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貧困地區(qū),我們必須補上這個短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qū)位于秦巴山區(qū),在貫徹落實教育脫貧工作中,實行以建好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庫,嚴守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兩條底線,落實思想、組織、宣傳三大保障,完善結對幫扶、齊抓聯(lián)動、督導考核三項機制為主要內(nèi)容的“一二三三”教育脫貧模式,有效阻斷因學致貧、因學返貧,確保貧困家庭學生上學無憂。
一、建好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庫
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的信息隨升學、流轉等動態(tài)變化,學校、幼兒園、教育主管部門及鎮(zhèn)(辦)村(社區(qū))要準確掌握信息非常困難。為破解這一難題,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qū)教體局建立了“雙核查、雙跟蹤、一條線”工作機制。
“雙核查”,一個是“行政線”核查,即第一書記或村(社區(qū))干部牽頭,鎮(zhèn)(辦)域內(nèi)的學校、幼兒園積極配合,按戶籍核查本村(社區(qū))不同學段的學生,建立全村(社區(qū))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庫;一個是“教育線”核查,即各學校、幼兒園按照學籍和學生家長提供的相關證明,核查本校(園)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含外縣區(qū)戶籍學生),建立學校、幼兒園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庫;同時,鎮(zhèn)(辦)村(社區(qū))和中心學校實行信息共享、實時比對。
“雙跟蹤”,即各村第一書記或村(社區(qū))干部牽頭,依托各幫扶干部對幫扶家庭的學生進行“行政線”跟蹤幫扶,建立跟蹤幫扶臺賬;各中心學校牽頭,組織教師與本校(園)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進行“教育線”一對一跟蹤幫扶,建立跟蹤幫扶臺賬,在學生升學、流轉后及時將相關信息移交新學校。“一條線”,即“雙核查”后,各村(社區(qū))、各校(園)
將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全部匯入?yún)^(qū)教育脫貧辦,區(qū)教育脫貧辦比對信息后,將結果反饋給各村(社區(qū))、各校(園)核查。經(jīng)多次比對、核查,最終形成準確無誤的全區(qū)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庫。
二、嚴守控輟保學、精準資助兩條底線
一是嚴守控輟保學底線,全面實現(xiàn)零輟學。
在 “七長”責任之外,增加幫扶干部責任,形成“7+1”控輟保學責任體系。漢臺區(qū)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落實教育脫貧工作職責的通知》,形成以鎮(zhèn)(辦)、村(社區(qū))、村(居)民小組為主的“行政線”控輟保學勸返復學體系和以校(園)、班主任、幫扶教師為主的“教育線”控輟保學勸返復學體系。
第一書記全部加入“漢臺區(qū)教育脫貧”微信群,交流工作,互通信息。各幫扶干部開展幫扶工作時,及時了解幫扶對象家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幫助其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掌握學生就讀意向和動向,對有輟學、失學可能的,及時向村(社區(qū))和學生所在的學校報告,合力做好勸返工作。對于因病、殘等原因無法到校學習的學生,幫扶干部及時告知第一書記、村(社區(qū))干部,第一書記、村(社區(qū))干部上報區(qū)教育脫貧辦,區(qū)教育脫貧辦統(tǒng)一提供送教上門服務。幫扶干部重點對在外省、外縣區(qū)就讀的漢臺籍學生進行跟蹤了解,確??剌z保學工作不留死角、沒有盲點。
二是嚴守精準資助底線,確保資助全覆蓋。
貧困資助檔次的界定、高中復讀生等無學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相對復雜,為方便操作,區(qū)教體局創(chuàng)新實施“四步工作法”,從宣傳、研判、發(fā)放、督導四個方面規(guī)范學生資助工作。
第一步:重宣傳,全覆蓋。加強政策宣傳、講解、培訓,切實提升教育脫貧資助政策的群眾知曉率。
第二步:精研判,準定位。各學校、幼兒園精準研判確定
資助對象,區(qū)教體局統(tǒng)籌分解下達資金。
第三步:縝發(fā)放,零差錯。各學校、幼兒園嚴格按照有關程序和標準發(fā)放資金,通過“告知書”將學生受助情況及時告知家長及幫扶干部;各幫扶教師認真填寫《教育幫扶手冊》,確保學生資助工作全程留痕。
第四步:嚴督導,抓落實。對教育資助政策落實工作及時督促指導,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應享盡享、頂格資助。
與此同時,做好在外縣區(qū)就讀的漢臺區(qū)戶籍學生和在漢臺區(qū)就讀的外縣區(qū)戶籍學生的教育資助工作。一方面,通過“一封信”的方式,主動聯(lián)系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就讀的縣區(qū)教育局及高等院校的學生資助中心,落實好資助政策。另一方面,與外縣區(qū)學生資助中心及學生家長聯(lián)系,通過摸排、核查,建立在漢臺就讀的外縣區(qū)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臺賬,按要求落實相應資助政策。
三、落實思想、組織、宣傳三大保障
一是落實思想保障,增添工作動能。
全區(qū)教育脫貧相關部門、單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思想和各級教育脫貧決策部署,區(qū)教體局定期召開全區(qū)教育脫貧工作推進會,通報情況、研究問題、安排工作,牽頭制定全區(qū)教育脫貧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明確目標任務,畫出路線圖,列出時間表,簽訂軍令狀,壓實工作責任,把壓力傳到各村(社區(qū))和各學校、幼兒園。實施黨建引領教育脫貧,全面提升系統(tǒng)內(nèi)黨員干部、教師打贏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zhàn)的政治站位。
