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人民醫(y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精索靜脈曲張(Varicocele, VC)是臨床常見的血管病變,泛指由精索內滿狀靜脈叢出現(xiàn)異常變化,導致疼痛不適或進行性睪丸功能減退的癥狀[1-4]。本次研究將三種不同的VC術式做一對比,分析不同手術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此為臨床提供一定參考依據(jù)。
納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VC患者87例,按照不同術式分為A、B、C三組。其中,A組30例,年齡17~33歲,平均(25.13±0.25)歲,發(fā)病部位:左側16例,雙側11例,右側3例;B組27例,年齡18~34歲,平均(25.27±0.34)歲,發(fā)病部位:左側15例,雙側10例,右側2例;C組30例,年齡19~32歲,平均(24.63±0.28)歲,發(fā)病部位:左側16例,雙側10例,右側4例,對比三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A組采用低位精索靜脈結扎術治療,即取患者仰臥位,行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待睪丸及精索固定后于患者睪丸上方1.5~2.5cm處做1cm左右平行切口,鈍性分離至精索內筋膜,確保輸精管和牽出段精索完全分離后,固定游離精索。完成后常規(guī)打開精索內筋膜,將精索內靜脈進行結扎,完成后關閉切口,視患者情況留置引流。B組采用高位精索靜脈結扎術,即術前準備及麻醉同A組,于患者骼前上棘2~3cm處作一長約2.5cm平行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組織,待精索暴露后,將其提拉至切口外,鈍性分離精索靜脈和動脈,將游離靜脈結扎,保留動脈,止血后關閉切口。C組實施腹腔鏡下精索靜脈結扎術,即取患者頭低足高位,行硬膜外麻醉,常規(guī)建立氣腹,壓力保持在16~20kPa,于患者臍下0.5cm置入腹腔鏡,觀察周圍組織情況,于骼前上棘2cm處置入5mm和10mm套管針,剪開腹膜后,取游離精索內靜脈,以鈦夾夾閉靜脈,完成后退鏡關口。
①觀察三組臨床指標變化,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時間;②對比三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陰囊水腫和睪丸萎縮等。
A、B兩組各項臨床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C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均低于A、B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指標變化對比(±s)
表1 三組臨床指標變化對比(±s)
注:*表示和A、B兩組對比P<0.05。
6.32±1.256.17±1.324.29±1.15*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A組B組C組30273054.36±4.2852.27±4.1346.38±3.27*13.51±1.4113.29±1.5312.15±1.38
C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低于A組20.00%和B組18.5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VC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患。其發(fā)病部位多位于左側,少量發(fā)生于雙側或者右側,早期無明顯特征,當患者病情發(fā)展至一定程度可形成不育癥狀,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嚴重影響[5-7]。手術是治療VC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近幾年,隨著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臨床針對VC的治療術式呈現(xiàn)多樣化,包括傳統(tǒng)開放手術、顯微鏡手術和腹腔鏡手術[8]。但不同手術方式對患者預后影響差異很大,為此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式是臨床現(xiàn)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
傳統(tǒng)開放手術大多選擇腹膜后途徑,主要是因為由腹膜后進入可以避免損傷血管,可降低術中分離和結扎的風險,但開放手術位置選擇相對較高,很容易導致術野暴露不完全,進而遺漏內環(huán)附近小靜脈,造成不良事件的發(fā)生[9]。腹腔鏡手術是一種新型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具有對患者造成損傷小、手術時間短和患者術后恢復快的特點,將其應用于VC患者治療中,更符合患者的需求。楊國鵬[10]等人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VC患者治療中相較于傳統(tǒng)開放手術,其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更短,效果更好,患者均為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安全性值得肯定。而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C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B兩組(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低于A、B兩組(P<0.05),和以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說明腹腔鏡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將腹腔鏡精索靜脈結扎術應用于VC治療中,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