tǒng)一版)》(簡稱ISBD)和《中國文獻編目規(guī)則(第二版)》(簡稱《規(guī)則》)。在現行編目規(guī)則中,規(guī)定信息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指針對某一特定類型文獻中的各個著錄項目而專門指定的著錄信息來源。盡管RDA取消了規(guī)定信息源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首選信息源,但僅就普通圖書的責任說明單元(RDA稱為元素) 的著錄情況而言,概念的變化并沒有帶來實質影響,因為現行編目規(guī)則為普通圖書指定的規(guī)定信息源為“題名頁或代題名頁”[1-2],RDA為普通圖書指定的首選信息源為“題名頁”[3]65,二者僅存在無題名頁時如何選擇代題名頁的問題。而真正給責任說明描述帶來影響的是對取自規(guī)定信息源(或首選信息源)之外的信息所做的相關規(guī)定。ISBD規(guī)定:“如果責任說明不出現在規(guī)定信息源上,但是卻出現在資源的其他地方,則可以著錄在第1項,外加方括號,或者可以著錄在第7項。這種責任說明的信息源著錄在第7項”[1]83。《規(guī)則》則對普通圖書的所有著錄項目提出了“取自規(guī)定信息源之外的信息置于方括號內,必要時在附注項說明”[2]28之總體要求。RDA則規(guī)定可按優(yōu)先順序取自下列來源:(1) 與正題名相同的來源;(2)資源本身內的另一來源;(3) 2.2.4指定的其他信息源之一[3]65。從RDA的上述規(guī)定以及書中舉例來看,并未明確要求取自首選信息源之外的責任說明需外加方括號,僅在2.2.4其他信息源中規(guī)定:“如果取自資源本身之外來源的信息是供下列任何一個元素所用的,則用附注或其他方式(例如通過編碼或用方括號)加以說明”,也即只有取自受編文獻之外的責任說明才需要作附注或外加方括號,對于取自受編文獻之內的責任說明,無論是否取自首選信息源,均不需要作附注或外加方括號。例如,對于題名頁未題責任說明但版權頁題有“王侃夫主編”的《數控機床控制技術與系統(tǒng)》一書,按不同編目規(guī)則著錄如下。
做法1(按《規(guī)則》或ISBD的第一種方式著錄):
200 1#$a數控機床控制技術與系統(tǒng)$f[王侃夫主編]
304 ##$a責任說明取自版權頁
做法2(按ISBD的第二種方式著錄):
200 1#$a數控機床控制技術與系統(tǒng)
314 ##$a版權頁題責任說明:王侃夫主編
做法3(按RDA規(guī)定著錄):
200 1#$a數控機床控制技術與系統(tǒng)$f王侃夫主編
差異分析:做法1相比于做法2的優(yōu)點是更符合用戶識別文獻的習慣,因為任何文獻都是由一定的責任者以某種責任方式創(chuàng)作完成的,將題名與責任說明放在一個項目中描述,更符合常見的“題名/責任說明”顯示格式。做法3與做法1相比的最大優(yōu)勢是責任說明數據更為純粹,沒有人為附加的零碎“方括號”。在此必須指出的是,做法3沒有外加方括號也并沒有違反客觀著錄原則,因為這樣的責任說明也是在受編文獻上客觀存在的,而并非由編目員推測或杜撰。事實上,對現行編目規(guī)則關于“取自規(guī)定信息源之外的信息需外加方括號”的規(guī)定也早已引起了部分學者的質疑,并提出了“取消規(guī)定信息源的設置,消滅對著錄信息源的歧視,把著錄信息源擴大到受編文獻的全部”[4]的建議。當然,做法3也存在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沒有對取自首選信息源之外的信息進行說明,這不僅容易讓用戶誤以為該責任說明也是取自常見的題名頁,同時也大大削弱了首選信息源的重要性(在本例中實際是將版權頁與題名頁置于了同等位置)。因此,做法3也宜補充“責任說明取自版權頁”之附注說明。缺少相應附注說明也是RDA的最主要缺點之一。
2 同一責任方式的責任者多于3個時的描述差異
當同一責任方式的責任者多于3個時,ISBD沒有明確規(guī)定轉錄責任者的數量,而是交由各編目機構自行確定,不過如果有省略需標注“…[et al.]”,即在中文編目中需用“…[等]”標識[1]84。《規(guī)則》規(guī)定:“超過三個只著錄第一個,后用‘[],其余在附注項說明”[2]34。RDA則規(guī)定“將列出多個個人等名稱的責任說明作為單一的說明予以記錄”,也即最好是將所有的責任者全部進行著錄;同時又提供了可選擇的省略:“如果單一的責任說明列出三個以上承擔相同職能的或具有相同程度責任的個人、家族或團體,則對每一組這樣的個人、家庭或團體,省略第一個之外的其他名稱。用著錄機構首選的語言和文字總括地說明所做的省略” [3]62。例如,對于由5人合著的《資本外逃與中國的對策》一書,其著錄結果分別如下。
做法1(按ISBD的省略方式著錄):
200 1#$a資本外逃與中國的對策$f楊勝剛…[等]著
做法2(按《規(guī)則》規(guī)定著錄):
200 1#$a資本外逃與中國的對策$f楊勝剛[等]著
314 ##$a著者還有:姚小義、喬海曙、田冬煒、吳立源
