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合成吡羅昔康和釓配合物,并對其結構進行表征。方法:利用熱乙醇攪拌法合成配合物,通過紫外光譜、紅外光譜、元素分析、電導率、差熱-熱重等方法對其進行了表征,結果: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結果與理論值接近,吡羅昔康作為雙齒配體通過酰胺氮和烯醇氧以配位鍵結合。結論:根據表征結果確定其組成為Gd(pir)2C2H5OHCl3·2H2O。
關鍵詞:吡羅昔康;釓;配合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8.205
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抗炎作用,非甾體抗炎藥與金屬形成配合物一直受到生物無機化學學者的關注,研究發(fā)現,一些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金屬配合物與其本身相比,抗炎活性有所提高、胃腸副作用降低,部分具備配體所不具備的抗氧化、抑制癌細胞增殖等活性[1]。吡羅昔康是苯并噻嗪類非甾體類抗炎藥,通過抑制環(huán)氧酶使組織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而起到藥理作用。吡羅昔康結構中含有吡啶、酰胺和烯醇等集團,且存在適宜的空間結構,使其作為良好的配體能與金屬離子形成配合物,其作為單齒配體通過吡啶氮與Pt(Ⅱ)結合形成配合物[2]。因此設想將吡羅昔康與稀土金屬釓形成配合物,期望其藥理活性及不良反應有所改善。
1 試劑與儀器
1.1 試劑
吡羅昔康由太原衛(wèi)星制藥廠提供,三氯化釓(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分析純);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二次蒸餾水。
1.2 儀器
Varian600-紅外光譜儀(美國瓦里安);VarioMICROcube元素分析儀(德國Elementar);760-CRT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精密);DDSJ-308A型電導儀(上海雷磁);STA449C型熱差熱重綜合分析儀(德國耐馳)。
2 配合物的合成
稱取0.0928g的GdCl3·6H2O溶于25ml的乙醇中,加熱備用,另取0.1657g的吡羅昔康溶于25ml的乙醇中使其溶解,將吡羅昔康溶液加入GdCl3乙醇溶液中,立即有沉淀產生,加熱攪拌4h,趁熱過濾,用熱乙醇洗滌三次,再用1:1的熱乙醇水溶液洗滌三次,真空干燥,即得黃綠色粉末。
3 結果與討論
3.1 元素分析和摩爾電導率檢測
配合物中的C、H、N元素含量分析采用元素分析儀檢測;稀土釓含量采用經典的EDTA滴定法測定;Cl含量采用硝酸銀溶液滴定。元素分析理論值(%):C38.11;H3.60;N8.33;Gd15.59;Cl10.55。實測值:C38.14;H3.58;N8.35;Gd15.62;Cl10.58,結果顯示實測值和理論值結果接近。
配合物的電導率采用DDSJ-308A型電導率儀測定,結果為47.8s·cm2·mol-1,表明配合物為離子型配合物。
3.2 紫外光譜分析
將吡羅昔康和配合物溶于DMF中,在200~800nm掃描紫外吸收曲線,兩者的紫外圖譜近似,吡羅昔康在370nm處的吸收峰是由烯醇、羰基和氨基共軛體系引起的,在配合物的光譜中對應的吸收峰藍移至355nm,這說明氨基N原子參與了配位,N上的孤對電子移向金屬,從而破壞了吡羅昔康大的共軛體系,最大吸收發(fā)生了藍移。
3.3 紅外光譜分析
紅外光譜采用KBr壓片法測定,結果顯示吡羅昔康的v(N-H)和v(O-H)分別在3441cm-1和3338cm-1,形成配合物后v (N-H)紅移至3428cm-1,說明N作為配位原子與Gd形成配位鍵,而3338cm-1處的吸收峰消失,說明配合物不含有游離的羥基,羥基參與了配位。
在波數范圍1700~1000cm-1處,吡羅昔康酰胺v(C=O)從1361cm-1移向更高頻率1472cm-1,這可能歸因于酰胺N電子云移向Gd,破壞了π-π共軛體系,導致酰胺C=O的電子密度降低。
紅外光譜結果分析,吡羅昔康作為雙齒配體通過酰胺N和烯醇O與釓配位結合形成配合物。
3.4 差熱―熱重分析
以氮氣為流動氣體,以Al2O3參比,升溫速度10℃/min,進行差熱熱重分析,結果顯示,配合物具有五個吸熱峰,在72℃左右吸熱峰,失重率為1.82%,說明配合物含一分子結晶水。在378℃,481℃,594℃,786℃處吸熱峰,為配合物和配體的分解過程,得到的殘留物為Gd2O3,殘重率為81.27%,與理論值81.69%接近。
4 結論
通過元素分析、電導率、紫外光譜、紅外光譜、差熱-熱重分析結果顯示,吡羅昔康與釓形成的配合物分子式為Gd(pir)2C2H5OHCl3
·2H2O。
參考文獻:
[1]TarushiA,TottaX,PapadopoulosA,etal.Antioxidantactivity and interaction with DNA and albumins of zinc-tolfenamato complexes[J].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14(74):187-198.
[2]D.DiLeo,S.Grabner,R.Cini,etal.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platinum(II)-acyclovir complexes[J].J.Chem.Soc.,Dalton Trans.1998:1447-1452.
基金支持:江蘇省淮安市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金編號:HAB201716)
江蘇省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Z201706)
作者簡介:張艷軍(1982-),男,河南周口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天然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與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