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覓密 唐少蓮
摘 要:南岳忠烈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抵御外侮、救亡圖存、民族團結、勇于犧牲等豐富內涵。但長期以來,南岳忠烈文化的傳播卻存在傳播方式陳舊、特色挖掘不夠以及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弘揚南岳忠烈文化,可創(chuàng)新性采用體驗式、互聯(lián)網+、學術式、產品化和教育性傳播等方式。
關鍵詞:南岳;忠烈文化;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G112;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8-0114-03
南岳忠烈祠是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所建766所忠烈祠中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者[1](16)。南岳忠烈文化以南岳忠烈祠為主要載體,以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為初衷,以救亡圖存、團結御侮、勇赴國難等為精神內核,以不忘歷史、緬懷先烈、民族團結、和平統(tǒng)一等為時代內涵。挖掘、傳承和弘揚南岳忠烈文化,既為當今社會培育國民的國家民族認同感提供了優(yōu)秀的范本,也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資源。
一、南岳忠烈文化的歷史、內涵及特質
南岳忠烈文化具有跨越時空的深遠意義。忠烈文化既昭彰著英烈們抵御侵略、奮勇抗爭的無畏品質,也代表著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錚錚鐵骨;既用無私無畏、團結一心的崇高精神感召時人,也用胸懷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懷澤被后世。傳承和弘揚南岳忠烈文化,需要厘清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一)南岳忠烈文化的歷史
忠烈祠始建于1938年武漢和廣州相繼失守后,是我國建筑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之一,也是原國民政府在大陸唯一一處為抗日戰(zhàn)陣亡將士而建的大型烈士陵園,其樣式模仿的是南京中山陵園,主要由紀念碑、紀念堂、安亭戰(zhàn)役紀念亭、享堂、墓園及眾多抗日戰(zhàn)士碑文等組成。南岳忠烈文化以“忠烈祠”為核心,南岳忠烈祠由祠宇和墓葬區(qū)兩大部分組成。祠宇為宮殿式建筑,共五進,第一進為牌坊——鐫“南岳忠烈祠”五字,薛岳書;第二進為“七七”紀念碑——碑文要義為“全民奮起,勿忘國恥,武力御侮”;第三進為紀念堂——陳列有《南岳忠烈祠紀念堂碑記》《南岳與抗戰(zhàn)》;紀念堂外為兩道平行縱列石級,共276級,中間草坪用大理石片鑲嵌“民族忠烈千古”六個大字;第四進為安亭戰(zhàn)役紀念亭;第五進為亭上方享堂,正中堂額“忠烈祠”為蔣介石親書。祠宇周圍為公墓。
南岳忠烈祠為中國建筑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之一,中華民族陣亡將士的總神位也設立于此。1996年,南岳忠烈祠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中宣部設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湖南省民政廳對原國民革命軍37軍60師在湘北抗戰(zhàn)中2128名陣亡將士的集體公墓進行全面修復。2013年,正值南岳忠烈祠落成70周年之際,仁安羌大捷的202位陣亡將士總靈位從緬甸迎回祖國,并安放于忠烈祠,忠烈英魂落葉歸根。2016年12月,南岳忠烈祠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南岳忠烈文化以“忠烈祠”為核心,輻射式影響著南岳及其八方游客,潛移默化地傳播愛國主義正能量。南岳忠烈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有利于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的大眾化、生活化、具體化,有利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有利于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有力的精神支撐;有利于提升我國各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和自信心。
(二)南岳忠烈文化的基本內涵
