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華
所謂屈原的重華情結,強調的就是其在辭作中對舜帝的多次敘述并流露出的敬仰情感,之所以會滋生這類現(xiàn)象,可以說由多重歷史和現(xiàn)實因素決定。由此,筆者將在客觀闡述屈原重華情結產(chǎn)生的根源基礎上,探討該類情結在《離騷》和《九章》中的特別內(nèi)涵,希望能夠為日后更多人深入了解屈原和其文學著作,提供可貴的指導依據(jù)。
透過調查發(fā)現(xiàn),屈原在《離騷》和《九章》中提過舜帝或是與其相關事件的次數(shù)非常多,且這部分內(nèi)容顯得別具一格,主要原因就是屈原對當中舜帝的設置和由此引發(fā)的重華情懷,都隱藏著作者對特定歷史角色的現(xiàn)實感觸,而這種感觸顯然已經(jīng)超出作者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范疇。而為了更加細致和準確地把握屈原的政治活動特征和屈賦產(chǎn)生環(huán)境,人們就必須結合楚懷王與楚頃襄王兩朝的歷史去加以綜合感悟。選擇針對屈原《離騷》和《九章》中的重華情結分析,有助于在確保準確把握舜帝的形象基礎上,洞悉屈原和古人交流、歷史對話環(huán)節(jié)中所呈現(xiàn)出的歷史氣質以及個人氣質,對于后人全方位了解屈原、傳承和發(fā)展其高超的文學造詣等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意義。
一、屈原重華情結衍生的主要原因
屈原的重華情結,實際上就是對舜帝的敬仰態(tài)度。歷史考究發(fā)現(xiàn),舜帝不單單屬于理想社會中的重要角色,同時更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特別是經(jīng)過《尚書·堯典》《孟子》《史記·五帝本紀》等經(jīng)典著作融合分析之后,它們可以深刻揭示出舜帝孝順、賢能、舉賢任能等多方面的形象特征。之所以說其孝順,主要就是舜帝出生時皆微為庶人,歷經(jīng)“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等磨難,不過其卻“日以篤謹,匪有解”,并且“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而賢能上主要強調舜帝順利通過“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nèi),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的考驗,之后更是在社會政治方面開創(chuàng)水土平、百工功等諸多重大的歷史貢獻。至于說其能夠舉賢任能,主要則是在“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外平成”中得以彰顯。除此之外,舜帝在法度修明上也頗有成就。歸結來講,舜在人子、人臣、人君等人物形象適應方面,都做出了長期深入性的努力嘗試,正因如此,才令原本動蕩不安的社會變得愈來愈安定和諧。
另外,舜帝屬于中原歷史人物中和楚國關系最為緊密的一個,這一切皆由于其兼?zhèn)渲性统幕臐庥羯?,能夠促使兩國文化的融合性發(fā)展,所以說屈原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舜帝作為神游時的陳詞對象,是必然的。換句話說,舜早已成為屈原無法忘卻的精神寄托,基于此,屈原廢寢忘食地閱讀舜的歷史和功德,在親身參與舜的祭祀活動前提下,以及忠君愛國、實現(xiàn)抱負動力的驅使下,屈原自然而然地對舜抱著一種無意識的追尋情感,而至此之后,有關重華情結開始在屈原一系列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會貫通。
二、《離騷》和《九章》中屈原重華情感的相關內(nèi)涵
透過《離騷》和《九章》精細化閱讀,人們可以深刻體驗到當時屈原對于舜帝賦予的豐富情感,而這類情感的轉折點則主要透過舜在屈原作品中出現(xiàn)的位置加以呈現(xiàn)。
(一)配合重華情結來挖掘耿介的陳詞對象
