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廣紅
小組合作是合作學習的常見方式,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延續(xù)和補充。在數學教學中,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匯聚集體的力量來探究數學本質規(guī)律,并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累積豐富的經驗,推動他們數學學習的深入。但是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不能停留在形式上,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適的引導和指導,需要不斷優(yōu)化小組合作的方式,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嘗試。
一、因時而異,優(yōu)化組隊方式
合作學習需要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的合作往往是一部分學生做一部分學生看,這是不利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組隊方式,從人數到分工都體現自主性,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合作能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例如在“大樹有多高”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提前帶領學生了解這部分學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來自由搭配,約定每組人數在3到5人之間。在搭配完畢之后,學生再在組內分工,確定由誰來準備課上要用的工具、誰來負責操作、誰負責記錄等。到了實際測量的時候,筆者組織每組學生制定了操作計劃,設計了相關的表格,然后走進校園,選定幾棵樹作為測量對象,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整個過程中,學生根據事先的安排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遇到困難時他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聚焦這樣的合作方式,給了學生更自主的空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樣的組隊方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二、因人而異,優(yōu)化發(fā)言機制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出現在小組中交流某一個問題的情形,但是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們發(fā)現這樣的交流方式不能完全激發(fā)每個學生的潛力。因為在長期的合作中,學生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優(yōu)等生有更多的話語權,往往在交流開始之后,優(yōu)等生就將自己的看法和盤托出,而基礎稍差的學生只能充當聽眾,并且他們也習慣了這樣的交流方式。從學習的角度看,這樣的交流降低了部分學生的交流欲望,也抹殺了更多的可能性。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優(yōu)化交流形式,讓基礎稍差的學生先發(fā)言,其余學生及時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給予適當的補充,或者提出反對意見,這樣就讓所有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得到鍛煉,有了實際的收獲。
例如,在“小數的大小比較”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買冷飲的情境,出示了這樣兩個小數讓學生嘗試比較大?。?.85和0.9。在小組交流意見的時候,其中有一個小組就出現了這樣的交流過程:首先是一位后進生發(fā)言,他認為前一個小數大,理由是0.85是兩位小數,0.9是一位小數,兩位小數要比一位小數大(該生讀0.85時讀成零點八十五)。這樣的說法很快被大家否定,學生紛紛給出自己的理由,有的說“0.85元表示八角五分,0.9元表示九角,所以0.9更大”,有的說“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0.9也可以寫成0.90,大小不變,所以小數比較大小不能看小數位數的多少”……在這些觀點的推動下,之前發(fā)言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跟著大家一起總結了比較位數不同的小數大小的辦法。
合作學習不但要齊心協(xié)力解決困難的問題,也要讓每一個參與者在交流過程中有所收獲。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有發(fā)言的機會,讓每一個人有話可說,這樣才能凸顯出問題,讓小組交流達到教學目的。
三、給予信任,激發(fā)團隊意識
激發(fā)學生的團隊意識也是合作學習的目標之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才能讓學生都在合作中受益。為此,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讓他們深度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
例如,在“認識千米”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建立深刻的認識,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交流“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認識1千米有多長”的問題。學生想到了不少辦法,比如利用汽車測量出1千米的距離,然后去看一看,走一走,計量走過1千米需要的時間,數一數走了多少步等。在交流過程中,有一個學生提出利用航拍器拍攝的方法,很快得到大家的認可,最終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自主完成了拍攝,所以在小組展示的時候,該小組成員都自豪地走上臺來,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這個視頻也為學生深入認識“千米”,更直觀地感知“千米”提供了便利。
不得不說,除了收獲知識之外,學生的團隊意識在本次活動中也得以提升。其實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和觀點都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拼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要打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尊重。
總之,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不能拘泥于形式,不能浮于表層,而是要想方設法優(yōu)化合作方式,充分調動小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匯聚集體的智慧來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互相啟示、互相幫助,深入研究和交流,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小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