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琴 楊朝艷 艾莉莉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由EB病毒所導致的一種急性或者亞急性傳染性疾病,主要可累及青少年或者兒童,臨床癥狀主要為:頸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以及咽峽炎和不規(guī)則發(fā)熱,早期診斷較為困難,病程較長。臨床上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癥治療,一般抗病毒藥物以及抗生素無效[1-4]。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對更昔洛韋與α-干擾素在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與分析,選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并確診的60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并確診的60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兒童,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30例患者,研究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10歲,平均年齡(2.2±3.2)歲,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2.5±3.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通過,且入組病例均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5]: 肝腎功能不全者;意識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全者;極度不配合以及中途退出者;因藥物而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反應而無法耐受者。
表1 兩組患者退熱時間、肝脾腫大恢復時間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對比 ( ±s,d)
表1 兩組患者退熱時間、肝脾腫大恢復時間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對比 ( ±s,d)
組別 退熱時間 肝脾腫大恢復時間 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研究組(n=30) 3.14±1.63 5.82±1.32 5.12±1.41對照組(n=30) 5.27±2.02 7.82±1.92 7.27±1.86 t值 10.174 11.468 10.426 P值 <0.05 <0.05 <0.05
對照組采用更昔洛韋進行治療,靜脈滴注,按體質量一次給予5 mg/kg,1日1次,每次靜滴1小時以上,連續(xù)治療1周。研究組采用α-干擾素進行治療,每次30~50 g皮下或肌內注射,隔日1次,持續(xù)治療1周。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退熱時間、肝脾腫大恢復時間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
研究資料采用SPSS 18.0系統(tǒng)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并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退熱時間(3.14±1.63)d、肝脾腫大恢復時間(5.82±1.32)d、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5.12±1.41)d,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綜合征,由Epstein Barr等首次提取分離自淋巴瘤組織,因其類似于皰疹病毒顆粒,故命名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7-8]。其以咽炎、發(fā)熱、乏力、淋巴結腫大、非典型性淋巴細胞增多、輕度一過性肝炎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9-10]。其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多數(shù)患者預后較為良好,但是嚴重者可并發(fā)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等疾病,嚴重者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11-12]。α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腫瘤以及進行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可有效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強化對于病毒感染細胞的免疫殺傷,同時可加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以及細胞毒活性[13]。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對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使用α-干擾素進行了治療,觀察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研究組患者的退熱時間(3.14±1.63)d,少于對照組(5.27±2.02)d,肝脾腫大恢復時間(5.82±1.32)d,少于對照組(7.82±1.92)d,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5.12±1.41)d,少于對照組(7.27±1.86)d,臨床效果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對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采用α-干擾素進行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的退熱時間、肝脾腫大恢復時間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臨床效果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