二是落實組織保障,強化工作機能。
成立了以區(qū)委、區(qū)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副組長,區(qū)教體局、扶貧辦等部門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區(qū)教育脫貧工作推進組,總體負責全區(qū)教育脫貧工作;在區(qū)教體局設區(qū)教育脫貧辦公室,下設貧困學生信息管理及控輟保學組、惠民資助政策落實組、薄弱學校教師管理組、薄弱學校建設組、宣傳督查組等五個工作小組,具體實施教育脫貧工作;各學校、幼兒園,各鎮(zhèn)(辦)、村(社區(qū))也相應建立教育脫貧辦公室,推動教育脫貧工作精細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
三是落實氛圍保障,提升工作效能。
制定了《教育脫貧宣傳工作方案》,印發(fā)了《教育脫貧政策明白卡》、《國家教育脫貧政策宣傳日歷》等資助政策宣傳材料。舉辦教育脫貧惠民政策培訓會20余場次,培訓第一書記、村(社區(qū))干部和學校、幼兒園負責人10000余人次。各相關單位、學校、幼兒園利用宣傳欄、黑板報、校園網(wǎng)、校園電視臺、QQ群、微信群等平臺廣泛宣傳教育脫貧工作。組織教師進村(社區(qū))入戶開展“大家訪”活動,組建30多支文藝宣傳小分隊走進村(社區(qū))開展宣傳、解讀政策,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脫貧的良好氛圍。
四、建立結對幫扶、齊抓聯(lián)動、問責問效三項工作機制
一是真心真情,結對幫扶。
實行“行政線”、“教育線”雙線幫扶,幫扶干部、幫扶教師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措施上“一生一策”,資料上“一生一袋”。印發(fā)《教育幫扶手冊》8000余冊,詳細記錄教育幫扶和資助落實等情況,學生、幫扶教師、學校(幼兒園)各保管一冊,“冊隨人走”(即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幼兒升入下一學段就讀或者轉學時,由原就讀的學校、幼兒園向新就讀的學校轉交《手冊》)。
全面推行“六關愛”行動(即輔導學生學習行動、關心學生生活行動、關注學生健康行動、疏導學生心理行動、確保學生安全行動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行動)和“五個一”幫扶(即學校、幼兒園每季度開展一次家訪、一次慰問、一次安全教育、一次談心活動、提供一次展示機會)。在學校、幼兒園廣泛開展勵志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主題活動,引導貧困家庭學生樹理想、強信心,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充分發(fā)揮“小手牽大手”作用,以學生的成長進步增強家長脫貧信心。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幫助貧困家庭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錘煉品格。
開展校際結對幫扶,城區(qū)優(yōu)質學校、骨干學校、名校輻射帶動鄉(xiāng)村薄弱學校,讓貧困家庭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幫助這些學校建立學生學涯、生涯規(guī)劃室,結合心理測評、學習成績分析、興趣特長測評等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尤其是貧困家庭學生建立學習生涯、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二是通力合作,齊抓聯(lián)動。
漢臺區(qū)脫貧辦和區(qū)教育脫貧推進組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落實教育脫貧工作職責的通知》,讓鎮(zhèn)(辦)、行政村(社區(qū))及第一書記、村(社區(qū))干部、幫扶干部、幫扶教師把教育脫貧工作扛在肩上、記在心上。建立教育資助聯(lián)席會議制度,區(qū)教體局、區(qū)民政局、區(qū)總工會、團區(qū)委、區(qū)婦聯(lián)等部門共享數(shù)據(jù)、信息等資源,開展多元資助,提升資助效果。
三是督導評價,問責問效。
區(qū)委、區(qū)政府把教育脫貧工作納入全區(qū)脫貧攻堅督導評價體系,對工作推動不力、責任落實不到位的人員和單位實行問責。區(qū)教體局專門制定《教育脫貧工作問責辦法》,明確局機關、各學校、幼兒園教育脫貧工作責任,嚴肅問責失職失責人員和單位。區(qū)教體局常態(tài)化開展教育脫貧工作明察暗訪,主動查找貧困學生識別、資金使用、貧困學生幫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限時整改,跟蹤督辦,做到問題整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實踐證明,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qū)“一二三三”教育脫貧模式,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教育脫貧工作中去,責任明確,措施有保障,實效性強,把教育脫貧工作落到了實處。
作者簡介:
高敏(1972--),男,籍貫漢中市漢臺區(qū)。1995年畢業(yè)于陜西漢中師范學院歷史教育系。1995年秋漢中市宗營中學任教,1999年9月至今漢中市第九中學任教,兼任學校黨政辦公室主任。長期潛心教學改革和探索,致力新課改中解決教與學的實際問題,參與課題、微課題研究及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研討,多篇教育教學研究論文在省市刊物發(fā)表并獲獎勵。尤其關注教育公益發(fā)展,探索“歷史的本真如何復原” “大歷史教學”“當代歷史教學的功用性”諸問題,為傳播和推動教育普及與教育現(xiàn)代化不遺余力,碧落黃泉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