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怡 胡海若 顏愷
【摘要】北京法海寺壁畫是中國壁畫藝術的經典,它的藝術風格雍容華貴,技法運用精湛細致,代表了明代壁畫藝術的最高峰。法海寺壁畫共有十幅,展現了不同形態(tài)、各異其趣的佛教勝景,傳達了深刻的社會思想。本文的研究從北京法海寺壁畫的整體風貌入手,簡要分析其藝術特征,再聚焦到動態(tài)的時間維度,試圖從時代背景、歷史積淀、當代價值等全新的角度解讀北京法海寺壁畫藝術的偉大成就。
【關鍵詞】時間;北京法海寺;壁畫
法海寺坐落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區(qū)模式口北翠微山南麓半山腰,是由明英宗的近侍太監(jiān)李童倡導、集資,在原龍泉寺舊址建成。北京法海寺壁畫展現了中國明代壁畫藝術的精彩成就,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關于北京法海寺的壁畫藝術,金維諾教授較早對此開展了研究。他對大雄寶殿北壁所繪“帝釋梵天圖”壁畫圖像所依經典進行了詳細地考釋,并指出該“帝釋梵天圖”壁畫比較接近宋、元表現天神“赴會”圖像風格的早期作品,應是明代早期壁畫。他還對分布在大雄寶殿北壁的壁畫從內容、構圖等方面進行分析,高度評價了這些寓獨特創(chuàng)造于諸多造像法則限制的宗教壁畫作品。李松對北京法海寺歷史、現存建筑和法器等作出了概括性地分析,高度評價了法海寺建筑和壁畫藝術在中國建筑史、美術史上的地位和價值。而后來的郭麗萍、魏雪梅等人又對北京法海寺壁畫藝術進行全景式的創(chuàng)作技術分析。
幾十年來對于法海寺壁畫藝術的探析從未停止,但大多停留在對壁畫藝術本身的技術性分析,罕有突破藝術的技藝去審視法海寺壁畫的歷史成就。筆者認為,經典的藝術成就不僅需要靜態(tài)的細致分析,更需要動態(tài)的欣賞,將其置于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去探求、理解。因此,本文將對法海寺壁畫藝術從整體情況到技藝特征作一個概覽式的敘述,再聚焦到時間的動態(tài)角度進行分析解讀,增加對北京法海寺壁畫藝術縱深理解,從時間的視域審視其高超的藝術成就。
一、法海寺壁畫的藝術特點
從整體風格來看,北京法海寺壁畫可謂明代民間宗教繪畫傳統和皇家宮廷繪畫傳統相互交融的代表。它承襲了晉北地區(qū)繼承北宋藝術傳統的寺觀壁畫在繪制筆法上的工整細膩及人物形象優(yōu)雅的工筆重彩畫風格傳統。另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南宋院體畫傳統的藝術風格。北京法海寺壁畫主要呈現一種細膩之美,在人物特征、圖案造型等方面精妙多變。此外,在制作工藝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因此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堪稱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頂峰之作。法海寺壁畫保存之完整,繪畫藝術之精湛,高超的制作工藝和鮮明的時代特色使其更顯得彌足珍貴。
(一)線描技法
線描作為中國畫的造型基礎之一,在法海寺壁畫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法海寺壁畫中的人物部分的線描更是出神入化,在不同的形象中刻畫了不同的細部特征。對人物的面部刻畫中,法海寺壁畫傳神地運用了線描技法來凸顯不同的個性特征,如:“帝釋天”畫像面部使用了簡約的線條來傳達天神的威嚴;“廣目天王”畫像的面部,運用了釘頭鼠尾描來表現威武神靈的形象,等等。法海寺壁畫線描技法繼承了唐、宋以來壁畫及卷軸畫中的用線方法,這種技藝的傳承可以追溯到畫圣吳道子。脫離開畫面本身,法海寺壁畫本身就帶有時間積淀的信息,線描手法的爐火純青來自于對前人技藝的精心研究和充分繼承。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法海寺壁畫中的線條都是十分簡練準確的,毫無拖泥帶水之意,這也表明了這種技藝到此已經趨于成熟。
(二)顏料及色彩
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已經在巖洞中作畫,當時的顏料是泥土。舊石器時代,礦物質開始成為壁畫的顏料之一。佛教文化藝術傳入中國之后,石青、石綠等冷色系礦物色大量出現于石窟壁畫之中,這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可見大量使用。到明代初年,畫家們對于顏料的使用已經十分純熟了。法海寺壁畫中顏料的運用就是最好的例證,也是壁畫顏料運用的頂峰,甚至超越了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等前代壁畫。法海寺壁畫集歷史上重色手法之大成,整個畫面使用了大量的天然礦物質顏料和天然植物質顏料。色彩方面,整體上壁畫的用色明亮麗又不失雍容華貴。海水、山石等景物多用淡綠,給人以親近自然的感覺。人物的裝飾物如裙帶則用朱砂色,襯托出飄逸而氣派的場景。不僅如此,法海寺壁畫還吸收了許多中國傳統山水畫和卷軸畫的顏料運用特點,尤其是多層“疊暈”和“烘染”手法的運用,讓畫面在呈現艷麗光澤的同時,也凸顯出雍容華貴的底色,以至于5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色彩的震撼與匠心。
