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華
【關鍵詞】 心理障礙;班級管理;輔導策
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16—0040—01
小學生因心理不成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兒童多動癥、人際交往障礙、抑郁癥、焦慮癥等。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早期矯正,針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輔導。筆者以教育實踐為例談談小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輔導策略。
一、多動癥的輔導策略
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有些孩子養(yǎng)成了好動的毛病,上課不遵守紀律,注意力不集中;課余活動中不大合群,注意力難以集中,這就是明顯的多動癥。針對這些學生的行為特點,筆者運用了如下策略。
1. 行為訓練。從孩子最喜歡的活動開始,加強注意力的培養(yǎng),逐漸延長其注意力的時間,并培養(yǎng)耐心。用生動形象的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及時提醒他們遵守紀律,在課堂上多提他們問題,以引起注意。
2. 利用集體的力量影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營造“遵守紀律光榮,違反紀律可恥”的集體氛圍,我在班內開展“我為班級爭光”主題班會,讓全班同學都關心他們,安排成績好的學生輔導他們,鼓勵參加興趣小組,從而使自己有信心,逐步向好的方面發(fā)展。
二、自卑心理的輔導策略
1. 深入了解,加強交流。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經常和學生保持接觸、交流,最大限度地去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如,可以讓他們參加一些感興趣的活動,使他們有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對班級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變自責為自信,變自卑為自尊,培養(yǎng)他們積極進取的樂觀態(tài)度。
2. 激發(fā)自強,培養(yǎng)意志。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們很少經歷磨難,所以有必要加強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提高他們承受挫折的意志力,這是矯治他們自卑心理的根本。老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名人事例,激發(fā)學生們鍛煉意志力的強烈愿望,有計劃、有目的地消除束縛學生成長的自卑心理。
3. 捕捉“閃光點”,創(chuàng)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消除逆反心理。在自卑學生的身上,也有很多的“閃光點”。如,一些自卑的學生有體育天賦等。老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并且利用這些“閃光點”,讓他們積極參加相關的活動,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人際交往障礙的輔導策略
1. 糾正不良心理,樹立交往信心。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傾向是孩子進行人際交往中的“絆腳石”,首先要幫助孩子糾正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傾向,樹立與人交往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態(tài)與人交往。學生小明,三年級時從外地轉過來,其方言經常引發(fā)同學的笑聲,導致不愛與人交往。于是我特意安排班中比較熱心的同學和他同桌,主動和他交朋友;另外在課外幫助他糾正發(fā)音,經常表揚他作業(yè)字跡工整,他的每一點進步我都表揚,漸漸地小明活躍起來了,四年級當上了小隊長,在同學中人緣很好。
2. 組織多彩活動,創(chuàng)設交往氛圍。組織活動是最好的人際交往心理輔導模式,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往、、獲得參與、獲得發(fā)展,如郊游、野炊等。在低年級開展 “親親一家人”親子關系心理輔導,“我當小老師”等心理輔導。
3. 講究交往技巧,溝通從心開始。有的同學常常有這樣的困惑:想和別人友好相處,但是不知道怎樣才能贏得大家的喜愛,朋友之間鬧矛盾了,不知道怎樣調和……這就牽涉到一個交往技巧的問題。小學生沒什么人際交往經驗,所以在心理輔導中我們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
四、抑郁焦慮癥的輔導策略
1. 抑郁焦慮癥多出現(xiàn)于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大多較為敏感,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很容易對其情緒、心理產生影響,表現(xiàn)出或喜或悲等反復無常的現(xiàn)象,產生正常兒童不該有的焦慮抑郁情緒,甚至還會產生仇恨心理。對此,首先家長要注重對孩子的關愛,父母應將孩子放在首位,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為目標,盡可能地做到家庭、工作兩不誤。在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專人負責留守兒童工作。
2. 發(fā)揮學校教育作用。老師發(fā)現(xiàn)兒童心理、行為異常時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聊天,還可以通過網絡讓留守兒童和父母說悄悄話。其次,教師要關注孩子的變化,平時多注意觀察“問題”兒童,了解他們的思想行為,要主動與他們進行溝通。這樣不僅能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還能避免孩子產生孤獨感,使他們的焦慮情緒能夠得到釋放,不會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而變得孤僻內向;學校還可以適時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使孩子的心理素質、道德觀念得到提高,強化其自立、自強和生存能力;開展各項課外活動,如運動會、文藝表演等豐富孩子的生活,給他們搭建個人展示平臺,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收獲,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