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
【摘? 要】目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患者吞咽障礙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吞咽障礙評分、恢復正常飲食時間及護理效果。結(jié)果: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吞咽障礙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恢復正常飲食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對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礙癥狀,縮短其鼻飼置管時間,同時還能有效提高護理總有效率。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梗死;吞咽障礙
引言
進展性腦梗死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基本特征?;颊咭装l(fā)生吞咽困難,該類患者存在較為顯著的抑郁、焦慮等負面心理狀態(tài),其生活自理能力受到較大影響,勞動能力受到限制。加之患者長期住院治療,其精神負擔以及經(jīng)濟負擔加重,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如未得到及時有效地控制,將導致患者死亡。較大比例的進展性腦梗死伴吞咽困難患者由于上述負面情緒的影響而難以積極配合治療,導致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針對該類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可以顯著提升治療效果,增加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利于患者盡快康復,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jīng)頭顱CT檢查,均符合腦梗死臨床診斷標準,并存在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癥狀。排除標準:存在腦腫瘤者、多臟器衰竭者以及意識障礙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治療前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49~76歲,平均(57.6±3.5)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50~77歲,平均(58.1±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主要包括生命體征觀察、心理引導、體位調(diào)整、飲食指導、胃管注食、全身清潔等護理措施,待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可開展肢體康復訓練,訓練以循序漸進為基本原則,由肢體被動活動向主動活動過度,由單一肌肉向復雜動作拓展,過程中著重糾正不規(guī)范行為并積極予以鼓勵。結(jié)合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結(jié)合早期吞咽訓練進行干預,誘導患者依次進行發(fā)音、舌部肌肉、下頜肌肉、喉部肌肉訓練,囑其認真模仿護理人員動作,訓練間歇期可通過棉簽蘸取冰水輕微刺激患者咽喉壁、舌根等位置,并教授其如何呼吸、咳出與憋氣,可在避免誤吸的前提下酌情引入糊狀食物作吞咽練習。
1.3觀察指標
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焦慮情況進行評估,得分≥50分則判定為有焦慮情緒。抑郁情緒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53分則判定為有抑郁情緒。以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變情況作為療效評價依據(jù)。同時,將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標準為顯效:患者的吞咽困難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有效:吞咽障礙依然存在,喝水時偶爾發(fā)生嗆咳,但較入院時有所好轉(zhuǎn);無效:患者的吞咽障礙沒有得到改善,需要鼻飼管進食。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吞咽障礙評分和恢復正常飲食時間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吞咽障礙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吞咽障礙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恢復正常飲食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吞咽障礙評分和恢復正常飲食時間比較
2.2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1%(P<0.05,表2)。
表2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35,n/%)
3 討論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在逐年上升,該疾病由于具有發(fā)病急、高病死率與高致殘率的特點,對病人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其中吞咽功能障礙與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其主要的并發(fā)癥。為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狀況,提升病人的吞咽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病人出院后需要繼續(xù)對病人予以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模式主要是對病人的運動神經(jīng)與吞咽咀嚼神經(jīng)反射進行鍛煉,輔助病人重新建立相應的反射弧,進而在較大程度上改善病人的吞咽障礙與肢體運動障礙。除此之外,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模式對病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作用,即依據(jù)病人的實際病情與改善狀況隨時調(diào)整護理方案,能夠有效地適應病人的情況,進而縮短病人的康復時間。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通過予以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后,腦梗死病人的吞咽障礙、肢體運動障礙與生活能力得到改善,并且病人的臨床護理總有效率達98.57%,與張帆等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主要原因在于護理人員依據(jù)病人的實際情況對病人進行護理,進而能夠有效地提升病人的預后質(zhì)量。
綜上所述,我院認為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對改善腦梗死病人吞咽障礙和肢體運動障礙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夠幫助病人重新建立咀嚼與肢體運動反射弧,同時能夠有效地提升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更為臨床醫(yī)師提供可靠的診斷信息,可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改善病人吞咽障礙和肢體運動障礙的首選方式。由于本次樣本容量有限,因而關于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對改善腦梗死病人吞咽障礙和肢體運動障礙所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需要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葛曉娟,關振龍,劉蔚,馬覺民.辛伐他汀在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早期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17,23(7):487.
[2]張凌.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模式在腦梗塞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2017,9(14):260-261.
[3]于錦紅,勾霞.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服務在62例老年性腦梗塞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8(8):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