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苑辰
摘要:日文版的《論語》并不是翻譯版,而是歷代日本儒學大家根據(jù)他們自己對《論語》中文版的理解,用訓讀的方式變成日文版的《論語》。由于不同的編撰者對漢語《論語》的字句理解不同,而編撰出來的日文版《論語》出現(xiàn)了不同的訓讀法。本文采用對孔祥林和劉德潤的《論語》日譯版,對二位譯者的翻譯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兩譯本的翻譯特色,從而明確更貼近于《論語》原版意思的譯本。
關鍵詞:論語;目的;翻譯特色
一、關于兩個譯本
孔祥林是孔子直系第75代傳人,被譽為“中國文化演講大師”。此譯本為紀念孔子誕辰2557年,而面向讀者出版。劉德潤譯本的翻譯目的是力圖將中日兩國歷代有關《論語》的權威注釋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融為一爐。
二、兩個譯本的翻譯特色
以下將從具體的例子來看兩個譯本的不同翻譯特色。
(一)劉德潤譯本:保留原文句式句序,且考慮到譯文的詞性
原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劉訳:子曰く、學びて時に之を習ふ。亦説ばしからずや。朋有り遠方より來る、亦楽しからずや。人知らず、而して慍らず、亦君子ならずや。
孔訳:子曰く、學びて時にこれを習う、亦説ばしからずや。朋あり、遠方より來る、亦楽しからずや。人知らずして慍みず、亦君子ならずや。
從上面例中可以看出,劉譯本基本是遵循原文的句式,斷句基本與原文吻合。而且在遵循原句句式的同時考慮到了譯文的詞性。原文中的“行”是指行動行為,而日語中單獨一個“行”并沒有這個意思,劉譯本采用“行う”雖然是動詞,但是卻可以很好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
(二)孔祥林譯本:在選詞方面對詞語的意思更加考究
原文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p>
劉訳:孔子がおっしゃった。「人の生まれつきの天性は、その初め相近く似寄っているものであるが、ただ習慣と教養(yǎng)は相遠ざかるのである。
孔訳:孔子がおっしゃった?!溉摔翁煨预悉猡趣猡确浅¥私いh(huán)境や習慣の影響を受けて、その差が開いてくるものである」。
這里的“習”字是指習染積久養(yǎng)成的習慣,受環(huán)境習俗等熏陶而形成的。劉德潤日譯本中并沒有指出受環(huán)境影響這一點,而孔祥林譯本在這里明確指出了是受環(huán)境影響所致,可以看出孔祥林在翻譯的時候考慮到了“習”字這一含義。
(三)劉德潤譯本以注釋的方式傳達原著的本義,孔祥林譯本以地道的現(xiàn)代日語來傳達原著本義
原文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劉訳:孔子が季氏のことをこうおっしゃった。「八列の舞を自分の廟の庭で舞わせている。この非禮までも我慢できるなら、どんなことだって我慢できよう?!?/p>
注釋:「八佾」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吨芏Y》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八俏的舞樂。
孔訳:孔子が季氏を非難して、こう言われた。「天子だけに許された六十四人による八佾の舞を自分の廟の庭で行っているが、こんなことが許されるなら、何でも許されてしまうことになるではないか?」
劉德潤的日譯本中并沒有說明“這樣舞樂是失禮的”原因,但是采用了注釋的方法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到了這一點。而孔祥林的譯本直接在翻譯的過程中對“八佾”進行了解釋,使讀者更為直接的了解到其“失禮”的原因。在兩個《論語》的譯本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劉德潤譯本均是以注釋的方式傳達原著的本義,孔祥林譯本均以地道的現(xiàn)代日語來傳達原著本義。
三、兩個譯本中明顯不同之處
中日兩國對《論語》的解讀一直有很多版本。所以,這兩個譯本中所出現(xiàn)的明顯不同之處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并不意味著兩個譯本之中哪本是誤譯。以不同的史料為基準進行解讀,自然會出現(xiàn)不同的理解。本文僅選取“有教無類”一句來對此情況進行說明。
原文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劉訳:孔子がおっしゃった?!溉摔涡袨椁?、その中に必ず手本となるものがあるものだ......
孔訳:孔子がおっしゃった?!溉摔Bれだって行けば、必ず手本となる先生がいるものだ......
劉德潤譯本將“行”字翻譯為“行為”。并且在注釋中加以注釋:“日本學者大多認為,三人行的‘行,應理解為‘行為,而非‘行走?!倍髡咴诒緯把灾兴岬降挠蟹制绲闹匾轮幸蔡岬搅恕靶小弊郑纱艘部梢钥闯鲎髡咴诜g時考慮較為周全。孔祥林譯本將“行”字翻譯為“行走”,當然也有很多學者贊同這一觀點,所以雖然兩譯者對“行”字的翻譯有明顯的不同,但都不屬于誤譯。
四、結語
本文所選取的兩個譯本的翻譯目的不同,譯者個人的社會背景不同,必然會導致兩個譯本有其不同的翻譯特色??紫榱肿g本是面向中日兩國國民,希望讀者可以從《論語》中獲得生活啟示,所以其在翻譯過程中更加重視詞語的選擇,注重如何用地道的現(xiàn)代日語來傳達原著本義。劉德潤譯本則是更多的面向在中國的日語研究者,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更加注重翻譯技巧,如“忠實原則”,則體現(xiàn)在對原文句式句序及詞語的詞性方面等。
參考文獻:
[1]孔祥林.論語(中日文對照)[M].外文出版社,2007.
[2]劉德潤.論語(中日文對照)[M].商務印書館,2014.
[3]館岡邦雄.論語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D].河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