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推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MOOC是一種近年來較為新型的教學方式,其打破了學校間的隔閡與限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讓更多的學習者得到優(yōu)質的網絡學習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實現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一般采用復數形式,譯為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性在線課程,中文簡稱“慕課”。1962年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在其一項著名的研究計劃中指出:網絡技術與個人電腦相結合將會產生大規(guī)模的網絡信息資源分享效應。這樣的觀點表明了個人電腦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效結合,能夠使得像慕課這樣的大規(guī)模網絡在線公開課程作為一種開放性的網絡教育資源為公眾提供開放式課程。
2011年秋天,慕課風暴開始掀起,這在學術界被譽為“第一次知識大普及革命以來教育史上最大的革舊創(chuàng)新過程”,并呈現出“未來教育”的曙光;《紐約時報》在2012年稱其為“慕課元年”。2013年被稱為中國的MOOC元年。目前,很多教育機構和知名大學專門建立獨立慕課平臺或和提供慕課平臺的供應商合作,為任何有學習愿望的人提供優(yōu)質教育資源。
本文以發(fā)表在中國知網的中文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的MOOC文獻為研究對象,用如下條件進行高級檢索:以“MOOC”或“慕課”為主題詞,相關學科領域為社會科學II輯,檢索時間為2012年至今,為使檢索形式精確,來源類別為SC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共檢索出相關文獻1373篇,并根據被引頻次和下載量,手動刪除報告會、國際資訊、主持人語等文獻,得到有效文獻993篇,經過篩選,選取了其中100篇中文文獻。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獻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以中國知網(CNKI)作為數據來源,采用高級檢索的方式,主題為“MOOC”或“慕課”,從檢索出的1373篇文獻中選擇2012年3篇、2013年16篇、2014年20篇、2015年22篇、2016年19篇、2017年20篇,共100篇中文文獻,對其進行分析、統(tǒng)計和評價,從而梳理和總結MOOC在國內的研究現狀和趨勢。
本部分在對中國知網高級檢索出的文獻進行梳理統(tǒng)計的基礎上,從以下四個維度對100篇MOOC相關文獻進行分析——MOOC的研究方法分析、MOOC相關文獻研究熱點分析、MOOC相關文獻年度及在核心期刊刊載情況分析、MOOC相關文獻作者機構分析。
通過對檢索結果得到的中文文獻分析整理得出:在國內,當MOOC剛受到教育部門的決策者、教育從業(yè)者以及高等院校的學生關注時,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文章較少,多是探索基于不同學習理論下的MOOC,并對MOOC的定義、特點、歷史發(fā)展、存在的問題等展開論述和說明,這樣能夠將不同課程模式及其運行特點介紹給教育研究者和先行者,走出一條MOOC本土化發(fā)展道路。
隨著MOOC不斷地出現在各大期刊雜志報紙的文章中,這意味著MOOC已經進入井噴式發(fā)展階段,研究方法開始向調查研究、個案研究、策略研究、運用研究等方向發(fā)展,國內教育研究者開始調查分析MOOC的學習評價現狀,探索如何運用MOOC教學方法,預測MOOC學術研究熱點變化趨勢,檢驗MOOC資源的實際運用效果。如:《中國MOOC學習評價調查研究》以國內主要MOOC平臺中明確給出評價方式的課程為研究對象,調查評價方式的種類、個數、評價主體及比例;《為什么沒有堅持——一個MOOC學習個案的分析》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探討MOOC學習完成率的影響因素;《國內外MOOC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及支持策略探究》結合可視化分析,從不同角度構建我國MOOC支持策略;尚云鶴以大學英語教學中MOOC資源為研究對象,印證MOOC資源是有效的大學英語學習工具。
根據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的檢索情況,通過知識脈絡分析,能夠得出最近幾年MOOC研究的熱點,表1是2012年到2017年和MOOC研究相關的熱點的分布狀況從中可以看出:MOOC相關研究初期熱點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學習理論部分;到2014年,研究熱點急速增加,以高等教育和翻轉課堂為主,研究發(fā)展到了井噴式階段,并逐年增多;2017年開始出現所謂的降溫跡象,但仍然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主要研究點。
針對得到的檢索結果,經過可視化分析整理顯示出2012年到2017年有關MOOC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如圖1所示。其中,關鍵詞指的是文獻資料里的主題內容所表現出來的具體形式,是在網絡中進行搜索索引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能夠準確、快速、便捷地定位到某項事物,關鍵詞頻次的數量可以直接體現出研究熱點的總體分布情況。
表1 MOOC熱點分布
圖1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一般情況下,公開發(fā)表在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的MOOC文獻研究熱點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當前MOOC的發(fā)展情況,通過對MOOC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分析,將我國關于MOOC的研究主要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MOOC學習的影響因素
孫田琳子、沈書生等人指出:影響MOOC學習的主要因素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其一,主觀因素指的是學習者本身,包括:學習者的個人經歷體驗、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者的個人感知能力;其二,客觀因素指的是教、學及管理,包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效管理平臺與體制的認證;何艷君等人認為研究影響MOOC學習的因素應從學習者在MOOC學習中的學習行為、課程完成情況和對MOOC的持續(xù)使用意愿這些方面進行;方旭指出:在已知的所有原始變量當中,其中,不包括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對學習者本身學習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主觀性的規(guī)范作用。
