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摘 要: 本文主要以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中的詩歌教學設計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中的詩歌教學現(xiàn)狀為主要依據(jù),從給予學生主體地位、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意境、拓展詩歌學習范圍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中的詩歌教學設計水平,在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中,加強詩歌教學設計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夠提高小學六年級學生語文素養(yǎng),還能加強小學六年級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基于此,語文教師需給予詩歌教學設計高度重視,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促使其存在的實效性發(fā)揮出最大化,為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質量提升到新高度提供有利條件。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中的詩歌教學設計進行分析。
關鍵詞: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236-1879(2018)14-0084-01
一、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中的詩歌教學現(xiàn)狀
(1.1)教學目標功利化嚴重。所謂教學目標功利化指的是在教學中,我國盡管一直注重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存在較強的功利化,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考上理想的大學,全部都以成績?yōu)闃藴?,所有為成績服務。這樣一來,在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只會讓學生死記硬背,記憶其中內容,掌握基本含義。通常情況下,在默寫古詩詞時,學生都能很少的默寫,并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但在理解古詩詞時,學生不能感受到古詩的意境和魅力【1】。
(1.2)快餐文化嚴重。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為了滿足不斷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使很多文化變成快餐文化,學生只注重淺閱讀,追求眼前的快樂,不對其進行更深的品味,也不長期積累,在淺閱讀背景下,對詩歌的掌握過于層面化,閱讀累積量非常有限,導致學習效果不良。
(1.3)教學過程程序化嚴重。在教學中,語文詩歌教學有諸多問題,最典型的是詩歌教學形式化嚴重,每首詩的教學方式都一樣,先是朗讀,之后理解古詩題目含義,了解寫作背景,接著自讀和范讀,再解析詩句,背誦,最后鞏固練習。在該模式下,小學生了解教師要教什么,并沒有很高的學習熱情,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2】。
二、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中的詩歌教學設計
(2.1)給予學生主體地位。在以往語文詩歌教學中一直都以教師為主,學生不能真正參與其中。 并且教師在課上會直接向學生闡述詩歌中心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未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思考理解詩歌,為此造成學生無法全面的掌握語文詩歌內容,也無法把其中知識轉變?yōu)樽约旱闹R。為此語文教師在之后教學中,需基于學生為中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詩歌學習中,這樣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進而提高語文詩歌教學質量。
比如,在教授《石灰吟》這一課時,教師不能將其蘊含的道理直接闡述出,而是需要引導學生自行體會,讓學生自己表達。在教學中,教師需注重集中學生注意力,如此學生才能高效的學習課堂內容。另外,因為詩歌內的情感是學生自己分析出的,在學生思考中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讓學生對其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用較短的時間就掌握所學內容,學習水平自然提升到新高度。
(2.2)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僅單一,而且還無法調動課堂氣氛,致使學生學習環(huán)境十分枯燥,時間一久就會致使敘述失去對語文詩歌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質量降低。因此,在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需合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新型教學工具的輔助下,教師能夠把枯燥的文字轉變?yōu)樯鷦忧倚蜗蟮囊曨l,進而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語文詩歌學習上。此外,多媒體的形象性與生動性還能幫助學生全面掌握詩歌內容,以便學生理解其中含義【3】。
比如,在教授《浣溪沙》這一課時,語文教師就能夠應用多媒體工具給學生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感受作者對眼前景物的詠嘆等,從而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這首詞的中心主旨: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從上述例子能夠看出,在語文詩歌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進而加強課堂教學質量,為提高小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做鋪墊。
(2.3)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意境。實際上,意境為作者情感同詩歌景象結合而成的藝術境界,讓學生感受詩歌意境便是在學生理解文章含義的前提下,還需了解作者用哪種意象來進行情感表達。小學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感受詩歌意境。意境不能依靠語言表述,因此教師不能向學生直接描述意境,而是需從側面揭示各意象間的關系,促使學生想象,進而讓學生去感受詩歌意境【4】。
比如,在教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行想象,感受詩中描寫的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切勿盲目灌輸,而需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讓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結合自身能力理解詩歌內容。
(2.4)拓展詩歌學習范圍。語文教學內的詩歌盡管好,但是范圍有限,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課余時間閱讀一些教材以外的詩歌。目前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為學生提供了諸多教學資源,能夠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一些自己喜歡的詩歌。語文教師在講解完詩歌以后,可引導學生閱讀同類型詩歌或是同作者詩歌,進而加深學生對所學詩歌的理解,并拓展學生眼界,讓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詩歌,并獲得更好的審美感受。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六年級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繼續(xù)應用以往的教學方法,還需同新的教學工具和策略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切實加強詩歌教學質量。在詩歌教學中,教師需給予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感受詩歌內涵,另外,還需依托現(xiàn)代技術掌握詩歌內容。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語文詩歌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慧芬.小學語文詩歌寫作教學指導策略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9):13.
[2] 章黎.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影響[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9):25.
[3] 章黎.淺談人文素養(yǎng)視閾下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模式建構的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8(09):6.
[4] 許鈺晗.關于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價值探索[J].好家長,2018(6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