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卉
龔賢(1619—1689)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處在明清易代之際,根據其人生軌跡,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明亡前后,在金陵參加復社活動,與遺民節(jié)士交往;1648年至1652年,客居泰州海安,其《草香堂集》的寫作時間大致在1647年至1653年,正值此時期;1655年至1664年,流寓揚州,繪畫走向成熟,確立了在江南畫壇的聲名;1665年至1689年,回到金陵定居,是他繪畫的高峰期,積墨畫風愈加成熟,1667年建成半畝園,終老于此。而龔賢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的真州(今儀征市,位于揚州和南京之間)之行,正處在他的藝術成熟期。
龔賢在清初金陵畫壇具有重要地位,不單因其課徒畫稿的繪畫教育意義,更因其晚年繪畫的積墨特色,以及以丘壑問題為核心的畫學思想。不過,對他晚年風格轉變的軌跡,現(xiàn)有研究文獻敘述并不十分明晰。本文擬以龔賢1682年真州之行的兩件關鍵畫作的分析為基礎,結合相關作品和史料,厘清他與真州許氏交往的具體情況。通過對龔賢的丘壑思想和畫面表現(xiàn)的相互詮釋,找尋兩幅長卷的內在關聯(lián),展示它們在龔賢晚年畫風轉變中所具有的標示意義。
龔賢1682年真州之行所涉及的兩件真跡是: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溪山無盡圖》卷和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江村圖》卷。它們?yōu)槲覀兞私庹嬷葜性邶徺t晚年繪畫風格轉變中的意義,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和圖像依據。
《溪山無盡圖》卷和《江村圖》卷卷末均有長跋,結合起來看,詳述了龔賢此行的緣起和基本狀況。
《溪山無盡圖》卷作于1680—1682年,紙本水墨,縱27.7厘米,橫726.7厘米,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卷末長跋:
庚申春,余偶得宋庫紙一幅,欲制卷,畏其難于收放;欲制冊,不能使水遠山長。因命工裝潢之,用冊式而畫如卷。前后計十二幀,每幀各具一起止;觀畢伸之,合十二幀而具一起止。謂之折卷也可,謂之通冊也可。然中間構思位置要無背于理,必首尾相顧而疏密得宜。覺寫寬平易而高深難,非遍游五岳、行萬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也。是年以二月濡筆,或十日一山、五日一石,閑則拈弄,遇事而輟。風雨晦冥,門無剝啄,漸次增加;盛暑祁寒,又且高閣;誰來逼迫,任改歲時。逮今壬戌長至而始成,命之曰《溪山無盡圖》。
憶余十三便能畫,垂五十年而力硯田,朝耕暮獲,僅足糊口,可謂拙矣。然薦紳先生不以余之拙而高車駟馬,親造蓽門,豈果以枯毫殘沈有貴于人間耶?頃挾此冊游廣陵,先掛船迎鑾鎮(zhèn)。于友人座上值許葵庵司馬,邀余舊館下榻授餐,因探余笥中之秘,余出此奉教??衷唬骸霸n有見米顛袖中石而不攫之去者乎?請月給米五石、酒五斛以終其身,何如?”余愧嶺上白云,堪自怡悅,何意謬加贊賞,遂有所要而與之。尤囑葵庵幸為藏拙,勿使人笑君寶燕石而美青芹也。半畝龔賢記。
《溪山無盡圖》卷末龔賢長跋
《江村圖》卷末龔賢長跋
《江村圖》卷作于1682年,紙本水墨,縱31.8厘米,橫904.1厘米,經景其濬、成沂、周湘云遞藏,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①。卷末長跋:
壬戌秋,西江牧行者自真州來,曰:“真州有許君頤民,近號蒼虛先生者,頗嗜畫。因要余畫,余謝不敏,敬推柴丈。不獲已,為作一卷。復以一卷屬我渡江索柴丈,柴丈其許我乎?”余曰:“飯牛子以畫名兩江,尚爾遜謝。余小巫,能不氣縮也。”行者亟言之,亦為作一卷去。茲余掛船迎鑾鎮(zhèn),訪同里夏翁于夏翁所,得晤頤老。頤老與余談,甚洽。因邀至其舊讀書處,為余下榻而館谷我。異日復出一卷,謂余曰:“昔人遇伯牙而聆高山流水之操。今吾所得者乃高山,不知流水之音為何如,子為我鼓之?!庇鄰蜑樽饕痪?,乃《江村圖》。圖成,頤老約夏翁及其密契紫驂、心如與令弟嵩期諸先生同觀之,惜未與飯牛行者一見也!今頤老方征畫四方,旦晚云奔泉匯,鏗鍧合沓于一堂,則此二卷向所謂高山流水者,僅足為下里巴人而已。諸先生笑,余亦笑,并記之。半畝野遺生龔賢。②
