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歌唱祖國》是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囊皇赘枨?,它慷慨激昂的歌詞和旋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有它的身影。
這首歌誕生于什么時候,又是誰創(chuàng)作的呢?
這首歌于2 0世紀5 0年代初創(chuàng)作,我的父親王莘(1918—2007)為其作詞、作曲。
1949年10月,父親參加了開國大典。在觀禮臺上,當他看到游行的隊伍喊著口號走過天安門城樓時,作為一個音樂工作者,他想:如果人們能唱著歌通過天安門廣場該有多好?于是,他下決心要寫一首大家都愛唱的歌。
最初他寫了100多首歌,其中有6首發(fā)表在《天津日報》和《天津歌聲》等報刊上。遺憾的是,歌曲發(fā)表后并沒有多少人傳唱。他覺得可能是自己沒寫好,于是繼續(xù)寫,但寫了快一年,依然沒有寫出滿意的歌來。
1950年9月,天津音樂工作團需要西洋樂器,而父親當時是天津音樂工作團的團長。那時用外匯買西洋樂器是件不容易的事。父親聽說北京西四牌樓附近有一個當鋪,里面有國民黨軍樂團遺留下來的舊樂器,于是決定去那里買幾樣西洋樂器。父親帶上了天津音樂工作團所有能動用的錢到了北京。店鋪老板告訴父親,除非將那些樂器都買走,價格才能便宜。父親一看,那樣錢肯定不夠。經(jīng)過幾番商談,最后父親把能挑的樂器都挑上了。
買了這么多樂器,怎么搬呢?父親跟老板說了半天,老板給了他一根麻繩。父親拿麻繩把樂器一件一件拴起來,兩支長號左右肩膀各背一個,左右手提著圓號,剩下的小號、長笛、黑管、雙簧管等樂器拴在一起掛在脖子上。父親就這樣狼狽地從西四牌樓往火車站走。
當時是1950年9月14日,北京城里有小朋友正在排練節(jié)目,準備迎接國慶節(jié)的到來。他看到秋風中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場景,琢磨了很久的歌詞和曲調(diào)突然很自然地唱了出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然后他又加上了兩句:“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p>
父親覺得這首歌很好,他唱得也挺帶勁兒,但當時沒法用紙和筆記錄,他擔心忘掉,就一邊背著樂器往車站走,一邊不斷地重復唱這首歌。就在重復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這首歌感動得哭了。
上了火車后,父親拿出紙和筆,把前面幾句記了下來。此時,他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隨著火車的前進,窗外的景物不停變換,他靈感如泉涌,又寫下了“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
回到家,父親把整首歌的曲譜謄寫了出來,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送到了報社。可是過了沒兩天,報社退稿了,信里寫著:國慶稿擠,暫不錄用。父親找到一個老朋友,當時《晉綏日報》的主編,托他去問到底是什么原因退稿。后來這位朋友告訴他,報社認為他寫的是一首外國歌。父親覺得非常納悶:這首具有如此鮮明中國特色的歌,怎么會是外國歌呢?
這里解釋一下:20世紀50年代初大家傳唱的歌曲,比如《東方紅》《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等都是五聲音階(按五度的相生順序,從宮音開始到羽音),而父親寫的這首歌的曲調(diào)和旋律明顯與這些歌曲不一樣,所以讓人感覺不像中國歌。
這也與父親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父親的老師是冼星海先生,冼星海是曾在法國留學的高才生,他們平時能接觸到更多不一樣的曲調(diào)。
雖然報社不用,但父親感覺這首歌群眾一定會喜歡,于是組織天津音樂工作團的團員自己演唱,又到工廠、農(nóng)村、碼頭以及學校去教大家唱。沒過多久,這首有著激昂歌詞和歡快旋律的歌曲便在群眾中傳唱開了。
《歌唱祖國》傳唱開之后,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首任主席、我父親在延安和上海時的老師呂驥先生在北京大學的一次集會上聽到了這首歌。他覺得這首歌寫得非常好,就打聽作者是誰。大學生們都說不知道,只知道這首歌是從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的同學那兒抄來的。經(jīng)過多方了解,才知道這首歌是我父親寫的。后來,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的秘書長孫慎對我父親說,他們準備向全國推薦這首歌。就這樣,《歌唱祖國》在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報》上第一次發(fā)表。
這首歌從醞釀到寫完用了幾乎一年,從寫完到發(fā)表又用了整整一年。正是從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那天起,這首歌進一步傳唱開來,一直傳唱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