南岳忠烈文化起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于抗日烽火,以南岳忠烈祠及其配套紀念建筑為載體,影響波及海內外。南岳忠烈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一是抵御外侮,救亡圖存??谷諔?zhàn)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至今仍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在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奮起抗爭,共御外敵,譜寫了一段壯烈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救亡的歷史。在今天看來,這是一部難得的愛國主義教材。二是蘊藏著齊心協(xié)力、共御外辱的民族精神??谷諔?zhàn)爭時期,國內黨派眾多,但以國民黨和共產黨為最有代表性的政黨。在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放下成見,選擇了黨派合作的正確道路。在國共兩黨的努力下,全國各民族也精誠團結,凸顯了同生死、共進退的民族精神。南岳忠烈祠中“七七”紀念碑的五顆炮彈代表著中國漢、滿、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三是奮勇抗爭,勇于犧牲。從某種意義上講,南岳忠烈祠是中國軍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在那段特殊的烽火歲月,無數(shù)抗日英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為了國家的安寧,為了民族的存亡,不惜犧牲一切,這是南岳忠烈文化的核心??箲?zhàn)勝利60周年衡山忠烈祠公祭大典祭文就對南岳忠烈文化的精神實質與意義進行了精準闡述:“惟我忠烈,民族精英。往事歷歷,可佩可欽。時逢艱辛,敵寇入侵。蘆溝喋血,寰宇震驚。國共合作,萬眾一心。馳騁疆場,全民皆兵。浴血奮戰(zhàn),義憤填膺。舍生取義,保國安寧。狼煙盡掃,日月重明。一腔熱血,化為辰星。巍巍衡岳,毓秀鐘靈。卜葬名山,英烈長眠。忠魂永駐,萬古長青?!盵2](24)
(三)南岳忠烈文化的特質
一是南岳忠烈文化具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雙重特質。南岳忠烈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忠烈祠等物質形式的景觀,但忠烈祠的背后卻記載著那段“永不忘卻的記憶”,具有激勵國人樹立抵御侵略、勇于犧牲大無畏精神的特質。尤其是南岳忠烈祠的第二進為廣場正中稍后“七七”紀念碑,五顆石質巨型炮彈直指藍天,碑座正前方和東西側分別用漢白玉嵌有“七七”二字,寓勿忘國恥,全民奮起“武力御侮”之意。忠烈文化經過抗日戰(zhàn)爭的洗禮,變得更加醇厚,也加固了南岳忠烈文化的根基。二是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需求緊密結合。南岳忠烈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從本質上講,是團結奮進、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三是“忠”文化與“烈”文化的交相輝映。國民政府頒布的《開展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中,對得以入祀忠烈祠的條件做了明文限定:“一、身先士卒沖鋒陷陣者。二、殺敵致果建立殊勛者。三、守土盡力忠勇特著者。四、臨難不屈或臨陣負傷不治者。五、其他抗敵行為足資矜式者?!盵3](90)“忠”文化的精神實質是忠誠, “烈”文化的精神實質是勇于犧牲。南岳忠烈文化“忠”的是國家,為民族利益不惜犧牲一切。
二、南岳忠烈文化傳播現(xiàn)狀及問題
南岳地方政府很重視對包括南岳忠烈文化在內的南岳本土文化的弘揚,但不可否認,南岳忠烈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依然存在著傳播途徑單一、特色挖掘不夠、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一)傳播方式陳舊、單一
伴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數(shù)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這種新媒體豐富著傳播內容與形式。但是南岳忠烈文化的主要傳播途徑仍舊依賴游客的口口相傳,在學校的宣傳力度也不大。在網絡媒體上的傳播方式多為紀錄片或者新聞短片等,形式不夠新穎,缺少創(chuàng)意,趣味性也不足。
(二)傳播內容缺乏特色,缺乏品牌意識
南岳本土文化資源多種多樣,諸如宗教文化、壽文化、和文化、民俗文化、書院文化、雕刻藝術、建筑文化等。南岳忠烈文化的傳播卻鮮見特色,品牌意識不強,一直都是以一種單一的方式傳播——游客參觀、講解員講解。當?shù)卣畬δ显乐伊椅幕莫毺貎群J識不夠,對忠烈文化的獨到價值挖掘不夠,對忠烈文化的獨有特色重視不夠。