結合兩則長跋,可以發(fā)現(xiàn),兩卷中都有“壬戌”(1682)、“掛船迎鑾鎮(zhèn)”之說;具體地點,一是“許葵庵司馬邀余舊館下榻授餐”,一是“(頤民)邀至其舊讀書處,為余下榻而館谷我”;龔賢贈畫之人,一位是許葵庵,一位是許頤民。相同的時間,相近的地點,贈畫人相同的姓氏,那么兩幅畫的背景信息很可能存在某些聯(lián)系。對此,本文將討論下面兩個重要問題。
據汪世清考證,“葵庵”和“頤民”二人實為兄弟關系,“許葵庵”即許桓齡,“許頤民”即許松齡。兩幅畫的贈畫地點都在許家的讀書學道之處“許園”③。
兄許松齡,字頤民,號勁庵,歙縣唐模人。許松齡為廩生,官至中書舍人(故別號“中翰”)。弟許桓齡,字嵩期,號葵庵。他們的父親是著名儒商許承遠(1616—1676)。兄弟二人繼承家業(yè),在揚州和真州都有居所。在真州的居所叫“許園”,在揚州的居所叫“留耕堂”,很多畫家都曾在此作畫。
許園是許家在真州的一座園林別墅,有半山草堂、古柏庵、留松亭、讀書學道處等景點。其中讀書學道處是一座書齋,是當時詩人詠嘆的對象,也是一處客房,很多文人學士都曾客居于此。龔賢此行就在此讀書作畫,他提到的“舊讀書處”即指此。
結合兩則長跋,還可以看到,此行涉及到龔賢的一位好友羅牧。羅牧(1622—1708),字飯牛,號云庵、牧行者、竹溪。江西寧都人??滴跛哪辏?665),羅牧四十四歲,舉家遷居揚州,結識了許多畫家,當時龔賢正流寓揚州,二人可能相識于此。
1682年龔賢真州之行,源自于羅牧代許頤民向龔賢求畫。大致情形是,在此行之前,許家兄長許頤民曾通過羅牧向龔賢求畫,龔賢遂作“一小卷”以應。1682年秋,龔賢攜這“一小卷”,以及耗時兩年、至夏天才剛剛完成的《溪山無盡圖》卷去揚州訪友,在羅牧的安排下,途經真州迎鑾鎮(zhèn)(今江蘇省儀征市真州鎮(zhèn)),在朋友處與許家兄弟會晤,相談甚歡,后應邀下榻于許園“舊讀書處”。期間,將帶來的巨幅《溪山無盡圖》卷送與弟許桓齡,將受羅牧所托的那“一小卷”送與兄許頤民④。后又在許頤民的力求下,畫了《江村圖》卷,得到許頤民盛贊,喻義為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畫成后,許頤民邀請夏翁及其他朋友同觀。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園雅聚期間,龔賢備受許家兄弟及友人的尊重,并受贈許松齡“請月給米五石、酒五斛以終其身”的優(yōu)渥待遇,彼此快樂的情調洋溢在字里行間。此行之后,許氏成為其贊助人,之后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許氏兄弟與龔賢保持著長期密切的贊助關系,他晚年的很多大幅作品,在尺寸和畫風上相近,很可能與這一時期賣畫的現(xiàn)實需要有關。此次雅聚之后,龔賢給許頤民的信札,清楚表明了這一情況。龔賢《與頤民》云:
兩承芳訊,極感揄揚!晚得知音,殊堪自賀。獨燕石而謬加什襲耳。紙絹領悉,當竭平生之力,以報綈袍之贈。更剪輕綃,況出解推,視同一體,因念緇衣之好,詠在風詩。何意見之于今。造作有人,被服有人,破中人之產投成我,不惜李白散金之事,益足征矣。統(tǒng)俟見時泥首。
諭吳心老中堂大幅,已從白下覓舊紙,成一幅。長一丈、闊四尺,一幅長八尺、闊四尺五寸,不識當用何幅?乞示!一并與尊畫捧來何如?吳野人字曾寄去否?諸作何不命一能書者抄錄下,匯為一集,句有未安者,稍加改正,刊刻傳布,可有請祀之。張本俟弟歸時通儀,同為料理何如?
冗中草復,幸恕不恭,頤民大先生至交。同學小弟龔賢頓首。⑤
這則信札內容十分重要,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二人交往狀況的了解,更透露出當時雇主的風尚需求。龔賢稱許頤民是“晚得知音”,可見非常珍視。對他長期給予的“綈袍之贈”以及“月給米五石、酒五斛以終其身”的豐厚供給,稱將盡力以畫作回報。還談及畫作的尺寸,是“長一丈,闊四尺”“長八尺、闊四尺五寸”的大畫,是應吳姓顧主中堂大幅的用途所畫,可見許頤民曾介紹其他贊助人給龔賢。此外,龔賢還建議許氏刊刻他的詩文集。這些信息清楚地表明,二人深厚的情誼已經超出了一般的贊助關系,許氏對于龔賢晚年揚州畫名的確立,起了關鍵作用。結合龔賢1682年之后的畫作,大于三尺頗多,這樣的尺寸非書齋賞玩之用,很有可能是供給揚州的贊助人裝飾大的廳堂所用。
