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達明
我國秘書工作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和實用的秘書人才選拔制度,培養(yǎng)了許多高水平的知名秘書人才。其中的一些做法,對于今天培養(yǎng)和選拔秘書人才仍有一定借鑒意義。
在古代,翰林學士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在后梁,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翰林學士上任前,要進行資格考試,只有過了這道關(guān),才能正式走馬上任。
據(jù)記載,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一個叫鄭致雍的舉子在當年的進士考試中脫穎而出,被點為新科狀元。禮部侍郎封舜卿是本次考試的主考官,鄭致雍自然成了他的門生(古代科舉及第者對主考官自稱“門生”)。不久,二人一同被列為翰林學士的候選人。此時的封舜卿雖然官居禮部侍郎(相當于主管全國宣傳教育工作的副部長),但要擔任翰林學士,還得與門生鄭致雍一道參加考試。
鄭致雍才思敏捷,答卷時行云流水。封舜卿雖有文辭,然才思拙澀,剛考到第五題,就累得撐不住了。不得已,只好讓門生鄭致雍代筆作答。當時很多有識之士認為這是為人師者的恥辱。
封舜卿請門生代筆考試的故事滑稽之極,貽笑大方。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皇帝政治秘書選拔考試的一些特點。盡管此類考試在各個時期內(nèi)容不盡相同,但考試的目的非常明確:一是看考生的文才,二是考察他們起草各類公文的能力。這些被列為翰林學士候選人的考生,大都是有了科名甚至參加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并具有一定寫作水平的優(yōu)秀人才,本身已具備了較高的業(yè)務素質(zhì)。通過任前資格考試進行選拔,經(jīng)皇帝批準后直接安排到朝廷的秘書崗位——這種優(yōu)中選優(yōu)的考試方式可以使出類拔萃的秘書人才脫穎而出,并能很快適應新的工作環(huán)境。
當然,對于特別優(yōu)秀又知根知底的秘書人才,也有免除考試直接上任的。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朝廷需要增加秘書人員,真宗確定了三個人選,分別是禮部郎中薛映,兵部員外郎梁鼎,著作佐郎、直集賢院梅詢,并通知中書省安排時間,對三人進行職業(yè)資格考試。宰相李沆歷來不喜歡梅詢,就對宋真宗說:“梅詢?yōu)槿岁庪U,不忠誠老實,這樣的人是不能做秘書的。倒是楊億的文章寫得特別好,名氣也很大,是個做秘書的合適人選?!彼握孀谝宦牐煮@喜地說:“朕幾乎忘了這個人!”原來,時任左司諫的楊億,曾是宋真宗做太子時的東宮僚屬。楊億具有很高的名望和扎實的文字功底,真宗非常了解他,幾年前還親自點名提拔楊億為左正言,因而完全同意李沆的意見,認為楊億能夠勝任秘書一職。相關(guān)人員也就沒有按程序考查楊億,只對薛映和梁鼎兩人進行考試。第二天,三人同時被任命為知制誥,成為了皇帝身邊的秘書人員。楊億本人也不負圣望,后來成了真宗朝最有名望的秘書。
古代選拔任用秘書不僅需要經(jīng)過任前資格考試,有的朝代還特別重視對秘書人才的素質(zhì)培養(yǎng),建立了一套比較 完整的館閣翰苑人才培養(yǎng)機制。
在宋代,館閣翰苑官員的選拔非常嚴格:首先,候選人必須是進士高科出身。其次,候選人要通過朝廷統(tǒng)一組織的兩場專門考試(與翰林學士考試直接選拔翰林學士不同,通過此兩場考試的考生獲得館閣翰苑工作的資格,經(jīng)個人努力也可晉升為翰林學士)。這兩場考試的名稱分別為試館職和試知制誥。相對來說,前者稍易,后者較難。
