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濃
【摘 要】科學地運用教具、學具輔助教學,既能將抽象復雜的數(shù)學知識形象化、簡單化,又能讓學生以動促思,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而教師和學生靈巧的“手”,是隨身帶著、隨手拈來、隨處可用的教學資源和學習用具,巧妙地開發(fā)和利用教師與學生的“手”中法寶,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口算能力,理解和掌握概念、進率,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諧互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強化知識在頭腦中的記憶,獲得思維發(fā)展。
【關鍵詞】開發(fā);利用;手中法寶
科學地運用教具、學具輔助教學,既能將抽象復雜的數(shù)學知識形象化、簡單化,又能讓學生以動促思,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很多教師總是想方設法為學生尋找和準備各種各樣的教具、學具,但往往耗時費力而效果又不盡人意。事實上,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時時處處存在著,如教師和學生靈巧的“手”,它們是隨身帶著、隨手拈來、隨處可用的教學資源和學習用具。那么,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巧妙地開發(fā)和利用教師與學生的“手”中法寶呢?
一、巧用手指計算器,幫助提高口算能力
古語曰“掐指一算”,可見“指”能幫助“算”。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兒童,思維處于具體的、感性的階段,掌握新的口算方法比較慢,所以在點數(shù)、計算時很多學生會掰手指,自然地運用雙手十指輔助學習。
我不反對學生在初學計算時候用掰掰手指頭來理解算理,如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時,為幫助學生快速記憶,我用手指演示乘法口訣。做法是:伸出雙手,十指平伸,面對掌心,從左至右,幾個9就彎曲第幾個手指,曲指的左邊代表積的十位數(shù),右邊手指數(shù)就代表積的個位數(shù)。依此類推,可用手勢表示到“九九八十一”。讓學生邊做手勢邊說口訣,直到熟練為止。而進行口算練習時,我引導兩個同學互相配合出題讓其他組員搶答,分別用手指表示出數(shù),口令出加、減、乘、除,訓練學生快而準地進行口算。學生在運用天然的手指計算器進行口算時,興致盎然,個人計算能力也在練習中不知不覺地得以提高。
二、巧用手掌建立表象,幫助理解和掌握概念
數(shù)學概念是現(xiàn)實生活中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人腦中的反映,是進行邏輯思維的“細胞”,正確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概念是學好數(shù)學的基石。由于大多數(shù)概念都比較抽象,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為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概念時,必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孩子在大腦里建立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和掌握。而在操作的學具中,我們的手掌這一特殊學具往往是應用得最多。
人的手掌,一是用作“平面”上的示意。如在“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手掌去摸摸物體的面,感受“面”的特點;建立面積感時,我引導學生把一個手指甲的面積看作大約是1平方厘米,一個手掌面的面積看做大約是1平方分米,4個同學的手臂圍起來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借助以上手掌的操作,面積的含義、面積單位的大小都已在學生的腦袋里有了清晰的表象,每當我問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時, 學生的展示猶如條件反射般自然,總能準確地比劃出大??;在解決問題時,學生自覺用手在腦海里丈量,正確理解了數(shù)學概念。
人的手掌,二是可以用作“重疊”的示意,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用兩只手掌面的重合來解釋對稱性;而在教學“圖形的面積”中,我又用兩只手掌面的重合來解釋“完全相等”。
人的手掌,在教學中還可以用作“方向”的示意,如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中,我用兩只手的手掌相對來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又如在行程問題教學中,我用兩只手掌面的相對運動讓學生理解“相對而行”,再引導學生用自己兩只手背面的反方向運動來幫助理解“背向而行”,直觀、形象、生動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三、巧用手型理解進率,幫助提高記憶多種計量單位
小學階段里主要的計量單位有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質量單位以及人民幣單位等。在記憶這些單位的進率時,多數(shù)學生都是死記硬背,這樣在使用時就容易暫時失憶,往往張冠李戴,或是茫然不知所措。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用手型來幫助記憶,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記得快、記得牢、記得準確。如在學習“長度單位”時,我引導學生用手指和指縫構成方便、實用的進率表:用5個手指代表5個常用的長度單位,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無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一個小指縫代表一個了“0”,表示進率是10,而拇指與食指間的指縫相當于3個小指縫,即代表3個“0”,表示進率是1000。這樣,學生在記憶進率時,完全可根據(jù)手指間的距離特點和指縫的個數(shù)來幫助牢牢地記住進率是10、100還是1000。
巧用手型輔助教學的方式同樣可應用于面積單位、質量單位、計數(shù)單位以及人民幣單位等內容的教學。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是有趣的,學生學習起來是興致盎然的,學得認真,記得準確,就算偶有遺忘的時候,只要小手一張,孩子都能通過目睹自己的手型特點進行聯(lián)想,幫助提高記憶,鞏固所學知識。
四、巧用手勢交流,促進師生和諧互動
法國大師羅丹說得好:手有時比嘴還會說話。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是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共同作用于認識過程的。巧用預設的手勢輔助教學,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更重要的是彰顯了它的教育功能。
人的手勢,在教學中可以用作“選擇”上的示意,如選擇第幾個答案或選擇第幾項內容,舉起幾個手指來就清清楚楚。人的手勢,在教學中也可以用作“態(tài)度”上的示意,例如用“o”字形的手勢表示愿意接受,用“v”字形的手勢表示成功;又如在別的同學回答問題后,可以用“√”的手勢表示同意,用拳頭手勢表示反對,掌心朝老師表示補充說明。在表示大小比較時,用左右食指平放表示“=”的符號,用右手四指并攏,大拇指叉開,虎口朝右的手勢表示“﹥”的符號,用左手四指并攏,大拇指叉開,虎口朝左的手勢表示“﹤”的符號。以手勢反饋意見,師生都可以一目了然。
人的手勢,還可以發(fā)揮指令的作用。當學生在課堂爭論激烈、情緒高漲難以平靜時,教師只要作出“安靜”的手勢,學生便能迅速地接受指令,認真聆聽同學的精彩發(fā)言或是老師畫龍點睛的歸納小結。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走神了,只要輕輕地走到這學生旁邊,作出“專心聽講”的手勢,可以體面地幫助學生糾正不良行為,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只要科學地開發(fā)“教師與學生的手”這一獨特的數(shù)學資源,合理、巧妙地運用師生的“手”中法寶,就能以手顯形,以形傳神,給課堂增添亮色和活力,使講授的內容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諧互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強化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記,獲得思維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亞.巧用手勢語言提高課堂實效[J].中小學數(shù)學
[2]陳培培.讓學生有一雙學習的幫手[J].中小學數(shù)學
[3]成先鋒.淺談“手”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數(shù)學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