“賣畫維生”的傾向,在一些畫跋中也有體現(xiàn)。如現(xiàn)藏日本大阪美術館的《書畫合璧冊》,書畫對開,十八頁,作于1683年,贈予友人,題跋中有些字句也反映了他與贊助人交往的狀況?!肮锖コ跸模藢毾阍茲u先生來,談及筆墨,始知先生深于此道者也?!壬?,癖在逸品、神品、精品猶收之,至于常品則唯恐推之而不遠。余為先生作此冊,可謂竭智畢力……”(其一跋)“……余過廣陵江氏,見中堂大幅,是中立真跡,唯翠嶺一重,氣色浩汗,可以想見其解衣盤礴時耳……”(其二跋)“……此作成時,客謬許大類石田,余何敢當!……時康熙癸亥冬客隱龔賢并書?!保偘希抻蛇@些相關贊助人的信息可知,龔賢1682年之后常去揚州,可能是會友,也可能是去見贊助人。江氏家中堂掛著范寬大幅,畫成被贊許可比沈石田,這表明了其贊助人具有相當?shù)乃囆g眼力,同時也印證龔賢晚年的大畫很可能是應現(xiàn)實需求而作。
以上對龔賢1682年揚州地區(qū)贊助人問題的分析,為剖析龔賢晚年大畫的產生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1682年至1683年間,龔賢創(chuàng)作了很多晚年的精品,其畫跋顯示多為贈作,可能贈朋友,也可能贈贊助人,反映了他此時交游仍保持的單純性⑦。
貧窮、喜歡交往、孜孜以求于詩畫創(chuàng)作,龔賢在早年流寓揚州期間已經確立的遺民形象,此時并未根本變化,或許也是他力求保持的本色。在這些用于應酬的畫作中,他依然著意表現(xiàn)他的高蹈。這是面對變化的世界時龔賢的選擇。如白謙慎所指出的,“藝術史研究的任務之一,正在于分辨出一個時代的藝術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會發(fā)生怎樣的沖突,觀察兩者在什么情況下,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妥協(xié)”⑧。
此時的龔賢,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已經表現(xiàn)出相當?shù)淖灾餍?。他在《江村圖》卷跋文中,細述了羅牧為許頤民求畫的周折,并引用許頤民以伯牙子期之典來稱頌自己的墨寶,以及舉辦雅聚邀眾友觀賞,還有長期提供的生活供給等等,這些記錄,既有他對這段友誼的珍視,也不無賣畫助益的自我宣傳之意?,F(xiàn)實生存需要不斷仰仗贊助人,但在藝術世界中,內心又會超越任何現(xiàn)實的依靠。即使在應酬之作中,依然著意于他的高蹈。
在此意義上,圍繞許氏與龔賢的交往所開啟的揚州地區(qū)的交游圈,反映了17世紀晚期揚州在進入完全的商品經濟社會前,其遺民文化圈最后的意義。在這個依然以文化成就來衡量價值的氛圍中,龔賢與商人的交往,被置于單純的情感空間中,相通的故國情懷、文人格調是他們友誼的基礎。這種親密感,是1682年之后龔賢開始的揚州交游所具有的文化意義。賣畫維生,不僅滿足了物質所需,更是讓這位年老的遺民畫家可以體面地生活,從容于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不言而喻。
據《江村圖》卷跋文所說,1682年,在與許頤民真州晤面之前,受羅牧所托,曾畫了“一小卷”帶至真州,面贈許頤民,許頤民大加贊賞,喻為“高山卷”,并請龔賢在許園畫了“流水卷”,即《江村圖》卷。那么,“高山卷”為何作,這一問題很值得探討。對此,目前學界有幾種說法,本文試一一給予回應。
其一,邵松年著錄的《溪山隱居圖》卷,并沒有明確所指是所謂的“高山卷”。
邵松年《澄蘭室古緣萃錄》卷八曾著錄《江村圖》卷和《溪山隱居圖》卷,故有一種推斷認為,《溪山隱居圖》卷即龔賢帶去的“高山卷”。
邵松年(1848—1923或1924),字伯英,號息盫,室名澄蘭堂、蘭雪齋,江蘇常熟人,1883年進士,擅文史,精收藏。著有《澄蘭室古緣萃錄》十八卷,記述所藏書、畫、碑帖,成書于1903年?!冻翁m室古緣萃錄》卷八載《溪山隱居圖》卷,其記云:
紙本,水墨,高九寸一分,長二丈五尺八寸四分,紙三接。第一紙內,巖崖起伏,石洞空靈,溪外坡平,籬邊屋小,茅亭遙峙,松閣高撐。二紙內,岡陵蜿蜒,溪水中分,石壁千尋,修篁萬個,人家寥落,煙樹蕭疏。三紙內,層巖直起,絕峽中開,林壑幽深,煙巒稠疊,長坡絕澗,匹練飛來。四紙內,山勢漸平,波光浩淼,風帆一片,野渡無人,陵起崇崖,回之作結。前卷《江村圖》跋謂,與頤老作一卷,頤老有高山流水之喻,謂今所得乃高山,不知流水之音為何如?因有《江村圖》之作,此卷巨崖怪石,絕壑深林,豈即所謂高山者邪?獨怪其長短高下,何以與前卷悉合?只詩后挖去數(shù)字,遂令歲月無征。然如此巨跡,兩兩相合,既有流水一卷,即謂為高山又奚不可。
自跋:溪山盡屬漁樵境,中有衡茅隱者居。弦誦嘯歌乘醉飽,何曾隱者不樵漁。龔賢。⑨
這里,邵松年記述了此卷的創(chuàng)作背景、畫面狀況以及畫史存疑。他認為,此畫與《江村圖》卷尺寸相同,畫面景色相符,很可能是龔賢送給許頤民的“高山卷”。但是,邵氏并沒有十分肯定這一推斷。
其二,《溪山無盡圖》卷并非所謂的“高山卷”。
