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璇
彼得·柴科夫斯基(1840-1893),浪漫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稱譽為“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
柴科夫斯基早年學習法律專業(yè),二十一歲才進入現(xiàn)在的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二十五歲畢業(yè)后,他一邊于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一邊積極創(chuàng)作,后來得到了富孀梅克夫人的資助,才于三十七歲辭去工作專心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之后,柴科夫斯基經(jīng)常去歐洲各國演出,這首《A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就是他在游歷羅馬的時候創(chuàng)作完成的。五十三歲,柴科夫斯基親自指揮其最后一部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悲愴)》,九天后便離開了人世。
柴科夫斯基從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了俄國政治的黑暗與腐敗,但他的政治態(tài)度卻又是保守的王朝擁護者。這種無法克服的矛盾不斷促使柴科夫斯基對祖國的前途、社會的出路和人生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把這種感受融入到他的創(chuàng)作中去。柴科夫斯基雖不直接選取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社會沖突等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題材,卻通過自己對時代悲劇性的感受,深刻表達了對光明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生命意義的領(lǐng)悟。
在很大程度上,《A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和《第六交響曲(悲愴)》不論是音樂語言還是作品內(nèi)容上都非常相似。這兩部作品都可謂是作曲家的“安魂曲”,融入了柴科夫斯基對人生無盡痛苦的悲戚和慨嘆。
1881年,柴科夫斯基的良師益友尼古拉·魯賓斯坦逝世于法國巴黎。柴科夫斯基驚聞噩耗感到無比悲傷,以致半年不能提筆創(chuàng)作,直至1882年游歷羅馬時才奮筆疾書,完成了《A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這部悲傷的挽歌,并題名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shù)家”。
每年在尼古拉·魯賓斯坦的生日和祭日,這部《A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都會被演奏。1893年柴科夫斯基逝世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兩地都演出了這部《A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來紀念作曲家。之后,這部作品便成為了懷念偉大藝術(shù)家的象征。其實,這部作品對于演奏者及聽眾們來說,何嘗不是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緬懷,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呢?
在這首讓人淚流滿面的作品中,離別、回憶、悲痛是音樂的主要基調(diào)。作品共分兩個樂章,第一樂章是“悲歌的樂章”(Pezzo elegiaco),長約十九分鐘。作品一開始,鋼琴a小調(diào)的分解和弦仿佛是緩慢開動的時光列車,載著我們的思緒,開始了對主人公的追憶。大提琴和小提琴相繼奏出哀傷的主題旋律,這個旋律不僅貫穿了整個第一樂章,還呼應了作品的尾聲,它如同一種揮之不去的哀思,將作品凝結(jié)成一個整體。繼弦樂之后,鋼琴演奏的主題不僅僅有哀思,還有悲痛。它以一種難以抑制的情緒很快地發(fā)展膨脹,直至感情的完全迸發(fā):數(shù)小節(jié)的鋼琴和弦,宣示出作曲家極其痛苦的內(nèi)心,以及瀕近崩潰的精神狀態(tài)。
作曲家?guī)еy以平復的悲痛情緒和對亡友的懷念之情,寫出了兩個旋律溢美的副主題。副主題和接下來的展開部都透露出作曲家無比糾結(jié)的內(nèi)心和無助掙扎的精神狀態(tài),最后他心力憔悴,只剩下孤寂的悲泣。再現(xiàn)部以一段感人至深的小提琴主題開始,這是該作品中最催人淚下的段落——“非常綿延且哀傷的柔板”。這一段來自靈魂深處的哀慟,全部由小提琴在G弦上拉奏:絕望、無助、寒冷、心如灰燼、悲慟到極處的音樂,讓人感受到來自心靈最深處的痛哭。第一樂章的末尾仍是主題的素材,演釋出這樣一幅場景:人們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在送葬的道路上,內(nèi)心跟寒冷的天氣一樣,樹上所剩無幾的枯葉預示著生命的凋落,平安符漸漸地停止了轉(zhuǎn)動,音樂終止。
作品的第二樂章是以一支俄國民謠主題和十二個變奏段組成的變奏曲,約三十二分鐘。主題與前十一段為第一部分,第十二變奏為第二部分。
主題的曲調(diào),來源于尼古拉·魯賓斯坦生前喜愛的一支俄國民謠,這是他與柴科夫斯基一起游歷俄國鄉(xiāng)間時聽到的,柴科夫斯基選擇用這段音樂作為變奏曲的主題,以懷念與摯友在一起難忘的快樂時光。這幾句由鋼琴單獨演奏的主題,源遠空靈,恍若隔世,仿似放下一切愛恨恩怨之后的重生,純凈虛幻,安靜祥和。
第一變奏由小提琴演奏旋律,大提琴副部對唱,鋼琴綿密的伴奏音型仿佛湖面上粼粼的波動,襯托著弦樂聲部。這一變奏描繪了宛若“天鵝湖”般的意境:皎潔的月光下,美麗的天鵝在湖面上靜靜地劃游著,它皓白的羽毛、冷艷的身姿、和孤傷的眼神,預示了接下來未卜的命運。
第二變奏由大提琴演奏旋律,小提琴仿似一顆上下不安的心,隨著大提琴悲戚的旋律悸動起伏。此時的音樂逐漸豐富起來,刻畫的內(nèi)心也更加矛盾復雜。
第三變奏是模仿尼古拉·魯賓斯坦家里靈巧歡快、活潑跳躍的“音樂鐘”,由鋼琴主要彈奏,弦樂配上交叉撥弦的效果而成。它以極其輕快的速度、噓聲耳語般的聲音和機靈諧謔的風格,在一溜煙兒的功夫內(nèi)就結(jié)束了,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回味,彰顯出作曲家寫作的戲劇性和豐富的畫面感。
第四變奏是俄國舞曲風格的大、小提琴對唱的樂段,音樂穩(wěn)重而又憂傷。旋律開始在弦樂聲部,之后鋼琴聲部與之進行了銜接,然后又回到了弦樂聲部。這一變奏,三件樂器之間都有對唱,呼應緊密,感人動聽。三件樂器飽滿的音響和濃郁的感情,共同構(gòu)成了豐富的音樂織體。最后,在小提琴飆升到小字三組“l(fā)a”的痛苦聲中,這一變奏宣告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