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摘 要]習作教學中,由于教師缺乏整體性觀照和系統性梳理,導致訓練目標模糊和訓練內容隨意。李玉貴老師從學生學習的立場出發(fā),遵循習作學習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始終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他引領學生在“豐富情境”中訓練思維,主動自學;在“互惠小組”中凝聚合力,積極互學;“搭建支架”突破難點,有效助學,使以學為中心的習作課堂展現出別樣的精彩!
[關鍵詞]學為中心;自學;互學;助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5-0074-02
當前的習作教學中,存在著訓練目標模糊和訓練內容隨意等問題。究其原因,是對習作教學缺乏整體性的觀照和系統性的梳理導致的,自身的隨意性、主觀性較明顯。那么,如何改變現狀,不囿于成見,進行習作教學的突圍?
臺灣著名語文教師李玉貴執(zhí)教的習作課《分心蟲》就為我們提供了典范。課堂上,李老師從學生學習的立場出發(fā),遵循習作學習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始終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充分體現了以學為中心的習作教學思想。李老師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寫一件熟悉的事。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制定了恰當的教學目標,聚焦了精當的教學內容,通過板塊設計,逐層推進的策略,引領學生學會把課堂上分心的一件事寫具體,寫生動,并運用圖片、文字、繪本等手段,引導學生在觀察、想象、思考、表達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發(fā)生,體驗學力的提高和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在“豐富情境”中訓練思維,主動自學
基于情境的教學是真實、靈動,最具張力的。課堂上,李老師為了讓學生的思維由形象向抽象自然過渡,她精心創(chuàng)設了幾個生動豐富的情境,學生通過觀察、辨析、描述,思維逐步走向深入,走向成熟,向習作深處漫溯。
(片斷一)
師:分心蟲專門吃掉課堂上的分心事。
(投影:“課堂上的分心事”)
師:誰看出這個句子的關鍵詞了。
(學生答“分心事”)
師:其實“分心事”的前面還有一個重點詞,對,是“課堂上”。它專吃哪兒的分心事?我們來看一下。
(放片子,一個坐在板凳上動作幅度特別大的孩子,腳抬得很高。)
師:你在課堂上是怎么分心的?愿意和分心蟲分享自己分心的事嗎?請說出五個分心的經歷。
上課伊始,李老師由“分心蟲”的創(chuàng)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聯系生活實際,聚焦了本節(jié)習作課的關鍵詞“課堂”和“分心事”。這一主題集中指向了學生現有的認知領域,實現了知識與經驗的有效對接,體現了“習作源于生活”的教學理念。學生在這個熟悉又真實的情境中,獨立思考,自由表達,在教師的點撥下,學會分類,學會歸納。把課堂中的分心事,通過“說、想、做”等方面盡情地表達出來。
二、在“互惠小組”中凝聚合力,積極互學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佐藤學先生提出:學習的深刻本質就是相互傾聽,而“學習共同體”的建構便是基于傾聽、基于對話的相互學習的路徑。在李老師的課堂,學生便以小組為單位建立了這樣的“學習共同體”,他們相互傾聽,相互鼓勵,相互提醒。在沒有恐懼,沒有歧視,沒有壓力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真正安心、靜心、專心。并從別人的眼神里,話語中,學會尊重,懂得寬容,真正體會到在這個“互惠小組”中,大家可以認認真真地聽,清清楚楚地說,輕輕松松地等候,讓別人的思維融入自己的想法,也讓自己的見解碰撞他人的觀點,從而形成最強大,最有力,最具效力的學習合力。
(片斷二)
(師投影圖片:一個孩子坐在板凳上彎腰撿鉛筆。)
師:你能看出他在做什么分心事嗎?
生:撿鉛筆。
師:好,老師提示你一下,你可以往前想,也可以往后想,把這個小朋友分心的事變成十個動作。想一想,他除了撿筆,還有哪些動作?
(學生默默地想,有的只說出了一兩個動作。)
師:你剛才看到的是大動作,現在要關注小動作。他的目的是撿筆,猜猜看前面會發(fā)生什么事,后面又會發(fā)生什么事?看看能不能說出十個小動作,可以進行小組合作。
師:有的同學很棒,通過小組合作,他不僅想到許多小動作,還想到了神態(tài)、姿勢。
課上,當李老師出示一個男孩撿拾鉛筆的畫面,啟發(fā)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幾個連貫動作時,部分學生只能說出一個或兩個。此時,教師沒有越俎代庖,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互惠小組”的作用,引導學生再次揣摩學習要求后,在組內靜心傾聽,盡情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孩子們在開放的空間里協同探究,同伴互助,“按、伸、勾、翹、趴”等精準的動詞躍然紙上??梢?,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民主氛圍中,學生會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三、“搭建支架”突破難點,有效助學
李老師的有效助學集中體現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理念,即在學生最需要,又感到困惑的地方給予他們及時的幫助,讓學生有了學習的機會,進步的平臺,提升的空間,也讓學習真實、有效地發(fā)生。如學生觀察“撿拾鉛筆”時,部分學生只知道僅有的幾個環(huán)節(jié),能說出簡單的幾個動作。如何突破這一難點,把一件事寫具體,寫生動呢?李老師通過“拆解動作”這一有效方法,引導學生想象前幾個動作,再想象后幾個動作,借助“思前想后”讓觀察與想象自然勾連,建立聯系,從而學會細致觀察,深層思考,領悟細節(jié)的生動與精彩。
(片斷三)
師:想一想,他除了撿筆,還能用什么詞語來描述別的動作。
生:他的手撐著桌子,那個手撿筆,兩條腿坐在板凳上。
師:哪只手撐桌子,哪只手撿筆。
生:他左手撐著桌子,右手撿筆。
師:右手怎樣撿筆?
生:右手放在地上撿筆。
師:他為何要撐著桌子?想想之前他是什么樣子?
(投影圖片:在撿筆之前,男孩眼睛轉動的樣子。)
師:看,連眼神都能寫,這個神情可以加在前面,也可以加在后面,那張圖只是個引子,大家要學會想象。
師:請問筆為什么會掉?中間可以加什么動作?幫他把想法說清楚,說具體。
一生:可以加上玩筆、轉筆的動作,然后模仿小李飛刀“chua(第四聲)”一下把筆扔出去了。
師:很棒!請再說一遍。
生:他不想寫作業(yè),把筆拿起來“嗖嗖”地轉,感覺很無聊,突然模仿“小李飛刀”的樣子,筆“chua(第四聲)”一下就扔出去了。
師:真好!還用上了擬聲詞呢!這就是把一件事寫具體,寫生動。其實,我們剛才是在拆解動作。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讓學習任務始終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輔導。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把一件事寫具體,寫生動,李老師適時搭建了繪本支架,在繪聲繪色的朗讀和講解中,學生進一步明確寫好一件事除了要細化動作,還可以加上環(huán)境襯托和親身感受,讓這件事更加飽滿,更加充實。學生在語言支架、圖像支架、示例支架的引領下,理解得更透徹,感悟得更深刻,為后續(xù)的學以致用打下基礎。
李老師的課堂寧靜、優(yōu)雅,舉手投足間透射出師者博大的教育情懷和高尚的教育品格?!皶?、敢說、善等”是她的教學箴言。她的課堂體現了對兒童的尊重,對教學的堅守,對教育的執(zhí)著!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