還有一種推斷認為,《溪山無盡圖》卷即“高山卷”。從上文據兩卷長跋梳理出的1682年龔賢真州之行的具體情形,便可以清楚地排除這一可能。所以,《溪山無盡圖》卷并非“高山卷”,但從畫風上可以遙想“高山卷”之風貌。
其三,2015年紐約蘇富比春拍出現(xiàn)了一幅傳為龔賢“高山卷”的《溪山漁隱圖》卷,引起了學界的注意⑩。雖然,我們很希望這是所謂的“高山卷”,但通過與《溪山無盡圖》卷和《江村圖》卷的諸多對比可證,此作乃偽品。畫、書均與龔賢晚年成熟的畫風不符,是一水平較低的仿手之作?。
通過上文對1682年龔賢真州之行大致狀況的梳理,對于這兩件傳世真跡,可以明確的是,它們內容相近,時間相繼,但畫面構圖差異明顯?!断綗o盡圖》卷主要表現(xiàn)的是繁密厚重的峰巒山石,是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的一件精心之作。而《江村圖》卷是龔賢現(xiàn)存長卷中最為舒朗開闊的一件,有別于其他長卷,其構圖頗為特別。如他在卷尾自跋中所述,此作是應許頤民之求,畫“流水”主題,以呼應另一幅“高山”之作。但他畫得很細心,絕非敷衍。那么,此兩卷有何內在關聯(lián)?這需要對龔賢在17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其晚年繪畫風格的理解來加以把握。
對于龔賢晚年繪畫的研究,學界一直比較關注他17世紀70年代中期強烈的變幻風格?,而忽視80年代之后龔賢畫風的轉變?。以1682年真州之行為線索,展開對兩長卷的深入思考,找尋二者的內在關聯(lián),展示此兩卷在龔賢晚年畫風轉變中所具有的標示意義,是本文所欲揭示的1682年龔賢真州之行的意義所在。
《溪山無盡圖》卷在龔賢一生風格轉變中可以稱得上自我標志性的一件作品。其中龔賢表達了怎樣的創(chuàng)作意圖,厘清這個問題,是分析它與《江村圖》卷內在關聯(lián)的一個重要前提,對于理解他晚年風格的轉變,以及他獨立的創(chuàng)作觀,均非常重要。
長卷,由于形制大,景色繁多,展玩方式特別,在文人畫的發(fā)展中別具審美意義。隨著手卷自右向左展開,變化著的景色,轉換中的時間,有如一段徐徐展開的人生,讓人回味再三。手卷更易表現(xiàn)時間的流動感,需要觀者的參與,因而畫家在構圖和筆墨上常常別具匠心。
龔賢在創(chuàng)作《溪山無盡圖》卷時采用“折卷”的形式,有他特別的用思。他最終決定將獲得的這幅“宋庫紙”制成十二冊頁,分別作畫,獨立成篇,畫完后再把十二幅小畫展開相連,使它們連成一幅完整的長卷。正是這樣前后呼應的整體構思,讓我們看到了龔賢對于不同藝術形式的駕馭,也為理解這幅畫的內涵,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溪山無盡圖》卷從1680年二月到1682年夏至,畫了兩年多的時間。如他自跋所言,在這兩年中,“或十日一山、五日一石,閑則拈弄,遇事而輟。風雨晦冥,門無剝啄,漸次增加;盛暑祁寒,又且高閣;誰來逼迫,任改歲時”。可見,這件長卷并非輕易之作,他著意的并非是大畫自身,而是以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去畫。這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也并非“畫大畫需要大的積累”之意,而是一種“蕭然物外,自得天機”?的悠然心態(tài),其內涵正合于中國文人畫的一個重要觀念——蕭散。這與藝術家欲掙脫現(xiàn)實束縛的愿望有關。散,就是散去秩序,散去束縛,而源頭在散心,解除心中的執(zhí)著。自元代以來,文人畫家無不推崇蕭散沖淡之趣,蕭散即成為文人畫最重要的境界特征。超越秩序,超越形似,超越法度,其核心是對知識的超越,對秩序的逃遁。文人畫的蕭散之美,不在蕭散本身,而在于散中有緊,放中有收,散緩中有震撼。逃遁秩序,不是沒有秩序,是在不經意間顯出秩序,去除人工的痕跡。文人畫家常以“慘淡經營”“無所營”的狀態(tài),來描繪蕭散之境。惲南田在評王翚臨柯九思《竹石圖》時說:“筆墨簡潔處,用意最微,運其神氣于人所不見之地,尤為慘淡。此惟懸解能得之?!?逃遁秩序,贏得心靈的自由。明清之際,遺民畫家再次重視這一傳統(tǒng)藝術境界,其代表的是一種磨礪始得的人生態(tài)度。
所以,龔賢的巨幅《溪山無盡圖》卷,自稱是“閑則拈弄”之作,實則是欲表達一種“不役于物”?無意而為的態(tài)度。他曾自言:“喧寂于心非外求,泉聲不亂幽人夢。”?不熱衷于精進,才會有內在性情的悠然。龔賢晚年繪畫注重故國情懷的寄托,但從來沒有掩飾對現(xiàn)實的關切。在明清之際的金陵畫壇,他首先是以遺民畫家的身份為人矚目。而在他的藝術中,他似乎也在有意彰顯其遺民面目。晚年詩作“滿酌深杯愁見影,壯心猶在發(fā)皤皤”?,“夢里何曾知魏晉,心頭當不著皇軒”?,無不是典型的遺民話語。在《溪山無盡圖》卷的跋文中,如同他的詩歌,寫人情的反復,寫可為之事有限,無奈中透著些許寒意。這種冷峻的現(xiàn)實感,注定了他心靈自由的限度。在畫中,他將雄渾與蕭散相融,并非表達具體的情感意識,而是嘗試用這樣渾厚的筆墨,以嚴正的形式深化其回憶主題,在大山大川中,寄放他深重的舊朝意識。