(三)瀝粉堆金和勾金
法海寺壁畫大量使用瀝粉堆金和勾金也是一大特色。瀝粉堆金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壁畫中都有運用,主要是在整體壁畫完成以后進行再加工,使畫作顯得金碧輝煌,提升壁畫的層次感。目前學界公認,法海寺壁畫中“瀝粉堆金”工藝是我國古代壁畫藝術中的最高成就。具體而言,法海寺壁畫中各種人物的頭飾、玉佩、衣帶、裙邊的裝飾等都采用了“瀝粉堆金”技法。例如畫中各護法天王、金剛等護法神靈的鎧甲、法器也多用此工藝技法表現。勾金原本主要在卷軸畫中使用,壁畫中較少出現勾金,但像法海寺壁畫采用了大面積的勾金。勾金難度極大,不允許畫家打底稿或是描摹,必須一氣呵成。從法海寺壁畫的堆金和勾金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技藝經過漫長的時間得到了充分甚至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也見識到中國傳統畫家群體精湛的藝術水平。
二、時間參與創(chuàng)作
(一)歷史的背景
北京法海寺壁畫始作于1439年,竣工于1443年,正值明代。明成祖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永樂盛世,之后的明仁宗、明宣宗同樣勵精圖治,到明英宗當政之初,國力達到了鼎盛。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安定,社會經濟充分發(fā)展,文化藝術也相應得到弘揚,客觀上為法海寺壁畫藝術的大規(guī)模營造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人力儲備。在這樣歷史背景下,我們也就理解了北京法海寺壁畫為什么用工之如此精湛。所謂盛世修書,其實同樣適用于造畫。明正統14年,1449年發(fā)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在亂軍中被俘,韃靼大舉入侵北京,明朝的國力至此走入下坡。直到100多年后的張居正變法,國家才又有了短暫的中興氣象。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同時期北京法海寺壁畫技藝已經如此精妙,但是后來終明一代,再沒有涌現出類似大規(guī)模的壁畫作品。由此我們看到,北京法海寺壁畫藝術不僅體現了歷史傳統的延續(xù)性,也受到時代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
(二)時間的參與
空間上的宏大與連接其實更凸顯了時間的厚重,因為任何的空間都在時間中存在?,F代社會物質高度發(fā)達,各種技術產品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在如今的信息科技時代,人不斷地陷入空間當中,置身于具體的空間形態(tài)和器物,難以超脫。對于北京法海寺壁畫的欣賞也是如此,無論是從已有的文獻敘述還是參觀者的觀感,更多的是關注于壁畫藝術在空間中呈現出的畫面上的美輪美奐和技法上精湛絕妙。其實,壁畫藝術本身更是時間的作品,只不過我們過于關注它們的空間形態(tài),忽略了時間在其中的參與。
首先是時間的累積性。正如前述,北京法海寺壁畫無論是線描、顏料色彩還是瀝粉堆金,都來自于繼承前人的成就。從更加宏觀視角來說,北京法海寺壁畫在某種意義上是形成已久的遼金寺觀畫和南宋院體畫的融合。事實上,除了這些直接的聯系,更早之前的敦煌壁畫、江南的山水畫等技法風格也都融匯進了北京法海寺壁畫的創(chuàng)作中。完美繼承傳統制作工藝是法海寺壁畫的一個明顯而突出的特色。例如,從法海壁畫可以看到壁畫作者們對于唐人繪畫風格的繼承和學習,法海寺壁畫中唐代繪畫風格技法處處可見,尤以畫中佛、菩薩、觀音、普賢以及二十諸天中的女菩薩像的刻畫最為突出,技法風格表現得格外出色,畫風神韻俱佳。
其次是時間的傳遞性。無論是目前發(fā)現最早的壁畫作品——距今4萬多年,在西班牙尼爾加洞穴中的圖畫,還是石器時代,原始人在洞穴里關于狩獵場景的刻畫,又或是敦煌壁畫中眾多惟妙惟肖的形態(tài),甚至于現代美術館陳列的印象派作品,所有的畫作都沒有離開曲直的線條和濃淡的勾嵌,也就是說在時間的無盡長河中,存在著我們沒有察覺出的統一。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古今中外無數經典的藝術作品都是美的載體,北京法海寺壁畫其實也是美的形象化。正因為此,形象上的相似性背后實則是內涵的同一傳遞,它們都是美在不同時間里的表達方式。