做法3(按RDA的悉數轉錄):
200 1#$a資本外逃與中國的對策$f楊勝剛,姚小義,喬海曙,田冬煒,吳立源著
做法4(按RDA的省略方式著錄):
200 1#$a資本外逃與中國的對策$f楊勝剛[與其他4人]著
差異分析:做法1與做法2的最大差異是,前者用“…[等]”標識省略,后者僅用“[等]”標識省略。由于“…”與“[等]”都具有表示省略的意思,而去掉其一均不會引起歧義或產生誤解,所以做法2更為簡潔,也更符合中文編目的實際[5]。這或許也正是做法4不在方括號前另加省略號的主要原因。做法4與做法1相比的優(yōu)點是能讓用戶簡要了解到被省略責任者的數量,但二者與做法2相比則存在明顯的劣勢,因為它們都因缺少相應的附注而無法讓用戶真實了解到被省略的責任者究竟是誰。做法2與做法3都可以讓用戶全面了解對文獻負有同等知識責任的各個責任者,只是除第一個責任者之外的其余責任者的著錄位置存在不同。對于做法2,有學者認為是由于手工編目時代卡片目錄的空間限制,同時為了減輕編目人員的工作負擔,圖書館不能生產過多著錄卡片,編目員只能著錄最主要的責任者。而在計算機編目時代,因磁盤容量足夠大,則不應再人為減少責任者的著錄數量和責任者檢索點的制作數量[6]。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做法2并沒有減少責任者的著錄數量,只是將第一個責任者之外的其余責任者由題名與責任說明項轉移到了附注項來著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題名與責任說明項的著錄信息過多,以免給用戶瀏覽數據時造成視覺疲勞。總之,做法2與做法3相比不僅占用空間沒有減少,反而因需設置附注導語(如,著者還有:)而略有增加。做法2、做法1與做法4雖然均屬于省略型的著錄方式,但前者的最大優(yōu)勢是因有相應的附注說明能確保責任者檢索點的數量不會減少,而按后兩者著錄則很難保證為全部責任者設置檢索點,因為對于未加描述的其余責任者來說屬于無源之水??傊?,做法2與做法3均屬于機讀目錄中的優(yōu)秀做法,相比之下,做法2更適合中文編目的實際需要。
3 責任說明中含有名稱附加成分的描述差異
在受編文獻的責任說明中,不僅有責任者名稱,有時還帶有名稱的附加成分。對此,ISBD規(guī)定:“個人名稱后表示學會會員、學位等的首字母縮略詞,以及職位和資格的說明,如果它們在語言學上有必要或者對于識別該個人或者說明該個人活動的背景有必要,應該著錄。在其他情況下,首字母縮略詞等不視為責任說明的一部分,應該要省略”[1]85。《規(guī)則》規(guī)定:“責任者名稱前后所載出身、籍貫、單位、職位、學位、頭銜等,均不予著錄。但省略后責任說明含義不清時,應原樣照錄”[2]35。RDA則沒有對此類情況做出單獨說明,僅規(guī)定“按信息源上出現的形式轉錄責任說明”[3]61,不過從其舉例“by Dr. Johnson”中不難發(fā)現,它不要求省略名稱的附加成分。
做法1(按ISBD和《規(guī)則》規(guī)定著錄):
200 1#$a現代數學$e1900-1950$f(美)邁克爾·J.布拉德利著$g王瀟譯
做法2(按RDA規(guī)定著錄):
200 1#$a現代數學$e1900-1950$f(美)邁克爾·J.布拉德利博士著$g王瀟譯
差異分析:對于在本例責任說明中出現的名稱附加成分“博士”,按現行編目規(guī)則應該省略不予著錄,但按RDA則要求原樣照錄。筆者認為,盡管RDA的規(guī)定更符合客觀著錄原則,但卻忽視了客觀著錄并非機械性照搬,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析與選擇過程。由于諸如例中的“博士”等名稱附加成分對用戶識別文獻并無實質性幫助,所以應該省略不予著錄。當然,像“居里夫人”中的“夫人”二字則不應省略,因為它們在語言學上已經形成責任說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較其本名“瑪麗·居里”更為人所知。
4 責任說明存在印刷錯誤的描述差異
在規(guī)定信息源或首選信息源的責任說明中出現印刷錯誤,雖不常見但也并非沒有,例如,《中國機讀目錄格式使用手冊(修訂版)》的修訂者分別為:潘太明、朱巖、宋華裴,但在題名頁卻將第三位責任者錯印為“宋裴華”。對此,ISBD規(guī)定:“印刷錯誤和拼寫錯誤按其在資源中出現的形式著錄。它們后面可用‘sic(中文意思是‘原文如此),外括方括號,括號前后各空一格。也可以將正確的形式加上,外括方括號,正確的形式前加‘i.e.(中文意思為‘即)或其他語言和/或文字的等同詞”[1]35?!兑?guī)則》規(guī)定:“規(guī)定信息源所載責任說明有誤,應原樣照錄,同時在附注項說明”[2]35。RDA規(guī)定:“當要求按信息源上出現的形式轉錄元素時,按信息源轉錄差錯或拼寫錯誤的單詞,除非另有規(guī)定。如果對識別或檢索重要,則為差錯的訂正編制一個附注”[3]27。
做法1(按ISBD規(guī)定著錄):
200 1#$a中國機讀目錄格式使用手冊$f潘太明,朱巖,宋裴華 [即:宋華裴]修訂
