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1〕乾〔坤〕定位,山澤通氣:此兩句出自《易經(jīng)》:“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币庵^天與地一上一下,各定其位;山與澤一高一低,互通其氣?!妒T頌》有“乾坤定位”句,意與此同。乾:天。坤:地。
〔2〕《祀典》曰……祀以報之:《祀典》上說:日月星辰民所瞻仰,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cái)用,此皆有功于民,所以,用祭祀給予報答。
〔3〕天子祭天地及山川,歲遍焉:天子祭祀天地和山川,一年需祭祀一遍。
〔4〕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諸侯:祭祀山川或在天子之境,或在諸侯之地。
〔5〕唐虞疇咨四岳:陶唐氏堯和有虞氏舜訪問四方。疇咨:訪問,訪求。四岳:相傳為堯臣羲和的四子,分掌四岳諸侯,這里系指四方。
〔6〕皆以四時之中月,各省其方: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為四季之中月。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阂暡臁?/p>
〔7〕柴祭燔燎:古代祭祀儀式,把犧牲、玉帛置于柴上,焚燒以祭天神。
〔8〕夏商則未聞所損益:夏商之時沒聽說對前代祭祀有所變動。損益:增減,改動。
〔9〕十有二歲,王巡狩殷國:每隔十二年,天子要在諸侯國行殷見之禮。
〔10〕亦有事于方岳:也同時前往祭祀山岳。
〔11〕祀以圭璧:持玉璧祭祀。圭璧: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zhí)的玉器。
〔12〕六歌:大呂、應(yīng)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
〔13〕改秦淫祀:改變秦朝不合禮制的祭祀。
〔14〕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祀之:那些在諸侯國領(lǐng)域里的山川,令其定期前往祭祀。
〔16〕“故立宮其下”三句:漢武帝好神仙,立宮華山叫集靈宮,建殿叫存仙殿,筑門叫望仙門。
〔17〕歲一禱而三祠:語出《漢書·郊祀志》,意謂每年一次求神祭祀,三次謝神祭祀。禱:求神的祭祀。祠:謝神的祭祀。
〔18〕浸用丘虛:逐漸荒廢。浸:逐漸,漸進(jìn)。虛:即墟,荒廢。
〔19〕靡不報應(yīng):無不應(yīng)愿。
〔20〕亨祭:享祭,祭祀。古代“亨”與“享”通用。
〔22〕瑤光:北斗的第七星,相傳為資糧萬物者。
〔23〕馮于豳岐:輔助豳地和岐地。馮:憑,輔助。豳(bīn):在今陜西省彬縣、旬邑縣一帶。岐:在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
〔24〕文武克昌;孕育了文王、武王的昌盛??耍耗堋?/p>
〔25〕六樂:黃帝、堯、舜、禹、湯、周武王六代的古樂。相傳云門為黃帝樂,咸池為堯樂,大韶為舜樂,大夏為禹樂,大(hù)為湯樂,大武為武王樂。
〔26〕是秩是望:按次序望祭山川。秩:祭祀。望:遙祭。
〔27〕肅共壇場:恭敬地供奉祭壇。共:同恭。壇場:祭祀之所。積土為壇,平地為場。
〔28〕遏禳兇札,〔揪〕斂吉祥:消除疾患瘟疫,聚斂吉祥。禳(ráng):祭名,除邪滅災(zāi)的祭祀。札:疾疫,死亡。
〔29〕欽若嘉業(yè):敬順其善舉。
《周禮·職方氏》說:“黃河之南鎮(zhèn)地安邦之山叫華山?!狈Q作西岳?!洞呵镒髠鳌氛f:“大山是與天互相匹配的。”天與地一上一下,各定其位;山與澤一高一低,貫通宇宙氣脈。云行于天,雨潤于地,孕育出萬物,這是《易經(jīng)》所闡述的道理。《祀典》說:“日月星辰之所照耀,山川大地滋生萬物,皆有利于民,所以要用祭祀給予報答。”《禮記》說:“天子祭祀天地和山川,一年須祭祀一遍?!弊詮娜饰宓鄹d盛,祭祀山川,因所在地不同,或由天子,或由諸侯負(fù)責(zé)。因此,帝堯和帝舜為訪察四方,每五年要巡視一遍。每次都是定在四季中間那一個月里,分別前往四方,親自登于山上,以燔柴的儀式進(jìn)行祭祀上天。夏商之時,沒聽說對前代的祭祀有什么增減的變動。周朝的禮儀是借鑒夏商兩代的傳統(tǒng)建立起來的,每隔十二年,天子要在諸侯國行殷見(朝會)之禮,同時在其地祭祀山岳。祭祀用的是玉璧,演奏的是《六歌》。
漢高祖劉邦開國初年,改變了秦朝不合禮儀的祭祀。
漢文帝劉恒沿襲高祖劉邦的禮制,分別下詔書給有關(guān)主管部門,那些在諸侯國領(lǐng)域里有山有川的,令其定期前往祭祀。
漢武帝劉徹修封禪之禮,求成仙之道,巡視五岳,祭祀之禮十分豐盛,在華山之下建立宮殿,宮叫集靈宮,殿叫存仙殿,門叫望仙門。
漢宣帝劉詢執(zhí)政時,特地派使者持節(jié)來此祭祀,每年一次求神祭祀,三次謝神祭祀。但此種制度后世沒有接續(xù)下去。直至王莽王朝滅亡時,宮殿逐漸荒廢,但斷垣殘壁猶存。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倡導(dǎo)凡事要做得適中,祭祀要盡量節(jié)儉,只派俸祿二千石的官員(太守級別的)每年前去祭祀。每當(dāng)遇到風(fēng)災(zāi)、旱災(zāi)等災(zāi)害,到華山禱告祈請,沒有不應(yīng)愿的。從此以來,一百多年了,皇帝因事西巡就趁便前來享祭。然而從前的碑石,鐫刻的有關(guān)事跡,文字磨滅,無法認(rèn)讀。
漢桓帝劉志延熹四年七月八日,弘農(nóng)太守安國亭侯汝南人袁逢,來此境內(nèi)主政,憂慮眼前這等境地,按照古制祭位,在廢墟上修復(fù)敗壞的建筑。他深知理民和敬神的道理,精通真心誠意祭祀帶來的福祉,于是將古代典籍所載祭祀的本源和來由,刻于碑石上,傳之后世。
贊辭曰:
巍峨的西岳,直插高天之上。覆蓋黃河南北,總攬華山之陽。山石上興發(fā)云彩,雨露潤澤農(nóng)桑。供給糧食和萬物,輔助瑤光。挺然屹立,置身雍州與西梁。憑依豳岐大地,孕育了文王和武王。天子宣示禮儀,巡視四方。豐盛的祭品玉帛,與祭祀泰山一樣?!读鶚贰放涓栉?,祈求泰康。至漢中葉,建廟宇立殿堂。主管官員,亦秩亦望。安國亭侯袁逢,遵從祭祀規(guī)章。維修殘存殿基,重開道場。神靈享受祭品,美德最為醇香。消除饑荒,聚斂吉祥。連年豐收,民悅無疆。
袁府君袁逢恭敬神明,重刻碑石,整修宮闕,正在此時升任京兆尹。繼任太守孫府君到任之后,敬重前任善舉,繼續(xù)完成袁逢未竟之業(yè),于東漢延熹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全部竣工。
京兆尹袁逢命令監(jiān)都水掾霸陵縣人杜遷購買碑石,派遣書佐新豐縣人郭香為察書者,鐫刻碑文的是潁川郡的邯鄲公修、蘇張,石工郭君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