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54000)張浩 王在智
腮腺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診斷及治療難度較大[1]。腮腺腫瘤與面神經(jīng)具有密切關系,術中解剖腫瘤時容易引起面神經(jīng)損傷,術后可導致開口型改變等面神經(jīng)癥狀。故需要選擇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改良型腮腺切除術治療腮腺腫瘤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組為2014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30例行改良型腮腺切除術的腮腺腫瘤患者。對照組為同期30例行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的腮腺腫瘤患者。研究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5~71歲;病程6~24個月。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4~70歲;病程6~2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氣管插管全麻,傳統(tǒng)“S型”切口,翻瓣,將腮腺淺葉及腫瘤切除,對腮腺深葉殘端進行結扎,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研究組行改良型腮腺切除術:氣管插管全麻,頜后做倒“S型”切口。經(jīng)耳屏,游離緣內(nèi)側,繞耳垂后溝,直至耳廓后溝2/3處,轉向發(fā)際線2~4cm,實施鈍性分離。距腫瘤1cm處,使術野充分暴露,將腮腺淺葉及腫瘤切除。注意對腮腺管及腮腺前部進行保留,結扎腮腺組織殘端及分支導管。對腮腺后下部及腺體邊緣淋巴結進行清掃,腮腺缺失以帶蒂胸鎖乳突肌填充。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①以KPS生活質量量表評分變化評估術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以術后KPS評分較就診時增加>10分,為恢復;以術后KPS評分較就診時增加3~10分,為有效;以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改善率=恢復率+有效率[2];②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資料。計數(shù)資料樣本容量n>40,且理論頻數(shù)T>5時,用χ2檢驗;n>40,但1<T<5時,用校正χ2檢驗;n<40或T<1時,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計量資料均用(±s)表示,以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研究組生活質量改善總有效率93.33%(改善16,有效12,無效2)較對照組的73.33%(改善13,有效9,無效8)高(P<0.05)。
2.2 兩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兩種術中相關指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術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附表 兩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的對比(±s)
附表 兩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的對比(±s)
術后住院時間(d)研究組 30 94.25±11.36 72.25±5.65 7.65±2.14對照組 30 92.69±10.48 71.58±6.27 10.59±3.18 t 0.553 0.435 4.201 P 0.291 0.333 0.000組別 例數(shù)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腮腺腫瘤患病率較高,且腫瘤多見于淺葉,本研究所選病例均為淺葉腫瘤。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往往需要對面神經(jīng)各分支進行解剖,且需在面神經(jīng)淺面操作,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出現(xiàn)較多并發(fā)癥。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改良型腮腺切除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
相較于傳統(tǒng)腮腺切除術,改良型腮腺切除術能縮小手術切除范圍,對殘余腺體的分泌功能進行保留,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改良型腮腺切除術采用倒“S”型切口,較為隱蔽,術后瘢痕小,更易于被患者接受。改良型腮腺切除術治療中,腮腺缺失部位以帶蒂胸鎖乳突肌轉位充填,能防止出現(xiàn)手術瘢痕。本研究中,研究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凸顯出這一點。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改良型腮腺切除術不會延長手術時間,且不會增加術中出血量。而在術后指標上,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術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提示改良型腮腺切除術能促使腮腺腫瘤患者術后盡快康復,能縮短康復時間,再次證實該術式在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上具有較大優(yōu)勢。
綜上所述,腮腺腫瘤患者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術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能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改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