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華 王小運 黃彥萍
摘要:高校朋輩心理健康教育,立基于社會學習理論、參與教育理論等社會心理學理論,“T-P-T”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發(fā)揮朋輩助教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輔助教學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給予授課學生小組訓練和鼓勵與輔導,體現(xiàn)“助人自助、互助成長”的自助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宗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朋輩輔導;心理健康;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30-0110-0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途徑。自2002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以來,我國各高校全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實踐中發(fā)現(xiàn)以教師課堂講授模式并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和個性化的心理指導[1]。這就促使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發(fā)揮朋輩自助互助優(yōu)勢,推行“T-P-T”朋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提高教學成效。
一、“T-P-T”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內(nèi)涵與理論基礎
“T-P-T”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是重慶郵電大學頂層設計“心靈成長與生涯發(fā)展”課程群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2]?!癟-P-T”是指“Teacher-Peer-Train”三個英文首寫字母,其含義是指教師課堂主講(T)+朋輩輔導(P)+小組微課訓練(T)。該模式旨在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體驗式新教學模式,注重對大學生自身“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向上向善的熱情進行課題探索,更好地實現(xiàn)師生互動,增強大學生心靈成長實效。
“T-P-T”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理論基礎,來自于社會學習理論、參與教育理論等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支持和發(fā)展心理學研究成果[3]。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人的學習過程是經(jīng)常觀察到他人的道德行為會并進行道德思考,通過聯(lián)想、強化與模仿等學習機制來實現(xiàn)的,他人角色示范影響很大。參與教育理論表述,參與是人從社會和生活中發(fā)展認知和經(jīng)驗學習的主要途徑。因此,人的行為發(fā)生變化不是因為科學性的事實依據(jù)而是因為最親近的、最信任的朋輩的主觀意見,朋輩的行為變化是其行為變化最有說服力的示范和積極模仿的榜樣[3]。發(fā)展心理學研究人際關系交往與影響表明:雙親、同伴、教師對一個人的人際交往關系及影響上隨著年齡增長變化,與同齡伙伴(朋輩)的交往和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快速上升并持續(xù)增長到60%以上[4]250。
“T-P-T”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主要借鑒國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行經(jīng)驗,通過選拔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兼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朋輩助教,幫助主講教師完成部分輔助性教學任務。朋輩助教秉承“助人自助互助成長”理念,組織開展學生小組討論、調(diào)研練,鞏固加深對課程的了解,給予小組學生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最后向主講教師匯報學生的學習情況[3]。
二、推行“T-P-T”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朋輩助教選拔培訓是基礎
規(guī)范朋輩助教遴選與考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T-P-T”模式的堅強支撐,可從三個方向遴選朋輩助教。一是吸納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基地實習實訓的心理學專業(yè)實習學生。實習生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將其教學實踐與朋輩助教輔導相結合,更有優(yōu)勢開展朋輩助教實踐鍛煉和助人工作。二是組織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助理、心理委員和宿舍心理信息員。這些同學本身就是通過本人申請、嚴格考察,身心健康、積極樂觀、學業(yè)良好是他們開展朋輩教育的基礎條件。三是心理協(xié)會會員。他們通過心理知識講座和心理自我調(diào)適方法學習,在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和團體心理輔導等工作中積極發(fā)揮社團助人自助的作用。遴選朋輩助教,可參考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中SCL-90、16PF、傾聽商數(shù)自評測量報告,任課教師可對朋輩助教的精神健康狀況、人格特征及傾聽能力等做出評估,篩選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生活態(tài)度積極樂觀、真誠耐心且社會適應良好的學生參加朋輩助教培訓。
朋輩助教培訓和質(zhì)量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T-P-T”模式的重要保障。朋輩助教需掌握培訓課程內(nèi)容,明確助教角色和職責、輔導對象的需要、學習模式和方法、時間管理與壓力管理技巧、人際溝通技巧等。助教需參加輔導實戰(zhàn)演練,在專業(y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下開展模擬輔導練習,進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談心談話等情景性體驗,在實踐中感受、體會朋輩心理輔導的具體方法,提高處理實際問題和偶發(fā)事件的能力[3]。掌握朋輩助教基本原則和輔導技巧培訓合格的學員才能獲得朋輩助教上崗證書,正式開展工作。
三、深化“T-P-T”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學生小組微課實踐訓練是重點
主講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課之初,要對授課學生進行“T-P-T”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介紹和宣傳,介紹朋輩助教和小組6—8分鐘微課展示訓練要求。主講教師指導朋輩助教開展課后各小組調(diào)研、采訪等輔導和幫助,提高小組微課實踐訓練實效。學生小組微課遵循“自主學習,自主訓練,助人自助”原則,通過大學生自主學習心理健康與青愛教育、生命教育與心理成長,以青春健康微課堂講課比賽的形式開展自我教育與深度交流,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自律負責、珍愛生命、追求真愛、科學防艾、保障身心健康。
學生小組微課實踐訓練教學班分組,原則上5—7人適宜,小組充分討論,從課程教學大綱主題內(nèi)選題,諸如“宿舍同學經(jīng)常熄燈后打游戲影響休息怎么辦?”“和異性在一起吃飯該不該AA制?”“戀愛中的男女如何面對性和性安全?”“同學考試受挫想跳樓,怎么辦?”……小組自行設定聽課對象(如大學生、農(nóng)民工等),通過調(diào)查研究,設計教案,制作PPT課件,可采用演講、辯論、情景劇、采訪等形式微課展現(xiàn)。這種具有現(xiàn)實意義,情境真實、形式靈活的微課展演寓教于樂,富有吸引力,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
“T-P-T”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是一種講授與體驗相結合的教學,增進師生互動,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提高了教學效果。主講教師和朋輩助教與學生良好地接觸交往,無論是在課堂交流還是課下實戰(zhàn)演練,都能近距離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與老師和助教之間的平等關系,并能真實體驗教師給予的幫助和自己受到的關注,師生間融洽的關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朋輩助教參與講、演、練過程,優(yōu)化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活學活用,也為其他學生樹立助人利他的好榜樣[2],促進學生積極進行自我心靈成長的探索和體驗,提高心理健康、人際關系、青春性健康、戀愛婚姻家庭等理性認識與思考,提升心理品質(zhì)取得好成效。
致謝:感謝課題組全體研究人員傾情投入,感謝重慶郵電大學學生工作團隊對本文做出的積極實踐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112-113.
[2]羅玉華,黃彥萍,游敏惠.大學生就業(yè)指導課程體系探索與實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4(2):60-63.
[3]石芳華.美國學校朋輩心理咨詢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7,(08):52-55.
[4]郭念鋒,等.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