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玥
曹操,字孟德,生于東漢永壽元年(155),卒于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享年66歲,他的平生事跡可見于《后漢書》和《三國志》,他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他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文學(xué)家,歷代流傳,家喻戶曉,這主要得益于三國戲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在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以及遼宋夏金,甚至于明清時期他的形象在不同時期也被不同的人揣摩出不同的深意。而在戲劇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被加上了很多虛有的夸張成分,所以在后世人眼里,曹操多了兩個身份,就是舞臺和文學(xué),這與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存在著較大的出入。所以這篇文章,我會將文學(xué)曹操以及舞臺曹操放在一邊,對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形象進行考察,當(dāng)然,史料上的記載并不等于曹操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唯一一點就是幾經(jīng)演變,他的人物形象始終存在較大的爭議,所以我將按照歷史時間線的順序進行梳理,以此來展示不同時期人們眼里不同的曹操。
一、東漢三國時期
最早對曹操的人物形象進行評價的就是同代之人,因為其中一些人與曹操進行過或多或少的直接交往,所以對他各方面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在曹操成名之前,很多人就給他‘伯樂”的高度稱呼,這也就從一個層面上肯定了他的能力。橋玄曾經(jīng)對曹操說過:“天下之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句話就表達了對曹操的深度贊揚,認(rèn)為在這個亂世,曹操將會是救世主;曹操的兒子以及他的臣子經(jīng)常與曹操共事,這些人對曹操也有很多不同的評價,雖然不乏負(fù)面評價,但是多為褒獎。大部分人認(rèn)為曹操功蓋當(dāng)世,具備安定天下的能力,值得臣子追隨,曹植曾經(jīng)說過:“茫茫四海,我王康之;微微漢嗣,我王匡之,群杰扇動,我王跟之。光有天下,萬國作君,虔奉本朝,德美周文;以寬克眾,每征必舉,四夷賓服,功夷圣武?!?,他的臣子衛(wèi)凱也曾評價過曹操“后宮食不過一肉,衣不用錦繡……”。作為曹操的子孫和臣子,可能他們的評價過于夸張,但是在《賈詡傳》中又曾有人夸贊曹操是個“能濟大事”的人物。但是當(dāng)時帝國對他的評價可謂是大相徑庭,周瑜就曾講過:“操雖托名漢祖,但其實為漢賊也”。陳琳也列舉過曹操的眾多罪行,但是實際上是因為當(dāng)時他正討伐曹操,所以很多言論并不是曹操的真實形象,包括劉備對曹操的評價也多為這種情況。當(dāng)然,敵國對于曹操的評價其中有一部分還是比較客觀的。
二、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這個時期中,最先對曹操形象進行評價的是史學(xué)家陳壽,在《三國志》中,陳壽所著的《魏志》的篇幅遠(yuǎn)超于《蜀至》和《吳志》,并且言論中尊稱曹操為帝,而稱孫權(quán)、劉備等則為吳主,由此就可看出他尊崇曹操為魏政權(quán)為正統(tǒng)的觀點。并且還在《三國志》中給予了曹操不少好的評價,但同時,他也很客觀地對曹操地殘酷、奸詐有所記載,但即便如此,其他人對陳壽的評價依舊有所不滿,認(rèn)為他對曹操過于維護和贊美。關(guān)于魏史的記錄有很多,但如今大多都已失傳,其中留下來的影響最大的就是王沈的《魏書》,王沈說曹操自作兵書十萬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jié)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fù)敗,與虜對陳,意思安閑……氣勢盈溢,故每戰(zhàn)必克,軍無幸勝“。從這段評價中也可看出對曹操的高度評價。
西晉時期,陸機曾經(jīng)評價過曹操的雄韜武略,并且還在《辯亡論》中說過:”曹氏雖功濟諸夏,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客觀地說明了即使曹操有才華,但是由于他的兇殘,還是有很多民眾對他心存抱怨。這個時期對于曹操的評價已經(jīng)趨向多元,對曹操的評價也很客觀,既看到了他的功績,也看到了他的不足。
三、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詩詞發(fā)展的高峰時期,所以這一階段人們對于曹操的評價形式多為詩歌,其中褒貶皆有,內(nèi)容多樣。褒詞一般歌頌曹操的功績和才華,例如杜甫的《丹青引——增曹將軍霸》,其中說道:“將軍魏武之子孫,如今為庶為清門;英雄割據(jù)今已矣,文采風(fēng)流今尚存。”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自稱“阿瞞”,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曹操的敬仰,朱敬也認(rèn)為曹操能夠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力挫群雄,建立豐功偉業(yè),士乃天下不可多得之才。在貶論中,多是控訴曹操好色、纂權(quán)等行為,例如劉商曾經(jīng)在《銅雀妓》曾說過;“魏主衿峨眉,美人美于玉;高臺無晝夜,歌舞竟未足?!?/p>
四、遼宋夏金元時期
北宋著名的史學(xué)家司馬光曾在自己的著作《資治通鑒》中對曹操進行過多番表揚,認(rèn)為其“漢末大亂,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茍彧舍魏武將誰事哉!”,除此之外,他還認(rèn)為曹操“知人善察,南眩以偽,世撥奇才……”,相同的是,司馬光在取材的時候,也引證一些史實來說明曹操的兇殘。除此之外,元代元好問,北宋何備都曾對曹操有過較為客觀的評價。
五、明清時期
明代張浦曾說道;“周公所謂多才多藝,孟德誠有之。”,而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而孟德兼其長。”又曾說“《述志》一令,似有欺人,未嘗不抽序心腹,慨當(dāng)以慷也。”可謂是褒貶兼?zhèn)?王夫之也沒有受到正統(tǒng)的影響,對曹操進行了客觀的評價,指明了他的能力的確出眾,但是也是個奸詐殘酷之人。明代唐順曾云:“先儒有言,人皆謂曹操為漢賊,不知孫權(quán)為真漢賊也?!?/p>
根據(jù)以上所述,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眼中,甚至是同一時代同一人眼中,曹操的形象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朝代不同,人們的認(rèn)知水平和認(rèn)知標(biāo)準(zhǔn)也會隨之產(chǎn)生變化。一個人的人品或者性格如何,我們都不能超越時代的框架去討論,所以必然會受到當(dāng)時政治和社會思維的影響,所以有些人對曹操形象過于維護,有些則過于批判,他們各自以自己的態(tài)度或者性格去看待其他的人或事物,本就不稀奇。曹操的能力的確出眾,但是由于性格上的一些缺點,在那個道德被高度重視的時代,被人過度指責(zé)而忽略他的能力,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