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愛敏
(安國市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1200)
弱視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眼科疾病。該病是指在患兒視覺發(fā)育期間因各種原因導致對其視覺細胞的有效刺激不足,從而使其戴上框架眼鏡后的矯正視力低于0.9,且不存在黃斑中心凹異常情況的疾病。該病可分為斜視性弱視、屈光性弱視及形覺剝奪性和遮蓋性弱視[1]。部分弱視患兒伴有先天性白內(nèi)障、青光眼及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等疾病。臨床上主要使用為其佩戴矯正眼鏡、遮蓋健眼及進行視刺激等方法治療弱視。但部分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無法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是提高其對治療依從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為進一步探討對接受治療的弱視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對其治療依從性的影響,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間安國市醫(yī)院收治的78例弱視患兒。對這些患兒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被確診為弱視。2)年齡≤14歲。3)未發(fā)生眼部器質(zhì)性病變。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這些患兒分為對照組(n=39)和觀察組(n=39)。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1例,女性患兒18例;其年齡為7~14歲,平均年齡為(9.46±1.71)歲;其病程為1~4年,平均病程為(2.52±0.83)年。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9例;其年齡為6~13歲,平均年齡為(9.42±1.68)歲;其病程為1~5年,平均病程為(2.49±0.77)年。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綜合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讓患兒佩戴矯正眼鏡,矯正其屈光不正的情況。遮蓋患兒健側的眼睛,強迫其使用弱視眼視物。使用視刺激儀對患兒進行治療。利用反差強、空間頻率不同的條柵作為刺激源來刺激患兒的弱視眼。同時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為患兒及其家長講解治療弱視的方法及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患兒家長每半個月帶領患兒到醫(yī)院進行一次復查。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讓患兒家長幫助患兒養(yǎng)成健康的用眼習慣,避免患兒長時間觀看電視、電腦及手機等,避免其用眼過度。保證患兒每天睡眠的時間>8h。禁止患兒用手揉眼。2)讓患兒家長監(jiān)督患兒進行治療。為患兒講解遵醫(yī)囑進行治療的重要性。將對患兒進行治療的方法等制成健康手冊,發(fā)放給患兒家長。3)對患兒進行健康教育。弱視患兒的年齡較小,其自制力較差,佩戴矯正眼鏡后影響其玩耍,部分患兒還會受到同學的嘲笑,因此對治療的依從性較低。護理人員應將弱視發(fā)生的原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及錯誤的用眼習慣等制成宣傳片為患兒及其家長進行播放。宣傳片中應穿插動畫、卡通形象,以便引起患兒觀看宣傳片的興趣。每周組織患兒及其家長觀看一次宣傳片。每次觀看約30min。讓患兒及其家長了解到遵醫(yī)囑進行治療的重要性,并檢討自己在上一周的治療中有哪些不遵醫(yī)囑的行為。為遵醫(yī)囑情況較好的患兒準備一些獎品。4)組織年齡相仿的患兒一起進行治療。年齡相仿的患兒通常有共同的話題,讓其一起接受治療可讓其找到歸屬感。讓患兒在家中進行穿珠、穿扣、描紅及拼圖等精細訓練。定期組織患兒進行穿珠、穿扣、描紅及拼圖等比賽,提高其進行訓練的趣味性。5)增強患兒及其家長對治愈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在患兒到醫(yī)院進行復查時多與其聊天,與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患兒的視力得到一定的恢復后,立即將治療的效果告知患兒及其家長,增強其繼續(xù)進行治療的信心,并鼓勵患兒繼續(xù)遵醫(yī)囑進行治療。兩組患兒均連續(xù)接受3年的治療和護理。
護理前后分別使用該院自制的治療依從性評分表評價兩組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該評分表的分值范圍為0~10分?;純旱脑u分越高,表示其對治療的依從性越高。護理前后分別使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測兩組患兒的矯正視力。
將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兒對治療依從性的評分為(8.72±0.80)分,對照組患兒對治療依從性的評分為(5.61±0.43)分。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兒對治療依從性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兒,t=8.4471,P=0.0000。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兒矯正視力提高程度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矯正視力提高程度大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兒的視力(±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兒的視力(±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9 0.63±0.12 1.31±0.26對照組 39 0.65±0.11 0.97±0.21 t值 3.9460 6.3301 P值 0.9122 0.0000
弱視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眼科疾病。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主要有視刺激療法、遮蓋療法等[2]。但治療弱視的時間較長,且弱視患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弱視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導致弱視患兒對治療依從性差的原因主要有:1)患兒家長對弱視的相關知識不夠了解,不能有效地監(jiān)督患兒進行治療。2)患兒的短期治療效果不明顯,患兒家長對治療方法及可達到的效果常持懷疑態(tài)度,甚至阻止患兒繼續(xù)進行治療。3)患兒佩戴矯正眼鏡后感覺不方便,甚至會受到他人的嘲笑。4)患兒認為治療措施單調(diào)無趣[3]。在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對觀察組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提高了患兒及其家長對弱視的認知水平,使其意識到遵醫(yī)囑進行治療的重要性,并增添了治療的趣味性,有效地減少了影響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因素。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針對性護理的觀察組患兒,其對治療依從性的評分及視力高于僅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患兒。這與李明[4]、吳楠等[5]研究的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對弱視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可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及其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