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記敘文的敘述角度有三種,一是第一人稱的記敘,二是第二人稱的記敘,三是第三人稱的記敘。記敘的人稱就是作者記敘的觀察點(diǎn)、立足點(diǎn),也可以說,是指作者以什么樣的身份,站在怎樣的位置上來進(jìn)行記敘。
臨場寫作時(shí),一般考生會選擇以當(dāng)事人的口吻來記敘,即采用的是第一人稱。第一人稱的記敘,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達(dá)自己的思想感情,讀來使人感到真實(shí)、親切、自然。美中不足的是,這種記敘只限于“我”(或“我們”)的所見所聞,不是“我”親身經(jīng)歷的人和事就無法直接記敘,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記敘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實(shí),也可嘗試一下另外兩種人稱(或者將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交叉使用),以使筆下文章的選材、敘述翻出新意。
【技法指導(dǎo)】
一、第三人稱的記敘
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記敘的,通常叫第三人稱的記敘。這種記敘,作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用“第三者”的口吻將“他”(或“她”)的經(jīng)歷和事情的變化過程告訴讀者。此種記敘有什么妙處與欠缺呢?第三人稱的記敘,不受敘述范圍的限制,能比較自由、廣泛地反映生活(比如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就是如此,敘述者對于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內(nèi)心秘密等都了如指掌);它的局限在于缺乏第一人稱的親切感。
二、第二人稱的記敘
所謂第二人稱的敘述,就是文章中頻頻出現(xiàn)“你”這一稱呼。采用這種稱呼敘述,有兩種情況:一是把讀者稱作“你”,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用法。這種方式可以消除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感,使讀者覺得如與作者直接面談。二是把被敘述對象稱作“你”,如朱自清先生的《給亡婦》,文中稱已逝世的妻子為“你”。這種虛擬對話的寫法,可以使敘述對象由靜態(tài)轉(zhuǎn)化為動態(tài),由歷史變成現(xiàn)實(shí),從而增強(qiáng)作品的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作文題本身帶一個(gè)“你”字(如高考命題作文“這世界需要你”),面對該類命題,語言表達(dá)上須緊扣“你”,不能寫著寫著,就由“你”滑向“他”了。運(yùn)用第二人稱寫作,另有下列三個(gè)注意點(diǎn):
1.需做到全文統(tǒng)一。第二人稱的筆法,適用于抒情類文章(兩個(gè)人面對面傾訴衷腸),主人公第二人稱的“身份”最好不要變換,否則會造成人稱混亂,讓讀者不知所云。
2.讓事情淡化在生活場景中。第二人稱的優(yōu)點(diǎn)在于抒情強(qiáng)烈,因此不適合故事性強(qiáng)的作文。寫作時(shí),事件敘述要精當(dāng),要讓事情淡化在一個(gè)個(gè)較小的生活畫面或場景之中。
3.從小處著手,精心描寫細(xì)節(jié)。用第二人稱寫作時(shí),敘事要簡略,但不能蒼白,要從小處著墨,注重描寫細(xì)節(jié),包括捕捉人物的動作語言、描摹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描寫人物獨(dú)特的心理感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