由此可見,龔賢《溪山無盡圖》卷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乏以積墨的方式感受生存的時代,表達所向往的風骨氣節(jié)。他突出的情感內涵,也讓其繪畫語言更具嚴肅性。所以,他畫得很細心,特別是畫中層巒疊嶂的群峰,還有繚繞的云團,孤零零地存在著,似乎彼此間沒有聯(lián)系,但瞭望整體,團簇的峰巒,有如黑夜中佇立的雕塑,靜穆偉大。這是龔賢在1682年真州之行以前,已經開啟的新的繪畫風格嘗試。此卷在龔賢藝術創(chuàng)作歷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它所涉及的精神領域,乃是《江村圖》卷等同期作品無法比擬的。
積墨法是龔賢晚年繪畫的鮮明特征,從筆墨形式到整體境界,表現(xiàn)了他獨立的思考和成熟的藝術形態(tài)。
1672年在他返回南京之后,長卷、多冊頁的創(chuàng)作明顯增多。比如,1671年創(chuàng)作的《辛亥山水》冊(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1673年《千巖萬壑圖》卷(南京博物院藏)、1674年《云峰圖》卷(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都是他在17世紀70年代中期典型的奇幻風格之作。畫面景物多取近景,往往山石造型奇特,重疊擠壓,景色之間盡管沒有連續(xù)的敘述性,但卻有一種強烈的逼近感,視覺沖擊明顯。
龔賢 千巖萬壑圖卷(局部)紙本水墨 全卷27.8×980cm 16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龔賢 云峰圖卷(局部)紙本水墨 全卷16.2×823cm 1674年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
而1682年完成的《溪山無盡圖》卷和《江村圖》卷,盡管在繁密空間處理上,一密一疏,明顯不同,但是整體氣息均寧靜而深邃。它所代表的“積墨法”,此時已經不僅僅是突出筆墨的變幻,更是強化了龔賢自己的標志——“寧靜而深邃”的境界。這是兩卷內在關聯(lián)最深的內涵,突出一種變幻的境界,“積墨”成為龔賢獨立的創(chuàng)作觀。1682年之后,無論是他的卷軸還是冊頁,多為積墨之路,反映出他此時真力彌滿的創(chuàng)作風格,表現(xiàn)了心靈永恒的安寧。畫面的荒寒,不是約略寫之的呈現(xiàn)方式,而是深山掩映中的一個小亭,群山重嶺中的幾株枯樹,一種獨特的云霧空靈感氤氳畫中,寫出荒景孤寂的神韻。
他畫“溪山無盡”,畫“江村”,超越了宋元傳統(tǒng)中《瀟湘圖》《水村圖》式的記錄,不是平沙落雁,以一片景色去敘述一個和融的境界。而是打破了傳統(tǒng)長卷從右向左線性的空間邏輯,通過墨色和空間的流動,探索萬物渾然一體并不斷轉化的關系。這樣形而上的思考,相比傳統(tǒng)是跳躍了一下,在他17世紀70年代的長卷中已現(xiàn)端倪,讓他的長卷敘述性不強,景物繁復,空間錯亂,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都在里面,四時兼?zhèn)洹5?,此期的表達更加凝練,即探索“時間與感知”這一繪畫本身的主旨更加明確。畫面著意于山體如浪翻滾的節(jié)奏,或是江水彌漫滿眼皆水的感覺。而在宇宙圖景中出現(xiàn)了幾個“置身天外”的形象,非常醒目。小亭屋舍儼然,老樹迷離,一種置身歷史變遷外的狀態(tài),瞬間會讓人覺得它們即人即景,又或什么都不是,只專注于自己的思考。整體畫風沉穩(wěn),一種暮年的歡喜和悵惘躍然紙上。這是龔賢晚年成熟的形態(tài),似歷盡風沙,澹蕩之氣生矣。
關于“丘壑”的思想,是龔賢山水畫論中最有貢獻之處,也是深入解讀其繪畫的關鍵。龔賢晚期的山水畫,是以丘壑的表現(xiàn)為線索展開的深入思考。這里,結合長卷獨特的展玩形式,本文從三個角度,闡釋龔賢關于“丘壑”問題的獨到見解,為形式語言的差異找尋其內在的根源。
第一,“丘壑”自具意義。他有一段關于“丘壑大小”問題的論述:
或云:“不必以丘壑為丘壑,即一木一石其中自具丘壑?!闭f之大奇,此說甚近。然只謂之小丘小壑耳。若大丘壑,非讀書養(yǎng)氣閉戶數(shù)十年,未許輕易下筆。?