最后是時間的再造性。每一幅繪畫自產生之時起,就離開了最原始的面貌,因為時間已經成為了畫作的一大屬性。當我們驚嘆北京法海寺壁畫的精妙時,我們實際上為之動容的不是純粹的人工畫作了,500多年的風風雨雨,壁畫本身已經帶上了時間深深的印痕。由濃轉淡的色彩、由厚變薄的堆金,我們眼前的北京法海寺壁畫是時間再創(chuàng)作的結果,包括“帝釋梵天護法禮佛圖”等面壁上出現的裂紋,不應該認為是畫作殘破的遺憾,因為時間的參與是不可阻擋的,是必然的。過去,我們一直將時間外在于壁畫的探究之中,大力尋求的是空間形態(tài)和具體的技藝。時間更多時候作為一種刻度來表明壁畫的歷史,或是一種背書,來標志壁畫可能損毀的程度。然而,我們應當建立起一種新的觀念,不把時間疏離化、簡單化,應當從整體的角度認識:即時間就是畫作本身,它參與其中,是畫作最后的著色。
(三)當代的價值
北京法海寺壁畫給人帶來震撼的同時,我們也要進一步得思考,它給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帶來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如果只是讓人領略技藝上的精致,畫面上的悅目,那么,筆者認為它的價值并沒有被完全挖掘。當代人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波斯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的:以發(fā)達的傳媒技術為代表的淺薄化正在全面統治當代社會。無獨有偶,馬爾庫塞指出:我們又一次面對發(fā)達工業(yè)文明的一個最令人煩惱的方面,即它的不合理中的合理性,它的生產率和效能,它增長和擴大舒適生活品、把浪費變成需要、把破壞變成建設的能力……人們似乎活在他們的商品之中;他們的靈魂被困在他們的小轎車、高清晰的傳真裝置、錯層式家庭住宅以及廚房設備之中。
其實,今天之所以會出現許多研究北京法海寺壁畫的文獻,會有許多人驚訝于壁畫創(chuàng)作者的專注與敬業(yè),都從某種意義上反襯了當代社會相應的缺乏。北京法海寺壁畫的珍貴之處就在于此,它的主要營造者李童作為歷經四朝的宦官,以一種報圣恩的虔誠全心投入。壁畫的創(chuàng)作者們用4年時間來精心創(chuàng)造,每一處精妙的線描、每一點細微的勾金本質上都是長期的時間沉淀。因此,人們會沉溺于留下斑斑史跡的北京法海寺壁畫,而不是完美的繪畫印刷品,空間形式的完美不代表人們內心真正的審美追求。北京法海寺壁畫不僅在空間上極盡精美,在時間上更是厚重的,它的真正偉大就在于此,即它不是單向度的延伸,而是多向度的展示。它符合人內心深處的審美需求,而這樣的需求是時間的產物,人類在原始洞穴中創(chuàng)作最原始的只有一筆一劃的壁畫時就開始了。
當人們欣賞北京法海寺壁畫,借助的是空間上技藝的形態(tài),真正感受到的其實是時間帶來的價值。北京法海寺壁畫因此不同于我們日常身處的工業(yè)社會的產品,不同于當代這個空間上、物質上極盡完美的世界,擁有了時間賦予的獨特價值,滿足了人們內心對于審美的深度需求。
結語
“你不問我時間是什么時,我還認為自己知道。你真的問我時,我卻茫然無知了”。時間,是從古至今,無數哲學家、科學家苦苦尋求答案的難題。本文并不旨于說清時間的意涵,而是通過時間這一維度,來探析北京法海寺壁畫藝術的卓爾不同。因為,它是一種具體的時間的存在,時間在它身上必然留下了投影。它整體展現出的歷史與時代主題,它精細的線描、用料、堆金勾金技藝,都是一種時間的積淀,也應當在更加深入的時間序列中去認知。以此為線索,用一種動態(tài)的,整體的眼光去欣賞、感知法海寺偉大的壁畫藝術,是希望獲取一種不同的認知,豐富當代的理解。
如今,北京法海寺壁畫已經受到了良好的保護,它精深博大的藝術價值將會不斷被挖掘出來。時間本身就是偉大的藝術,它將精妙的法海寺壁畫孕育出來,又守護著它,使其展現在世人面前?!吧w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對于時間視域下的北京法海寺壁畫,也應當這樣辯證得看待,因為時間的變與不變都已經熔鑄其中了。
參考文獻
[1]金維諾.法海寺壁畫“帝釋梵天圖”[J].美術研究,1959(3).
[2]金維諾.宗教美術史[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5.
[3]李松.北京法海寺建筑壁畫[J].現代佛學,1963(4).
[4]林若夫.從莫高窟到法海寺:中國佛教壁畫演變的歷史歸宿[J].美術學報,2009(2).
[5]陳康.國之瑰寶——法海寺壁畫[J].集郵博覽,2004(12).
[6]冬雷.有關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畫及其藝術特色的研究[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11.
[7]波斯曼.娛樂至死[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8]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9]圣·圣奧古斯丁.懺悔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