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沐曉熔
01板藍根原料
02板藍根原料
03 板藍根原料搗練
云南大理的白族服飾具有濃郁的少數(shù)民族特質(zhì),而在這些民族服飾里,藍白相間的扎染飾品成為了一種白族獨有的符號。辛勞的白族人民在針線與棉布之間,通過扎染工藝,演繹了民族工藝的獨特之美。
01扎花過程
02扎花過程
03扎花過程
04扎花過程
溯源扎染,古稱“扎纈”“ 絞纈”,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地區(qū)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藝出現(xiàn)較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紀。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tǒng)藍底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飾的直觀記錄。到了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xiāng)鎮(zhèn),已經(jīng)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供不應(yīng)求。游人到了這里,可以看到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然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chǎn)地。
01扎染過程
02扎染過程
03扎染過程
04扎染過程
在大理的周城村,筆者實地走訪了諸多的扎染工藝家族,以前偌大的扎染廠房,現(xiàn)今都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壯大,成為了游客體驗民族工藝扎染的集中地。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過扎染這一獨特的工藝,了解白族人民的勞作之美。扎染以布料繪制白族的生活美圖,顏色多以藍白為主,材料選擇為棉布、棉線、染料。棉布多為粗質(zhì)棉布,隨著紡織工藝的提升,質(zhì)地細密的白色棉布運用于當下的扎染工藝中。棉線的選擇也尤為重要,在相應(yīng)的棉線扎花工序中,一定要選擇純棉質(zhì)地的棉線,才可以根據(jù)花紋的走向縫制花樣?,F(xiàn)在普及的染料都為化工類染料,使用植物染料的染坊難尋蹤跡。植物染料的原材料一般為板藍根、艾蒿、蓼藍等植物經(jīng)過處理后的藍靛溶液。曾經(jīng)的白族先民,在嬰兒出生之時,就采用植物染料所扎染的布料進行包裹,可以消炎解毒,對膚質(zhì)大有裨益。
02晾曬過程
01晾曬過程
02晾曬過程
完整的工序分為:設(shè)計圖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晾干等步驟。
加工工序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扎花,在大理周城地區(qū)又稱為扎疙瘩。在選好的棉布上,按照所繪制的花紋進行縫制,然后把布料進行撮皺、翻卷、揪緊等,通過針線走向,收緊花紋樣式,完成扎花工序。第二道工序為浸染。浸染的過程里,需要先將扎縫的布疙瘩進行清水脫漿處理,即把布料之中的漿料通過浸泡清除,方便之后的染料更加充分地浸染到布料纖維之中,完成充分的染色過程。脫漿完畢后,即可將布疙瘩放置于木制的大染桶中,進行多次的染色。青藍色的染料與白色布料就相融合而生,完成了浸染的過程。漂晾工序中,將染好的布疙瘩從木桶中取出,用清水洗滌,沖走多余青藍染料,再手工拆線,棉線所縫制的花紋路徑為白色,剩余的為青藍色。最后掛在院中晾干,整個扎染工藝完成。藍白相間的扎染工藝品完成了其藝術(shù)生命的洗禮,呈現(xiàn)了奇妙的手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