龔賢認為,“一木一石其中自具丘壑”之說,雖然接近但仍非本意。此時的“丘壑”并未掙脫形式的作用,獲得獨立的意義。他說的“大丘壑”,需要讀書養(yǎng)氣數(shù)十年才能畫出,這一點常被誤解為畫大畫需要數(shù)年的積累。其實,龔賢所談丘壑,并非就山水的面貌而言。無論是畫其綿延之勢,還是吞吐之韻,都是以畫境來聯(lián)系主客二分的世界,此非真正的生命境界。因此,在他看來,“大丘壑”不是量的差異,而是境界之大,需要數(shù)年心靈的陶養(yǎng)。
綜觀兩長卷,每一紙似乎都用了差不多的“道具”,層巒峻嶺、密樹長林、枯木交柯、風帆隱隱、煙樹重重、屋踞山巔、孤亭高峙……這是邵松年對《江村圖》卷的描繪?。在龔賢很多畫作中都能找到近似的情狀,每一景似乎都是獨立的。如他在《溪山無盡圖》卷自述中云:“每幀各具一起止;觀畢伸之,合十二幀而具一起止。謂之折卷也可,謂之通冊也可。然中間構思位置要無背于理,必首尾相顧而疏密得宜。覺寫寬平易而高深難,非遍游五岳、行萬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也。”每一小景和全卷之間,各具起止又整合統(tǒng)一,其原因,不在于畫中景色的相連,而是內在氣脈的相通,“于平易中顯高深”是龔賢的用意。每一景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又不盡然,但山巔的茅屋、高崗上的孤亭,這些觸動著我們慣常思維的符號,正是開啟一個高深世界的起點。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隔斷,隔斷思維的綿延聯(lián)想,隔斷物理事實,引人進入一個體驗的真實。
由此可見,前后相繼的兩卷,它們并不是一次單純的形式創(chuàng)新,以平遠山水寫出高遠之勢,龔賢真正著意的是,即平易即高深的山水體驗。畫中的每一點,都直接指向心靈深處。這個創(chuàng)造的世界,沒有一切分別,全在瞬間的覺悟中,使眼前的丘壑顯現(xiàn)出如山河大地一般的境界,這是龔賢所講的“真境”。
第二,雖是幻境,卻是實境。他的丘壑論反映的是一種體驗的真實。他在1688年所作《山水卷》中云:
余此卷皆從心中肇述,云物丘壑,屋宇舟船,梯磴蹊徑,要不背理,使后之玩者可登可涉,可止可安;雖曰幻境,然自有道觀之,同一實境也,引人著勝地,豈獨酒哉。?
山水畫是將心中的體悟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形式,是瞬間體驗到的內心真實。它不在畫面,又不離畫面,一切都在自己的體悟中。在這個意義上,他所追求的真境,落到筆墨上,不過是他慣用的“道具”,近景幾株枯樹,幾團亂石,一片蒼茫,而遠景置一空亭,孤零零立于茫茫天地間。這既是畫,又不是畫,如他所言“唯恐是畫,是謂能畫”?。所以,他晚年的丘壑,要表現(xiàn)的是景物當下直接的生命體驗。小亭、寒林、山川、云靄,它們的存在,不是引發(fā)人去聯(lián)想,其自身就是體驗的全部意義。
龔賢《溪山無盡圖》卷之亭
龔賢《江村圖》卷之亭
如同龔賢很多畫作那樣,在此兩卷中,小亭是畫眼,依舊為“巨壁前橫,孤亭高峙”的面貌。昔日倪瓚惜墨如金,而今龔賢重墨淋漓,但脫略形骸,小亭氣質依然,前不知千秋,后不知萬古,渾圓中泛著慘淡。江村、溪山、琳瑯室、萬里亭,畫中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他無意說青山,而是以“飛來一片墨如雨”的森然氣象繪出他的思考。萬里山川一草亭,懸崖回首幾千尺。他的小亭,獨立高蹈,內在圓足,橫絕太空,從容自在,如一位神情古淡之人,置于一片靜穆中,走向生命的深層。因此,小亭是他的心靈之眼,以當下昭示永恒,它是一個引子,引出的并非具象世界,而是一個體驗的空間。人生萬事貴超逸,江村繪出有所思。這份歷史的滄桑感,是他藝術的靈魂。他的丘壑不為取景,只為造境而存在。他為傳統(tǒng)文人畫注入的歷史縱深感,是他繪出的思考。這是邵松年評此畫“掃除蹊徑,獨出幽異”的內涵所在。
第三,具體到丘壑的表現(xiàn),龔賢有一段關于“安”和“奇”的論述,他將這兩種趣味作為文人畫家和一般畫工的區(qū)別標準。他說:
丘壑者,位置之總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無貴于安;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安,生手也。今有作家、士大夫家二派:作家畫安而不奇,士大夫畫奇而不安;與其號為庸手,何若生手之為高乎?倘若愈老愈秀,愈秀愈潤,愈潤愈奇,愈奇愈安,此畫之上品,由于天資高而功力深也。?
