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龍/文 小皮猴/圖
同學們,你們有過幫助他人的經(jīng)歷嗎?如果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杰米的故事吧!
這是天氣晴朗的一天。杰米正坐在公交車的椅子上安靜地看書。這時,廣場西口站到了,一位精神抖擻的老奶奶上了車。杰米見狀,下意識地從椅子上起來給老奶奶讓座。老奶奶一邊夸杰米懂事,一邊開心地坐了下來。
車子繼續(xù)往前走啊走,到了五泉山公園站。杰米和同學們約好了爬五泉山。下了車,杰米和同學們在路上發(fā)現(xiàn)了好幾個空的塑料水瓶。杰米想了想,說:“我們把塑料水瓶都扔到垃圾箱去吧?!?/p>
大家聽了杰米的話,紛紛行動起來,不一會兒,街道就干凈如新了。
……
周一是評選“文明之星”的日子,大家紛紛把票投給了杰米,就連平常把杰米當作競爭對手的小明,也向杰米豎起了大拇指。
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玩一個小游戲吧!
首先,在你和同桌中選出一個最樂于助人的“文明之星”。
然后,在前后兩排中選出一個“文明之星”。
接下來,在小組里選出一個“文明之星”。
最后,評選班級的“文明之星”。
沒有評上“文明之星”的同學不要灰心,好好表現(xiàn),下周的“文明之星”有可能就是你;當選了“文明之星”的同學,下周你還是“文明之星 ”嗎?還是要繼續(xù)加油哦。
現(xiàn)在,請各位同學想一想這三個問題:
“你為什么會幫助別人呢?”
“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是怎么想的?”
“幫完別人你有什么感受?”
關(guān)于這三個問題,心理學家是這樣分析的:
助人過程
1.注意到需要幫助的人、事或情境。
2.將事件解釋為需要幫助。很多時候,即使有事發(fā)生,我們也難以確定這件事是否真的緊急。這時,他人的出現(xiàn)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如果在場的其他人都沒有采取行動,我們就會覺得當前的情況不需要幫助——但只有一個人在場時就不一定會這么想。
3.感到有責任提供幫助。在這個階段,如果他人在場,很容易出現(xiàn)責任擴散現(xiàn)象。旁觀者的專業(yè)技術(shù)知識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例如,一個學過醫(yī)學或者急救訓(xùn)練的人會覺得自己更有責任提供幫助,而沒受過訓(xùn)練的人就會較少提供幫助,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那么專業(yè)。
4.決定幫助并選擇幫助方式。一旦你感到有責任幫助別人,就必須決定如何提供幫助。幫助可以是間接的(如撥打110報警電話),也可以是直接的(如實施急救或把受害者送往醫(yī)院)。大部分社會心理學家用“收益—成本理論”來預(yù)測旁觀者可能提供的幫助類型。也就是說,對旁觀者來說,自己助人行為的可能收益必須大于助人成本,很多研究都支持這一觀點。
幫助他人,是利他行為,但也不僅僅是利他行為。通常,我們會說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友善,說的是親社會行為。一個友善的人,會經(jīng)常去幫助別人,助人的同時給自己帶來好心情,這就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下面還有一些小游戲, 我們一起來闖關(guān)吧!
如果遇到下面的情況,你會怎樣做呢?
場景一:放學了,外面大雨傾盆,小明和小超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發(fā)現(xiàn)小紅沒有帶雨傘,可是誰也不愿意把自己的雨傘借給她,你會怎么做?
場景二:在家里,媽媽在做你最愛吃的紅燒肉,這個時候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讓你去買飲料給大家喝,你會去嗎?
場景三:學校門口有一位盲人,他要去學校附近的餐廳見自己的朋友。這時,學校放學了,大家都急著回去吃飯。小明和杰米同時看見了這位盲人,小明以為他要過馬路,趕緊上去扶著他;而杰米則在旁邊詢問他的需求后才幫助他。你覺得誰做得對呢?
場景四:上課時,老師要求大家課后多做好事。但小明覺得撿垃圾這種事太普遍了,要做就做驚天動地的大事,爭當“文明之星”??墒侵苣┒歼^去了,小明也沒等到這樣的機會。小明這樣做對嗎?如果換成你,你會去做這些“小事”嗎?
看到這里,相信同學們心中都有想法了吧!歡迎把你的理由和答案寫下來,分享給我們,你將有機會獲得神秘小禮品哦!我們的郵箱是:30048399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