做法2(按《規(guī)則》或RDA規(guī)定著錄):
200 1#$a中國機讀目錄格式使用手冊$f潘太明,朱巖,宋裴華修訂
304 ##$a題名頁將“宋華裴”誤題為“宋裴華”
差異分析:ISBD的規(guī)定對于處理西方文字的印刷錯誤或許是恰當的,但對于漢字的印刷錯誤并不適宜[7],因此在中文編目中應采用《規(guī)則》或RDA作附注的規(guī)定。
5 并列責任說明的描述差異
并列責任說明是指不同于正題名語言責任說明的另一種語言或文字的責任說明。關于并列責任說明的描述方法,ISBD分不同情況規(guī)定了兩種處理方法:“如果規(guī)定信息源有一個或多個并列題名和/或并列其他題名信息說明,并且有多于一種語言和/或文字的責任說明,則每一個責任說明(如果要著錄的話)應著錄在與其在語言學上相關的題名或其他題名信息后” [1]88;“如果沒有并列題名,但是責任說明以多于一種語言和/或文字出現在規(guī)定信息源上,則著錄用正題名語言和/或文字的責任說明。如果該標準不適用,則根據規(guī)定信息源上責任說明顯示的版式,或者(如果沒有版式差別)根據規(guī)定信息源上的順序著錄。其他責任說明也可以著錄”[1]90,也即此時既可僅著錄與正題名語言相同的責任說明,也可同時著錄與正題名語言不同的并列責任說明?!兑?guī)則》僅提供了有并列題名時的處理方法,即“規(guī)定信息源兼有并列題名和并列責任說明,可將每一文種的責任說明分別著錄在與其文種相同的題名之后”[2]35。RDA對并列責任說明也提供了兩種著錄方法,即“如果有多個與正題名相關的并列責任說明,則按與并列正題名對應的相同順序記錄各個說明”[3]66和“如果與正題名相關的責任說明在信息源上以多種語言或文字出現,則記錄采用正題名的語言或文字的說明。如果此準則不適用,則記錄首先出現的說明”[3]65 。應該說RDA關于并列責任說明的著錄規(guī)定是非常混亂和模糊的,因為它一方面說要按著并列題名的順序記錄并列責任說明,另一方面又規(guī)定僅著錄與正題名語言相同的責任說明,即無需著錄并列責任說明。借助ISBD的相關規(guī)定,我們只能猜測RDA的后一種處理方法是關于無并列題名而僅有并列責任說明時的著錄規(guī)定,即無并列題名時也無需著錄并列責任說明。
做法1(按ISBD無并列題名時也可著錄并列責任說明的規(guī)定):
200 1#$a風暴中心$f(英)杰克·希金斯(Jack Higgins)著$g雪凌譯
做法2(按RDA無并列題名時的著錄規(guī)定):
200 1#$a風暴中心$f(英)杰克·希金斯著$g雪凌譯
差異分析:本例屬于無并列題名但有并列責任說明的圖書,按ISBD規(guī)定,本例既可僅著錄中文責任說明,也可同時著錄英文責任說明,但按RDA規(guī)定則僅能著錄中文責任說明。很顯然,漏記在受編文獻上客觀存在的英文責任說明,既不符合客觀著錄原則,也會由此失去一條從原文責任者檢索文獻的途徑。由此可見,RDA的本條規(guī)定值得商榷。
6 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在責任說明描述方面,RDA與現行編目規(guī)則相比確有一定的改進,如:將責任說明信息源擴展到受編文獻本身而無需外加方括號,取消了ISBD省略責任者所用的“…”等。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因缺少附注導致責任者信息缺失,因強調客觀增加了不必要的名稱附加成分,甚至有些規(guī)定還存在模糊不清之處等),需要在今后修訂中逐步改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和機構聯(lián)合會.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統(tǒng)一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39.
國家圖書館《中國文獻編目規(guī)則》 修訂組.中國文獻編目規(guī)則[M].2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29.
RDA發(fā)展聯(lián)合指導委員會.資源描述與檢索(RDA)[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李冰輝.客觀著錄原則在計算機編目中的誤區(qū)[J].新世紀圖書館,2006(5):33-35.
李霞.《中國文獻編目規(guī)則》與《普通圖書著錄規(guī)則》的差異分析及修改建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6):67-69.
毛瑞江.面向讀者的責任者著錄:兼與劉宏商榷[J].圖書館研究,2014(5):55-57.
鄧福泉.《普通圖書著錄規(guī)則》與《國際標準書目著錄》
差異處理建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