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佳
“作文難,難作文”,“閱讀難,難閱讀”,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可以說是與作文教學并駕齊驅的“攔路虎”,對語文教學來說也是一大障礙。一篇二三百字左右的閱讀短文,通常會令學生頭痛不已,尤其是難倒了農村學生。一個人閱讀量的大小,決定著這個人閱讀和寫作水平的高低。而目前在農村小學,由于受辦學條件的影響,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導致作文能力低,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沒有“讀書破萬卷”的基礎,又怎么能 “下筆如有神”呢?如何針對農村的教學實際情況,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喜愛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我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從而讓他們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我運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1.善用自身豐富的文學常識,靠自身的影響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隨機應變,善于綜合運用文學常識,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也使學生因教師豐富的文學知識,流利的口才等現(xiàn)象產生一種敬重老師,羨慕老師“卓越出眾”才華的心理反映,這種心理反映效果在無形中不自覺地起到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這也是小學生“愛模仿”天性的必然。
2.開展多種相關的班級或學校大型的文學活動,例如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摘錄筆記評比、速擬提綱復述比賽,心得體會交流活動等,由易而難,并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表現(xiàn)欲,強烈的表現(xiàn)欲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閱讀意識,這就是我們所期望出現(xiàn)的,也正是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重點所在。
3.多表揚、鼓勵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點滴成果,肯定他們的付出。同時切忌因為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出現(xiàn)的小錯誤、小過失而批評、指責,小學生逆反心理強,這樣會使學生閱讀興趣受到影響。
二、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1.略讀法
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2.精讀法
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jié)生動如《珍珠鳥》《貓》《桂林山水》等,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默讀法
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fā)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默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4.摘抄評價法
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訂閱的報刊雜志,將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
5.“批注”法
閱讀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留下具有讀者個性色彩的“批注”。引導學生在進行閱讀的同時,將精采的詞句勾劃出來;有疑問的,作好記號;有不同看法的,寫上自己觀點;有共鳴的,寫上感嘆感想;對寫作有啟發(fā)的,重點標出、摘記等等。過一階段,教師作好檢查、總結、表揚、展示,從而保證在整個的閱讀過程中,做到讀思結合,提高閱讀的效益。
6.質疑法
我經常教育學生讀書要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沒有思考的閱讀,知識不能內化,在閱讀中要大膽質疑,遇到有懷疑的地方要多想多問,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還可以查閱有關資料,這樣才使學生的閱讀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
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快樂閱讀
我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快樂閱讀。每個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點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所習慣的呈現(xiàn)閱讀體驗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喜歡朗讀,有的喜歡表演,有的喜歡表述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
四、積極評價,讓學生對閱讀有不同的看法
閱讀教學應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如學習《夸父逐日》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內容感悟。這樣,學生便會對課文中自己感悟的內容作出個性化的反應:有的同學說,夸父是一個古代神話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爭,甚至為此獻身,更令人感動的是,死后,他的手杖,還要化成一片桃林,將頑強的生命延續(xù)下去,有勇于探索、不怕犧牲、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也有的同學認為夸父是不自量力,太陽怎么能追得上呢?人類不能征服自然,要利用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學生這種獨特的思考我們不應扼殺,應該允許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創(chuàng)造性地研讀課文。
只要我們在平常語文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注意引導學生朝著“閱讀”這個方向努力,既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扎好根,也能更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育教學效果。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學生有了較強的閱讀能力,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攔路虎的說法也將會成為過去,再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閱讀難,難閱讀”也會離我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