在他看來,“作家畫”是“安而不奇”,“士大夫畫”是“奇而不安”。這里的“奇而不安”,并不是風格上的標新立異?!捌妗辈皇侵v出奇制勝,“安”也非一種相對關系論,“奇而不安”是強調一種氣韻,或是一種境界。高超的筆墨、特殊的丘壑,都應以氣韻取勝。他所說“愈老愈秀,愈秀愈潤,愈潤愈奇,愈奇愈安”,可謂關于筆墨的十六字綱領,由二元關系談起,要義不在融合,而在徹底的超越。
看此兩卷中的主體山峰,不再是17世紀70年代中期長卷的表現(xiàn)方式,即以近景為主,以平遠形式突出高遠之勢。而此時,幽深感彌漫全紙,已分不出何為平遠,何為高遠。構圖上,由奇幻繁密轉向舒朗平穩(wěn);具體細節(jié)上,沒有突出的細部刻畫。還有,被有意略去的天空、充滿奇幻色彩的云山,這些在之前長卷中被特別用思處,此時變化明顯。《江村圖》卷中,大片的天空和水域,給人平緩安定之感,在以往長卷中未曾見過?!断綗o盡圖》卷雖依然略去天空,云山夢幻感也依舊突出,但沒有了之前跳動激烈的奇異感和視覺壓迫感,代之以整體強烈的空靈感,徜徉著一種微妙的韻律節(jié)奏。所以,龔賢所言“此妙在虛處淡處欲接不接處”?,以往說空靈,說恬淡,是愿望,沒有真實現(xiàn)。所說的“真境”,并未完全體現(xiàn)出來。1682年的《江村圖》卷和《溪山無盡圖》卷,反映出他此時真力彌滿的創(chuàng)作風格,表現(xiàn)了一切破滅之后內心的安寧之態(tài)。
龔賢《溪山無盡圖》卷之山峰
龔賢《江村圖》卷之山峰
龔賢 山水卷(局部) 紙本水墨 全卷24.5×620cm 1679年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龔賢 仿董源山水卷(局部) 紙本水墨 全卷26.7×941.7cm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
大畫長卷的集中出現(xiàn),需要良好的心境、足夠的藝術積累,當然也需要相對優(yōu)渥的物質條件、良好的身體狀況。與贊助人相近的價值觀、審美觀,贊助人優(yōu)厚而又得體的敬重,有助于藝術家保持其獨立性,這是龔賢晚年多有大畫產生的重要保障。龔賢1682年真州之行前后,多有杰作,此期是他重要的轉型期。這個時期的山水畫,他的丘壑思想及畫面表現(xiàn)相互詮釋,積墨法成為其鮮明的繪畫特征,從筆墨到境界,均表現(xiàn)出他獨立的思考和成熟的藝術形態(tài)。
厘清這一思想脈絡,可以為真州之行留下的兩件巨幅長卷《溪山無盡圖》卷和《江村圖》卷找到內在的關聯(lián)。同時,也有助于分清1670年代中期與1680年前后龔賢繪畫風格的轉換?。
① 關于此卷遞藏情況略記。卷首有三枚鑒藏印:“清鑒貴要”(白)、“子清所見”(朱)、“古堇周氏寶米堂秘笈印”(朱)。“清鑒貴要”“子清所見”,是清末書畫家成沂的用印。成沂,生卒年不詳,字子清(又作芷青)、劍龍等,晚號古頑、鐵穎等,江蘇興化人。據《江蘇藝文志·揚州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記載,太平天國期間在鄉(xiāng)團練,后游京師,交海內名士。擅書法,初學何紹基,繼而臨摹晉魏篆隸,間作山水,富收藏。著有《小居竹軒詞集》。鈐印有“小居竹軒主人”“成沂印信”“鐵穎”等?!肮泡乐苁蠈毭滋妹伢庞 笔墙詹丶抑芟嬖频挠糜?。周湘云(1878—1943),浙江寧波人,清末民初以房地產發(fā)家,成為上海首富,后熱衷古董收藏,很多藏品今為上海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此卷卷末有六枚鑒藏?。骸跋嬖泼赝妗保ㄖ欤ⅰ皠θ缴贝恕保ㄖ欤?、“景氏子孫寶之”(朱)、“子清所見”(朱)、“長宜子孫”(朱)、“松年所藏”(白)?!跋嬖泼赝妗睘橹芟嬖浦??!皠θ缴贝恕薄熬笆献訉O寶之”是景其濬之印。景其濬(?—1876),字劍泉,貴州興義人,咸豐二年(1852)進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內閣學士,為晚清大收藏家?!白忧逅姟睘槌梢视糜?。“長宜子孫”“松年所藏”為邵松年用印。
② 此畫著錄于邵松年輯《澄蘭室古緣萃錄》卷八,清光緒石印本,上海鴻文書局1904年版。
③ 對許氏兄弟的考證,參見汪世清《龔賢的〈溪山無盡圖〉卷》,《汪世清藝苑查疑補正散考》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頁。
④ 目前學界和收藏界常將許氏兄弟混淆,認為《溪山無盡圖》卷和《江村圖》卷的受贈人都是兄許頤民。如楊敦堯《龔賢〈江村圖卷〉:兼論析其晚期畫學理論與實踐》(載《造型藝術學刊》2004年);2015年3月紐約蘇富比《中國書畫》專場圖錄,對龔賢《溪山漁隱圖》卷的介紹。
⑤ 此信札復制品現(xiàn)存南京清涼山掃葉樓陳列室。引自王道云編《龔賢研究集》上,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頁。
⑥ 這套冊頁據林樹中稱,應為其暮年精品?!霸姙橥瑫r所作……所見畫面大小不一,字跡也有區(qū)別,題寫時日有‘初夏’與‘冬日’,估計為同一年中由夏至冬所作,后人匯集裝裱而成一冊?!保▍⒁娏謽渲小洱徺t年譜》“1683年”條,載《朵云》第63期,2005年)圖見鈴木敬主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第三卷,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年版,第146—147頁。