宋代的名臣賢相多由館閣翰苑晉升高位,館閣實為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礎(chǔ)。宋代的館閣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和文獻研究室,朝廷從進士高科中召試館職,以整理文獻的工作形式儲備人才。那些具有實際工作經(jīng)驗的高科進士一旦有幸成為館閣中的一員,每日與書本文獻打交道,經(jīng)過幾年潛心研修,學問、能力自然會得到全面提升。他們中的佼佼者,通過選拔考試晉升知制誥,再由知制誥升任中書舍人,優(yōu)者最后進入翰林學士院擔任翰林學士。
從選拔、培養(yǎng)秘書人才的角度看,宋代的館閣制度無疑是科舉制度的延伸和補充。它不僅有效地為朝廷聚集、儲備了一支高素質(zhì)的文官隊伍,又從這支高度學者化的隊伍中選拔精英,為朝廷培養(yǎng)、輸送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秘書人才。
古代朝廷選拔秘書人員的另外一個渠道是從地方直接選調(diào),這種現(xiàn)象在中晚唐時尤顯突出。
當時,藩鎮(zhèn)幕府爭相聘用有名望才華的讀書人擔任幕僚。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只要在地方軍政幕府任滿規(guī)定年限(一般為三年)的及第者,就可經(jīng)幕主奏薦,由朝廷授予州縣主簿、縣尉等官職。表現(xiàn)特別好的,還可經(jīng)幕主引薦入朝或隨從幕主入朝,成為朝廷的正式官員。飽學之士們在“基層”經(jīng)過一個“試用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jīng)驗,通過幕主舉薦的方式被朝廷越級錄用。
在那時,人才薈萃之地東都洛陽有兩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分別是居于洛水之北的石洪和洛水之南的溫造。唐憲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四月,烏重胤出任河陽節(jié)度使兼御史大夫。到任第三個月,烏重胤就向部下征召賢能之士,有人舉薦了石洪。烏重胤詳細打聽石洪的情況后,知道他是一個名望很高、修養(yǎng)不凡的賢士。于是撰寫聘書,準備車馬和禮金,選了一個吉日,遣使登門聘請石洪入幕,禮儀十分隆重。結(jié)果自然皆大歡喜,石洪成了烏重胤府上的一名幕僚。沒過幾個月,在石洪的推薦下,烏重胤認識了溫造,覺得他也是個難得的人才,于是用同樣的方式把溫造招入幕中。當時韓愈在東都洛陽做地方官,目睹轄區(qū)內(nèi)的人才一個個被挖走,發(fā)出了“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的感嘆。
中晚唐以來,朝中的許多高級秘書都來自幕府,亦或說幕府為朝廷輸送了大批高水平的秘書人才。所以白居易說:“今之俊乂,先辟于征鎮(zhèn),次升于朝廷,故幕府之選,下臺閣一等,異日入而為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焉?!?h3>秘書須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h3>
古代選用秘書,除重視業(yè)務能力外,還特別看重候選人的道德操守。
北宋初年選用翰林學士時,大臣們推薦的幾個人選宋太祖都不合意。為此,宋太祖特意召集宰相,明確指出:“學士院地處禁中,應選用老成持重之人。”聽皇帝這么一說,宰相范質(zhì)心中有了底,于是說:“臣倒想起了一個叫竇儀的人,人品清介謹厚,完全具備做秘書的條件。只是他在后周時做了翰林學士,周世宗時又拜端明殿大學士。本朝建立后,竇儀由翰林學士改任工部尚書,現(xiàn)在恐怕難以重新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了。”宋太祖卻說:“朕很了解竇儀,禁中非此人不可。請你當面找他談談,就說是朕請他回來低就這個職位的?!狈顿|(zhì)跟竇儀說明情況后,竇儀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
在物色翰林學士人選時,宋太祖之所以非竇儀不用,正因為了解竇儀是一個為官清廉、忠厚老實、慎重周密、嚴謹可靠的人。這樣的人自然會得到皇帝的垂青和賞識。
(摘自《秘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