《離騷》之中有這樣一段話,即“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這是作者屈原透過歷史層面進行對比的修辭結果,目的就是針對楚王昏昧、黨人偷樂等不恥行為予以揭露,進一步反映出當時楚國政治的危機狀況。而舜帝作為屈原仰慕的對象,舜的耿介便一直被屈原所推崇,盡管如此,屈原卻仍舊招致窘步。為了使個人正面的政治理想和行為主張得以被認可,屈原開始引入一系列的正反歷史事例,闡明失道則亡、得道則興的真理。與此同時,為了充分表明舜帝就是屈原的精神知己,其又做出“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于縣圃”的論述,其中朝發(fā)夕至的路線固然是虛寫的,重點在于表現(xiàn)屈原為精神追求尋找伴侶的堅定意志。
(二)利用重華情結來賦予屈原中正地位應有的歷史依托
透過屈原的一系列著作觀察,人們知道舜帝還是一位出入玄圃的神人,之所以屈原會屢次陳詞并欲和其游于瑤圃,實際上就是為屈原自身的中正地位爭取依托,正是在舜帝、屈原彼此同游期間,發(fā)自于屈原內(nèi)心的現(xiàn)實評點內(nèi)容才能夠和以往歷史交相呼應。就像是在《涉江》中的“吾與重華游夕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這部分和重華豪邁交游情境,恰好與作者現(xiàn)實中的“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的幽怨態(tài)度等形成鮮明的對比,旨在感慨與天相齊的高尚德行勢必會遭致小人嫉妒與誹謗,同時更突出舜帝和屈原的正面形象。在這類歷史、現(xiàn)實不斷轉化的過程中,屈原獨特的歷史與個人氣質得以全面統(tǒng)一,主要表現(xiàn)為屈原對舜帝持續(xù)投入充沛的感情基礎上,和其進行無異于現(xiàn)實的互動交流。這種能夠令歷史、現(xiàn)實融為一體的荒誕幻想,實際上就是屈原為個人中正地位爭取歷史依托的有效方式。
(三)借助重華情結來滲透屈原高尚的政治理想
依照歷史記載,舜帝的結局主要就是“勤民事而野死”,這一切皆源于其一生致力于維持個人和家庭、社會、百姓間的和諧關系,力求令國家動蕩不安的局勢得以消除,而這一切正是屈原期望做到的。實際上,屈原對于國事的關注、民生的同情等和舜帝是不相上下的,也就是說,重華情結不單單能夠促使楚國撥亂反正,并且更能夠促成屈原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升華結果,因此重華情結屬于屈原進行個人理想人格塑造的精神支撐,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中不可或缺的理想抱負。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便是屈原憑借一生書寫和貫徹的偉大座右銘,畢竟屈原本身作為忠心的臣子和優(yōu)秀的政治家、哲學家,其一切精神所在便在于不斷地追求更高的政治理想。就是由于如此,人們才能夠清晰地感知屈原情感的強烈變動過程,深刻地把握其內(nèi)心的沖突和痛楚。
另外,對于屈原來講,其時刻承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為了令其人生得以解脫,其能夠依靠的也便只有所謂的重華情結。包括在對舜帝的陳詞中、和舜帝同游的情境內(nèi)、和舜帝的對比下,其無時無刻不滲透出屈原高層次的政治理想,揭露出當時社會的黑暗面,彰顯出作者的一片赤誠之心,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方式。至于《離騷》《九章》后半部分則主要用以否定當時一切巫咸之詞,理清楚國所處形勢,同時又表現(xiàn)出屈原當時決心遠游又不忍離去的矛盾心理,無形之中也達到了強烈表現(xiàn)作者愛國情懷的效果。須知對于楚國來講,不僅僅無賢人行美政,同時更無賢臣做美事,屈原滿腹經(jīng)綸和一腔抱負無從施展,最終因不得意而殉國,實則是追求身體上的解脫。
三、結語
屈原對于舜帝優(yōu)良的品質等頗為贊嘆,因此決心以舜帝和楚國的歷史淵源為基礎,進行以往歷史深入性反思并展開全面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此期間,舜帝完全成為作者情感傾注的核心對象,重華情結也就此逐步滲透,隨后成為屈原總結人生和獲得解脫的關鍵途徑。希望日后在閱讀屈原作品時,人們能夠更多地關注這部分重華情結,傳承屈原偉大的人生抱負和剛正不阿的處事原則,為中華之魂長久矗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做出個人應盡的貢獻。
(銅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