⑦ 現(xiàn)存1682—1683年間龔賢畫作,除了此兩長卷外,大致還有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藏《卓亭圖》軸、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書畫合璧冊》、故宮博物院藏《山水詩冊》、美國王南屏舊藏《仙山樓閣圖》軸。除《卓亭圖》和《仙山樓閣圖》之外,其余作品均署紀年。關于《卓亭圖》的創(chuàng)作時間,據王仲蘭考證,作于1683歲末,龔賢赴揚州期間(參見王仲蘭《龔賢〈卓亭圖〉研究》,楊振國譯,載《美苑》2005年第5期)。關于《仙山樓閣圖》的創(chuàng)作時間,據《王南屏藏中國古代繪畫》(中卷)標注“作于1683年”,本文未作考證(參見田洪編著《王南屏藏中國古代繪畫》中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411頁)。
⑧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第277頁。
⑨ 邵松年輯《澄蘭室古緣萃錄》卷八。
⑩ 2015年3月紐約蘇富比《中國書畫》專場圖錄,有關于《溪山漁隱圖》卷的介紹。
? 參見拙文《龔賢〈溪山漁隱圖卷〉辨?zhèn)巍?,待刊?/p>
? 有關龔賢17世紀70年代中期繪畫的變幻風格的研究,高居翰認為,龔賢繪畫的光影效果受西方造型藝術影響(參見高居翰《大自然的變形——論龔賢的山水》,載《朵云》第63期)。李倍雷認為,“龔賢山水畫中的明暗獨創(chuàng)性,也說明了繪畫藝術無論西方和東方,有它異體同構的一面”(參見李倍雷《龔賢繪畫中異體同構的明暗因素》,載《朵云》第63期)。王仲蘭認為,此期龔賢畫風的轉變,緣自安徽新安畫派諸畫友的影響(Cf.Chung-lan Wang,Gong Xian (1619-1689):A Seventeenth-Century Nanjing Intellectual and His Aesthetic World,Dissertation of Yale University,2005,pp.208-224)。
? 有關龔賢17世紀80年代畫風轉變的研究,楊敦堯以《江村圖》卷為中心,引出了探討龔賢晚期作品和創(chuàng)作觀的研究路徑。這一研究方向給本文很多啟發(fā)(參見楊敦堯《龔賢〈江村圖卷〉:兼論析其晚期畫學理論與實踐》)。
? 顧炎武:《廣師》,《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34頁。
? 《南田畫跋》,毛建波校注,西泠印社2008年版,第79頁。
?出自《荀子·修身》“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一,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7頁)。
? 見龔賢1678年《山水》自跋。此作現(xiàn)存不詳,著錄于《十百齋書畫錄》癸卷(《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版,第610—611頁)。
? 《龔半千自書詩稿》第48首《即事》,《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集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 《龔半千自書詩稿》第57首《閉門》。
? 周二學:《一角編》乙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頁。
? 邵松年輯《澄蘭室古緣萃錄》卷八。其記云:“紙本,水墨,高九寸一分,長二丈五尺七寸七分。紙三接。第一紙內,層巒峻坂,密樹長林,茅舍沿溪,蘆灘近水,風帆隱隱,煙樹重重。第二紙,巨石怒伏,枯樹交柯,屋踞山巔,舟維水際,煙波空曠,云水彌滉。第三紙,峰巒濃厚,屋宇參差,溪水長連,沙灘平直,結茅水面,卜筑山坳。第四紙,柴門背水,松蔭滿山,巨壁前橫,孤亭高峙,水蒲偏插,溪樹濃團。半千畫掃除蹊徑,獨出幽異,故能沉欎磅礴,墨潘淋漓,通幅無一人,豈以孤癖性成,落落難合者耶!”卷首有“鐘山野老”印,下角“清鑒貴要”“子清所見”二印。卷末“劍泉平生癖此”“景氏子孫寶之”二印題款尾,紙十四行,印首半畝。
? 1688年龔賢《山水卷》,紙本水墨,28.8×305cm,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著錄于《虛齋名畫錄》卷六,《中國書畫全書》第十七冊,第625—626頁。圖見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22冊,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頁。
? 此語出自龔賢1677年的《山水冊頁》其中一開跋文。這套冊頁,十二開,紙本水墨,15.9×19.5cm,現(xiàn)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其十二則跋文包含了龔賢晚年重要的畫學思想(參見拙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龔賢〈山水冊〉跋文研究》,載《文藝研究》2014年第11期)。
? 《虛齋名畫續(xù)錄》卷三,《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八冊,第57頁。
? 《龔半千山水畫課徒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頁。
? 可歸為龔賢17世紀80年代深邃境界的長卷作品,除了本文主要研究的兩卷外,還有現(xiàn)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山水》卷,24.5×620cm,1679年;現(xiàn)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的《仿董源山水》卷,26.7×941.7cm,沒有紀年,但據其清晰穩(wěn)定的造型、凝練的筆墨、寧靜深邃的境界,可以推斷為龔賢典型的此一時期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