(三)傳播效果不突出,資源利用率不高
網上問卷調查顯示,省內外到南岳旅游的游客未去過南岳忠烈祠的占比竟然高達58.02%,對南岳忠烈文化不了解的也高達39.51%。顯而易見,游客對忠烈祠的了解與重視程度偏低,近四成的人對南岳忠烈文化不甚了解。這些信息說明南岳忠烈文化的傳播效果不彰,忠烈文化的相關資源利用率不高。
三、南岳忠烈文化傳播方式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
文化傳播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作用亦各有不同。根據南岳忠烈文化的傳播現(xiàn)狀,結合南岳經濟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是旅游業(yè)發(fā)展實際,我們認為,對南岳忠烈文化的傳播可以采取傳統(tǒng)媒介與新媒介并重的方式。
(一)體驗式傳播
“體驗”強調的是自身的感受,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能使人感受深刻。隨著新媒體發(fā)展,體驗式傳播不再局限于現(xiàn)場參觀游覽,可以采用更新穎的體驗方式,比如利用現(xiàn)代聲光電和VR技術,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南岳忠烈文化,以激發(fā)游客內心的渴望,使游覽者切身體會忠烈文化的精神實質。
(二)“互聯(lián)網+”傳播
互聯(lián)網在當今社會無處不在,新媒體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南岳忠烈文化要根據自身特點,選取合適方式進行傳播。比如無線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等媒介及“微傳播”的平臺,借助數(shù)字圖書館等鏈接發(fā)布相關信息,利用微信、QQ等新媒體的文字、語音、視頻功能等,使受眾了解南岳忠烈文化,使他們通過視、聽、觸等多方位的體驗和感受南岳忠烈文化。
(三)學術傳播
從調研結果來看,南岳忠烈祠的旺季集中在清明節(jié)前后,有相當一部分學界人士熱愛且通曉南岳忠烈文化,這是一個特殊優(yōu)勢。地方政府可與有關高校進行合作,利用專家的學術優(yōu)勢,開展有區(qū)域影響力的學術推廣活動,如舉行公益講座,召開全國性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性傳播是專業(yè)性較高的方式,表面上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但會產生“明星效應”。有品牌力的學術活動更是文化大餐,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創(chuàng)新文化產品
從南岳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文化產品的開發(fā)推動了南岳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化傳播。但具有高價值的創(chuàng)新文化產品不足,特別是可以反映忠烈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占比甚少,這不利于打造“南岳忠烈文化”品牌。文化產品創(chuàng)新雖然不是易事,但一旦推出,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文化產品創(chuàng)新需要創(chuàng)新生產管理、經營機制,需要人才市場的支持,需要深入研究和發(fā)掘忠烈文化的精髓,需要借助繪畫、舞蹈、戲劇、雕塑、電視、電影等藝術形式。
(五)教育傳播
首先,當?shù)卣罅π麄髂显乐伊椅幕?,把它納入當?shù)匦袨橐?guī)范之中,成為約束、教育人民群眾的好素材。第二,要拍攝主題影視宣傳片,以提高忠烈文化的普及率和吸引力,實現(xiàn)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統(tǒng)一。專題歷史片作為一種影視劇,不應當只注重娛樂性,更應發(fā)揮反映生活、傳播思想、傳承文化的功能。第三,相關研究人士要利用其專業(yè)知識根據學生年齡與身心特征,編寫南岳忠烈文化讀本,使學生從小就接受忠烈文化熏陶。
參考文獻:
〔1〕王余輝.南岳忠烈祠史實考[J].文史博覽,2016,(12).
〔2〕譚輝程.山:青山有忠骨 本刊記者探訪南岳衡山忠烈祠[J].國際展望,2007,(13).
〔3〕姜良芹,朱繼光.抗戰(zhàn)勝利前后國民政府忠烈祠功能之嬗變[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1,(01).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