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蘭
【摘 要】目的:探討抗結核藥物對肺結核并發(fā)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響。方法:臨床納入我院2014.12-2016.12期間收治的84例肺結核并發(fā)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結果:接受肺結核藥物治療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以及血清總膽紅素(TB-L)指標均顯著上升,肝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損害(P<0.05)。結論:肺結核并發(fā)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時會加重肝臟負擔,損傷肝臟功能。
【關鍵詞】抗結核藥物;肺結核;乙肝病毒;肝損害;肝功能
【中圖分類號】 R322.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061-01
結核病主要致病菌為結核分枝桿菌,是臨床內科常見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致病菌可侵襲全身多器官和組織,肺部感染幾率最高,臨床最常見的感染為肺部結合感染?;颊吒腥驹摬『笤缙谕ǔo特異性癥狀,當患者細胞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增高時或患者抵抗力降低時會出現(xiàn)臨床癥狀,癥狀包括咳嗽、胸痛、咯血,隨病情進展會導致胸悶,嚴重者發(fā)生呼吸困難,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1]。由于該病傳染性較強,對家庭和社會均造成影響,因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重視。乙肝是我國常見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臨床結核并發(fā)乙肝的患者較多,目前該病主要應用藥物治療,常規(guī)藥物治療均會加重肝臟代謝負擔[2]。因此文章探討抗結核藥物對肺結核并發(fā)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12-2016.12期間收治的84例肺結核并發(fā)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符合肺結核伴發(fā)乙肝病毒感染診斷標準,對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84例患者中男51例,女33例;年齡范圍34-61歲,平均(48.41±1.56)歲。
1.2 方法 遵醫(yī)囑給予常規(guī)抗癆治療,應用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進行化療,在此基礎上應用乙胺丁醇治療。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異煙肼片(批號:國藥準字:H44020699 規(guī)格:0.1g/片),用法用量:溫水吞服,0.3g/d。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利福平膠囊(批號:國藥準字:H44020771 規(guī)格:0.15g/粒),用法用量:溫水吞服,0.45g/d,結合患者病情調整用藥劑量,維持計量<1.2g/d。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的吡嗪酰胺片(批號:國藥準字:A14202072223 規(guī)格:0.25g/片),用法用量:溫水吞服,1.5g/次,1次/d。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鹽酸乙胺丁醇片(批號:國藥準字:B14202002553 規(guī)格:0.25g/片),用法用量:溫水吞服,0.75g/次,1次/d。
治療期間嚴格觀察患者健康狀況,監(jiān)測病情變化和健康狀況,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若發(fā)生發(fā)熱、惡心、厭食等癥狀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肝功能情況主要觀察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以及血清總膽紅素(TB-L)的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肝功能變化情況 接受肺結核藥物治療后患者ALT、AST、TB-L指標較治療前均上升,肝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損害(P<0.05),見表1。
3 討論
肺結核指的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發(f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結核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年來沒有爆發(fā)大的疫情,但結核病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染性較強因此臨床仍有不少肺結核患者[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主要傳染源包括HBV攜帶者和乙型肝炎患者等,傳播途徑包括血液傳播、母體傳播以及性傳播[4]。乙肝的潛伏期較長,通常為6周-6個月,由于患者免疫狀態(tài)以及病原體數(shù)量、毒性以及種類不同,因此潛伏期也存在差異性?;颊呖沙霈F(xiàn)失眠、惡心、厭食等癥狀,隨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黃疸、肝區(qū)疼痛等癥狀,最終會導致肝硬化、肝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5]。如何改善控制病情,改善患者健康狀況是臨床治療肺結核伴發(fā)乙肝患者的關鍵,目前主要采用藥物保守治療,但常規(guī)抗結核藥物均會對肝臟造成一定影響。
文章結果表明治療后患者ALT、AST、TB-L指標較治療前有所上升,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以及乙胺丁醇能有效清除細胞內外結核分枝桿菌,抑制耐藥菌株的生產,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但對肝功能的損害是臨床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肺結核合并乙肝患者,肝臟組織受到長期隱匿性和潛在性的損傷,肝臟血液灌注受到影響,生理活性因此降低,一定程度上影響抗結核藥物的清除率和清楚速度,因此患者更易出現(xiàn)肝臟損害。
綜上所述,抗結核藥物應用肺結核并發(fā)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治療時會損傷患者肝功能,ALT、AST、TB-L指標顯著上升。
參考文獻
[1] 凌云濤,陶臻.抗結核藥物對肺結核并乙肝病毒感染者肝損害的影響[J].西北藥學雜志,2018,33(3):399-401.
[2] 曹慧.拉米夫定聯(lián)合抗結核藥物治療老年肺結核合并乙肝患者的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8,23(5):925-928. .
[3] 馮赟.聯(lián)合抗病毒治療對肺結核并HBV-DNA陽性患者抗結核藥物肝損傷的預防效果[J].臨床肺科雜志,2017,22(2):367-370.
[4] 衛(wèi)安娜,方怡,梁國添, 等.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5,20(9):1556-1559.
[5] 李雪梅.拉米夫定治療肺結核并乙肝患者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價值[J].肝膽外科雜志,2017,25(5):38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