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中歐后創(chuàng)業(yè)營/創(chuàng)投營系列課程
時間:2018年6月2日
地點: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校區(qū)
演講人:張平 特拉維夫大學東亞學系終身教授
愛因斯坦、畢加索、卡夫卡、卓別林、巴菲特、弗洛伊德、斯皮爾伯格……這些名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猶太人。哈佛大學的教授中,超過40%的是猶太人;2016年胡潤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中,猶太人占了4席;從1901~2017年,世界范圍內至少有201位猶太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占總獲獎人數的23%。與這些數字相對應的是,猶太人僅僅占世界人口總數的0.2%。
猶太人的創(chuàng)造力從何而來?
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猶太人的創(chuàng)造力與猶太人的傳統(tǒng)思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不同于中國儒家文化的“道發(fā)于心”和希臘哲學不斷追問的“世界是什么”,猶太人的處世依據是“經典”, 如《希伯來圣經》《密釋納》和《塔木德》等。猶太人被稱為“書的民族”,并不是指猶太人喜歡看書,而是指猶太人是根據書來規(guī)范自己的生活的。與此同時,為了避免“經典”無法應對現(xiàn)實生活的豐富多變,猶太文化一直面臨著一個急迫的任務:如何快速地生產大量新知識,用以指導自己的生活?
為此,猶太人采取的做法是,鼓勵大家發(fā)表不同意見,提出新看法,由此慢慢產生大量的新知識。久而久之,一種獨特的爭辯型思維就形成了。那就是以平行邏輯為基礎的爭辯型思維。
這種爭辯型思維和儒家文化有很大不同。在爭辯時,猶太人遵從的邏輯與希臘哲學也有很大不同。古希臘哲學家辯論時會嚴格遵守三個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拿排中律來說,它指“要么A為真,要么非A為真,不可能A和非A都為真”。而猶太人在辯論時,則遵守平行邏輯,也就是相信“A和非A都為真”,即存在“既是白的又不是白的貓”。
而且,為了讓爭辯得以高效地進行,猶太傳統(tǒng)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方式。比如:在爭辯時,爭辯雙方有可能將其升級為爭吵甚至人身攻擊,猶太人的應對方法是提出“反方律”,也就是反方的意見為大,無反對意見則任何意見均宣告無效。
其次,爭辯時,為避免有人以“權威”自居,讓爭辯難以進行下去,猶太人提出了“形式律”,也就是爭論的形式比爭論的內容重要,任何內容都可以被納入爭論范圍,不得因為內容而犧牲了爭論的形式。
第三,至于如何才能避免自說自話?猶太人提出了“問商律”,也就是問題比結論重要。即在爭辯中,我并不需要你發(fā)表不同的觀點或結論,而是要你針對我的觀點提出問題。這樣就能讓你不得不先研究我的觀點,讓彼此的意見發(fā)生交叉和碰撞,從而產生新知。
通過反方律、形式律和問商律,猶太人將辯論升級為一門藝術,為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