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9月5日晚,筆者在天橋藝術中心觀看了涼山文旅集團出品的中美合作音樂劇《當愛,Flood in the Valley》在京的最后一場演出。從現場觀眾的反應和散場后久久不愿離開的情景可以確知:這部劇成功地捕獲了觀眾的心。兩個完全沒有交集的故事,兩個不同國家的演出陣容,卻在傳統(tǒng)與現代、古典與流行、東方與西方的不同歷史文化和時空背景的交融下推演出完整深邃的主題,呈現出近乎完美的藝術架構。不能不說創(chuàng)作者用了一種“最笨”的辦法卻達到了最佳的效果。觀眾像是說書人,自己在兩個故事中“跳進跳出”,參與互動也參與創(chuàng)作。據悉該劇在京演出兩場后將重新“回爐”以期把作品打磨得更好。
《當愛》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20年代末,中國西南的大涼山。男主角布都和女主角子居相親相愛、熱戀如火,不幸的是,他們各自所處的兩個家支因為積蓄已久的矛盾交惡。殘酷的冤家械斗之中,身為家支頭人的布都的哥哥被仇家殺死,而殺死哥哥的正是子居的父親。按照涼山彝族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哥哥死后,嫂子只能改嫁給弟弟布都,這就意味著,布都就此斷定不能再與子居談婚論嫁……另一個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60年代末,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女主角羅妮是20歲出頭的黑人助產士,男主角喬治·托馬斯只比羅妮大幾歲,是羅妮的戀人,在他父親的農場幫工。當時的弗吉尼亞人民正處于種族隔離的艱難時期。由于喬治·托馬斯是蘇格蘭愛爾蘭后裔的白人,他和羅妮的愛情受阻于膚色的不同,只能轉為“地下”。這樣的感情每每發(fā)生在月色和星空之下。羅妮的哥哥內特,在越南戰(zhàn)場上受傷后拖著一條瘸腿回到老家,驚聞母親已去世而不能自拔……藝術總監(jiān)、中方編劇李亭介紹說:“舞臺上似乎有兩個故事在交錯進行,其實我們僅僅是用了兩種語言,講述那個亙古不變的愛的主題。兩個故事是并H推進的。當一個故事講述到某個適宜或者恰當的節(jié)點,這個故事漸隱;另一個故事接續(xù)上來,漸強地展開敘事。”
音樂的豐富性與恰到好處的吟唱,是這部劇最突出的特色。據介紹,中國部分的音樂,是由與李亭多次搭檔的作曲家劉黨慶打造,將流行音樂和彝族傳統(tǒng)音樂融合在一起,用口弦、吉他、口琴等樂器,溫婉和諧地奏出一首首動人的歌曲。在序曲和尾聲的聯合交叉創(chuàng)作,彝族原生態(tài)民歌哭嫁歌和美國黑人靈歌交替出現,世界音樂無國界的特點表現得非常充分。而美國部分,由于提供給現居紐約的編劇劉藝龍發(fā)揮的空間更自由,人物復雜心理的刻畫和矛盾沖突的拿捏,更顯飽滿。作曲家瑪莎·瑞德寶和艾倫·惠特比通力合作,鄉(xiāng)村民謠、藍調、布魯斯、說唱,好像只要是符合劇中地域和人物的音樂形式,都用上了。尤其是,所有的音樂都是由樂隊現場伴奏,中美民族音樂獨特的地域性、音色、演奏法帶來的天籟之聲,令現場觀眾感到意猶未盡?!懂攼邸窔v經四年的醞釀、策劃、排練才終于誕生。音樂劇被列入四川省2018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生產規(guī)劃項目,得到包括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廳、涼山州委,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等單位的支持。
漢語、彝語和英語三種語言來回交替演繹,演員們在不同語言間巧妙地來回切換的表演形式,令人感到驚艷和耳目一新。不過,如此新穎的嘗試,還是讓筆者為創(chuàng)作者捏了一把汗。懸念從一開始像雪球越積越大,直到劇終,才豁然開朗。李婷介紹了與美方合作的緣起:“2014年,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高級文化助理曾臻,在微信里給我介紹了微信那一端的邁可。我當時很意外,他是美國人,我能跟他溝通嗎?然后他說我是邁可,我是李邁,我們都姓李。然后我們倆就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
李亭是何方神圣?敢于如此先鋒、前衛(wèi),卻叉拿捏得如此精準。李亭曾是涼山話劇團青年演員,后調到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其代表作《船過三峽》1998年6月應邀參加英國布萊頓藝術節(jié)演出,博得海外觀眾的高度評價。借此契機她去英國進修,其后佳作不斷,如校園音樂劇《未來組合》,話劇《我們曾經錯過》,音樂劇《燃燒的雪野》,歌劇《彝紅》,曾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李亭亦以非凡的創(chuàng)作實力掌舵四川省人藝。李婷介紹說:“當時邁可跟我聯系的時候,我正好在涼山做歌劇《彝紅》。我就對他說,你就到涼山來吧,來了以后你就會迷上這個地方。”邁可不僅迷上了涼山的風土人情,還與當地許多年輕藝術家成了好朋友。他也邀請李亭,希望她到紐約去跟他的團隊一起工作?!拔覀兟恼业搅斯餐狞c。我們特別意外。在涼山這個山脈里,彝族的一些習俗、一些傳統(tǒng)里頭,能找到生活在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黑人、白人、原住民在文化傳承當中一些共同的東西。其實這可能就是人類共同命運的東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