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金
摘要: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平臺,我國在此方向的教育不斷的加強。本文從北京農學院為代表的普通本科教育院校角度,分析并總結了科研訓練計劃對包裝工程專業(yè)本科生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包裝工程;科研訓練;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33-0025-02
自從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世界上最早開展了本科生科研訓練活動,鼓勵支持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研究項目,開啟了本科生參與學生研究的先河。相對于國外大學,我國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動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習借鑒國外的科研訓練,主要以科技競賽活動的形式出現(xiàn),這階段可稱之為萌芽期。1996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了學生要盡早參與科技研究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活動,鼓勵跨學科選修課程,培養(yǎng)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至此,一批研究型大學紛紛進行了嘗試和探索,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始從事簡單的文獻查閱、外文資料翻譯等簡單的研究活動。2001年8月,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結合,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新活動,并將本科生科研訓練情況納入普通高等學院本科教學評估體系中。這一時期,主要以研究型大學為主開展本科生科研訓練,僅把科研訓練計劃擴展到本校的其他專業(yè),很多的普通本科院校沒有重視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培養(yǎng)和探索,從整個教育行業(yè)來看,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還是處于成長期。2005年教育部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要加強本科生科研訓練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2006年啟動了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試點工作,這是第一次在國家層面上實施的直接面向大學生的科研訓練項目。2011年,教育部在“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基礎上,又增加了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訓練和實踐項目,覆蓋了全國116所中央部屬高校和620所地方院校的25萬余名在校大學生,成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中覆蓋最廣、影響最大的項目,也標志著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期。
隨著大學生科研訓練在全國高校的推廣和普及,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組織與管理逐漸成為大家高度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該項目能否順利實施,更涉及該項目的實施效果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大學生科研訓練體系對大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如何構建一個完善的科研訓練體系并能有效地執(zhí)行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我校新成立的包裝工程專業(yè)的學生,自2012年開設以來,目前已完成了6項校級科研訓練計劃項目,筆者也親自指導了三個學生團隊順利完成了科研訓練,但也存在較多的問題。
包裝工程學科是為培養(yǎng)適應經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熟練地掌握商品包裝的設計工藝以及生產裝備方面的知識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包裝工程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所需的專業(yè)知識,初步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包裝工程中遇到的研究、運用、規(guī)劃、設計制造和營銷等方面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場經濟、經營管理、人文科學和工業(yè)美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由此可見,包裝工程專業(yè)是一個涉及方向較多的應用性學科,結合本校基礎條件,此學科要和食品背景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食品包裝,食品安全和有害物質的檢測等,大學生訓練計劃可對包裝工程專業(yè)開展相關方面的研究,讓學生們更快、更早的接觸到實際的科研項目中,有利于全方位開發(fā)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實際應用。但在實際的執(zhí)行過程中,大學生對科研訓練項目的參與度以及組織方式并不清楚,針對項目的要求和結題條件認識不夠,沒有具體的計劃和分工;有些學生團隊申請下來后并不能認真按照項目進度執(zhí)行相關的研究內容,團隊的寫作也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團隊的負責人難以統(tǒng)領整個團隊,更重要的是缺乏與指導老師及時溝通。針對上述的這些實際存在的問題和學生的思想狀況,對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組織單位提出如下幾條建議,以期讓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得到更好的效果。
一、加強學生科研訓練宣傳
大學生科研訓練針對的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涉及不同專業(yè)、不同研究領域,如何吸引優(yōu)秀學子從事科研訓練,首先要做好宣傳工作。項目的申請時間可適當提前至大一下學期,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考慮、探討和調研時間,采用講座的形式,分別邀請之前參加過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學生和指導老師宣講科研訓練的目的和意義,對學生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進行全面講解,重點講述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科研過程與成果的分享以及科研過程中面對困難如何解決等。指導老師應用文獻調研、計劃方案實施、數據分析等方面展開,詳細講解如何實施項目的創(chuàng)新設計,引導學生們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開展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同時還強調做科研訓練的正確方法,良好的科研素養(yǎng)和習慣,這對以后的科研開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強對指導教師的管理
大學生第一次經歷科研訓練,需要指導老師重視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因為學生們僅把科研訓練當作一門課或一個課外活動來完成,當給學生們一個不知道如何執(zhí)行的研究任務時,需要及時認真的講解,問題也要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提高他們對科研的認知能力。事實上,大學生科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取決于指導教師指導水平的高低,指導教師的重視程度和責任心對學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項目組織單位要制定完善的指導教師的崗位管理職責,對指導時間、次數、內容做詳細的規(guī)定,不負責任、沒有按要求完成指導工作的教師應受到相應的處理。在此方面,可以建立雙向評價機制,提高師生的交流水平,項目作品可參與到競賽項目,通過評比和頒獎的方式提高師生的參與熱情。
筆者在指導過程中,主要是幫助學生熟悉實驗儀器、確定研究方向、文獻調研等,具體工作包含實驗方案設計、結果分析、測試分析等都是學生獨立完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需組織項目成員定期舉辦例會,檢查跟進項目進展并給出指導意見,討論項目的下一步任務,在整個項目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教師的適當引導有機結合,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科研熱情。
三、建立科研成果交流平臺
項目結題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采取多種形式來展出團隊的項目成果,這不但提高了學生參與項目的成就感,也是通過宣傳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項目立項的認知,有利于提高學生后續(xù)的科研水平,增強對項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以書面簡介或實物的形式展示項目結果,學校及學院網站定期宣傳,邀請企業(yè)參觀等。通過宣傳可以增強已參與學生的自豪感和積極性,培養(yǎng)口頭表達與提高心理素質,吸引低年級學生參與項目,也可以吸引感興趣的企業(yè)與學校開展合作項目,為大學生的后續(xù)科研與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有利幫助。對于項目成果有進一步研究價值的學生團隊,可根據情況進一步深入研究,或交給下一屆的同學繼續(xù)做下去。對于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項目,可向上級部門申報公益性或推廣性的項目,也可以支持學生創(chuàng)業(yè),根據需要建立小規(guī)模的銷售點,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學生創(chuàng)業(yè)。
參考文獻:
[1]李俊龍,侯怡,宋菲,張?zhí)毂?,吉東風.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實施過程中的激勵策略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4,(4):77-80.
[2]史彭,李隆.本科生科研訓練模式探討與實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2:88-90.
[3]黃敬寶,蔣甫玉.大學生科研訓練:成效、問題與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43-146.
[4]殷玥琪,楊立剛,馬婷婷,孫桂菊.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電力教育,2014,(15):138-139.
[5]俞林偉,施露靜,恩紅,陳永霖.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03-107.
[6]張濤,劉利民,謝勝.教學型高校大學生科研訓練培養(yǎng)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8(31):62-63.
[7]李楊帆,朱曉東,科研訓練計劃與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中國大學教學,2011,(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