2.MOOC 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
在蔡忠兵的《高校慕課建設:現狀、問題與走向》中提出國內高校慕課建設與應用從試點走向普及尚面臨理論支撐不足、共識度與認同度不高、發(fā)展動力不足、市場化生存能力弱等問題;在《慕課的變革性特征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中,劉榮提到:在美國三大課程提供商——Coursera、Edx、Udility之后,歐洲、亞太地區(qū)等大多數國家各自紛紛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慕課平臺,并互相開展合作教學,共同加入大規(guī)模的開放性在線網絡課程陣營,并把慕課作為未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策略;王文禮認為:對于高等教育來說,MOOC的快速發(fā)展是一把雙刃劍,需要合理看待和應對。
3.MOOC 與SPOC、翻轉課堂有機結合
涂夢琴等為更好地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提高翻轉課堂教學效果,運用文獻分析法,對翻轉課堂的理論、應用與實驗教學及對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等研究進行分析;徐碧波等在《MOOC、翻轉課堂和SPOC的學習動機分析及其教育啟示》中指出SPOC終究只是MOOC發(fā)展的一個方向,并不意味著MOOC會被SPOC所代替,無論課堂結構發(fā)生何種變化,其最根本的內容也離不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這四個核心要素;張永林等人認為:MOOC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融合的課程模式是SPOC,即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實質上是把網絡上開放性的免費在線資源用于那些相對小范圍的、有針對性的特定人群。
MOOC研究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但是國內在學習分析、社會網絡分析、大數據、教學評測等領域的學術期刊發(fā)表時間比較晚,這也就意味著這些領域即將成為MOOC研究的新熱點。
1.年度分布
通過觀察中國知網中的檢索結果,從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出在MOOC這一領域的整體研究水平和發(fā)展的趨勢及速度。結果顯示,每年的文獻數量為:2012年論文總數量為3篇,2013年總數量為32篇,2014年總數量為290篇,2015年總數量為479篇,2016年總數量為457篇,2017年總數量為659篇,具體如圖2所示??梢?,2012年前后國內對MOOC的研究寥寥無幾,并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2013年研究MOOC處于興起階段;從2014年開始MOOC受到了廣泛關注;而與MOOC有關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年是2015年,這一階段出現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MOOC的發(fā)展已經波及整個世界,全球各高校紛紛開始加入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的行列。另一方面,各國政府也相應出臺一系列的教育舉措、頒布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便鼓勵與支持各大高校之間的網絡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因此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于研究MOOC的熱情也逐漸變得濃厚。
圖2 MOOC發(fā)表年度趨勢圖
2.在核心期刊刊載情況
經過可視化分析,有關MOOC研究的文獻共發(fā)表在50種期刊上,論文數量前20的期刊,如圖3所示,《現代教育技術》發(fā)文最多為91篇,占教育技術學核心期刊論文發(fā)表量的20.97%,其次為《中國電化教育》發(fā)文量為79篇,占核心期刊論文發(fā)表量的18.20%,在《中國遠程教育》上發(fā)表的論文數為67篇,占總量的15.44%,在《電化教育研究》上發(fā)表的論文數為58篇,占總量的13.36%,在《開放教育研究》上發(fā)表的論文數為57篇,占總量的13.13%,在《現代遠程教育研究》上發(fā)表的論文數為42篇,占總量的9.68%,《遠程教育雜志》上刊登的論文總數量為40篇,約占總量的9.22%。
圖3 MOOC期刊分布發(fā)文量前20位的期刊
經過對與MOOC有關的文獻資料進行統(tǒng)計,從論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分析歸納出MOOC研究區(qū)域在我國分布的基本情況,可以更深入的對MOOC研究的發(fā)展進行了解和分析。在中國知網中,以“MOOC”或“慕課”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分組瀏覽檢索結果中第一作者的所在機構,可以發(fā)現與MOOC相關的文獻資料所分屬的機構超過50家,其中,絕大多數機構僅僅有不超過15篇的刊載文獻量。關于MOOC文獻第一作者所在機構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文獻第一作者所在機構分析
通過觀察表2可以分析出,發(fā)表文獻的第一作者所在單位除了我國的各大高等院校之外,還有一些出版社等機構。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了關注并研究MOOC的不僅是高校的部分師生,各地區(qū)各級各部門的教育機構對于MOOC的研究和應用也非常重視。
從上文分析可以得出,國內對于MOOC的研究主要圍繞兩條主線和三大熱點進行——兩條主線是MOOC的理論研究與教學研究,三大熱點分別是MOOC學習的影響因素、MOOC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MOOC與SPOC、翻轉課堂有機結合。
未來的MOOC研究可以把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探討與其他的社交媒體平臺合作,如Facebook和YouTube等;(2)對MOOC學習者進行深入了解,根據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數據了解學習者學習情況;(3)對教師進行深入了解,研究MOOC對教師教育理念、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4)進一步研究MOOC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質量,注重教學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