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
吳清友先生離開一年了。
去年7月,《誠品時光》發(fā)表會召開兩天前,他因心臟舊疾遽然離世。事發(fā)突然,聞?wù)唧@痛。但想來他是沒有遺憾的吧。他對生命重新檢討之后所看到的、珍視的價值,近30年間由誠品傳布出去,利益眾生。他對此充滿了感恩。
因為他的看到、懂得,更因為他的堅持,誠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臺灣地區(qū)的人文生態(tài)。
林懷民說過一句話:“如果沒有誠品,今天的臺灣可能不一樣?!?/p>
1989年,第一家誠品店出現(xiàn)在臺北仁愛路。是時臺灣解嚴,經(jīng)濟起飛,中產(chǎn)階級開始形成。適時地,誠品提供了對生活、對美學、對品位的啟蒙,慢慢地影響了臺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時在臺灣大學就讀的馬家輝回憶:“我們那時不睡覺,騎著機車(摩托車)去誠品。誠品對我們是很大的頭腦啟蒙?!?/p>
更難的不在于這一選擇本身。誠品連續(xù)虧損15年之后絕地反彈每每令人稱奇,但更令人驚嘆的或許是,要有怎樣堅固的信仰才能撐過那些不斷借債、變賣資產(chǎn)的歲月?
吳清友說過一句話:誠品充分展現(xiàn)了對他人有利之后,才有資格在這個社會擁有存在的正當性,然后才開始有一些經(jīng)濟性的利益,那個時候才叫作心安理得。
投資人看得懂他,看得懂誠品。誠品大股東,臺灣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將誠品喻作臺灣最“優(yōu)雅”的商業(yè)循環(huán)?!八奶潛p是一時的,只要達到經(jīng)濟規(guī)模,管理效率就可以提升。”他說,“真正要看到的是,誠品聚集了一群有深度與優(yōu)雅的人,以及吳清友如何于虧損的年代,在文化理想與商業(yè)現(xiàn)實間取得平衡?!?/p>
吳清友也有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這種時候他會跑到誠品敦南店二樓對面的誠品咖啡館坐上一會兒。在那里,面對進進出出誠品書店的人,看到他們臉上喜悅的笑容,他心滿意足。
誠品在蘇州開店時,有內(nèi)地員工回憶,在誠品學到一句話,“自己的土地自己疼惜,自己的文化自己耕耘”,為其深深震撼。“那是對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文化擁有無限熱愛和珍惜的人才會說出的話吧?!?/p>
正是在這一點上,吳清友與林懷民成為同類。二人互相影響,彼此知惜。一定意義上,林懷民的云門舞集,促成了誠品的誕生。
1972年,25歲的林懷民懷著“對民族,對社會應(yīng)該有所回報”之心從紐約返回臺灣,創(chuàng)立“云門舞集”,將東方的哲學思想灌注入西方的舞蹈形式之中,驚動臺灣和世界,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面旗幟。
“全世界沒有一個舞團是可以獲利的,林先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他是在經(jīng)營他的生命!“吳清友曾這樣評價林懷民。
1988年,林懷民決定云門舞集暫停公演。吳清友震驚之際,決定把臺灣的文化火把繼續(xù)傳遞下去,誠品由此得以產(chǎn)生。
后來云門舞集重啟,“困頓的時候,我想,跟吳先生比起來,我的困難算什么?只好繼續(xù)匍匐前進。”林懷民說。
40多年來,云門舞集大量時間行走于臺灣基層,在不同城市舉行大型戶外演出。有評價稱,林懷民顯赫的聲譽不只是因為他在舞蹈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探索,還在于云門舞集真正和臺灣社會建立了良性互動。
有人問過林懷民,為何堅持讓云門舞集下鄉(xiāng)演出。他回答:“貧富是不能平均的,不過,精神的均富可以到一個地步?!?/p>
吳清友去世4個月后,林懷民宣布,將于2019年底退休。
一代人慢慢落幕,但誠品的燈火日夜不息,云門舞集還將繼續(xù)舞下去。正是這樣的靜水流深,令信仰不滅,希望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