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崢奕
【摘要】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人文學科。對學好其它學科來講,語文有工具性的作用。但語文的價值決不僅是作為一種工具,因為人們對工具總是講究實用的,用過之后就可以丟掉;而語文卻是融入人的思想、心靈、血肉,它讓人終生受用。在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是為了培養(yǎng)有著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的人而存在的。語文教學必須在此原則下進行有效的教學,最終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真正的“人”。
【關鍵詞】 語文 真正的人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8-088-01
0
新的語文教學大綱、新的語文教材,最鮮明的是張揚著人文精神的旗幟和浸潤著文化熏陶的理念。就“人文性”來說,除大綱強調的“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外,增加了“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內容。
我們的語文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存在?在這種應試與素質的夾縫中,語文教學走向何方?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一、語文教育走向生活化,培養(yǎng)真正的人
語文教育走向個性化的方向意味著它是與學生的一切生活密切相關。事實上,一切語言都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也正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應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
這里我談談語文教育走向生活化的三個階段:回歸、延伸、融合。
(一)讓語文教學回歸到生活
在實踐中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這樣的語文教學才真正有效。
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達到讓語文教學回歸到生活,如“訪一訪”、“演一演”。
如《看云識天氣》一課,如果將它像傳統(tǒng)講課一樣處理,很容易落入“疑似地理課”的窠臼,學生聽了也覺索然無味。于是,我作了以下的嘗試。首先,有意把課堂延伸到廣闊的天空,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天上的云,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要求連續(xù)七天記下(畫下、拍下)觀察所得(上這課時,剛好是南方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效果很好)。第二,提示學生:這些云屬于大自然特殊的符號,它能顯示一定的天氣狀況,以此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由于學生此時對自然的探究欲是最強烈的,因此當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認知時,鼓勵學生以自己觀察所得探究課文所講,以此培養(yǎng)他們探索自然的習慣。第三,鼓勵學生去收集存于長輩口語中的熟語、農諺,學習古人那種善于觀察、善于歸納的思維方式。把語文的課堂回到真正的生活當中去。最后,學生回到課堂上,則是將自己的所獲在班上與同學交流,老師則在一旁傾聽他們的所講并進行點撥。
關于這一點同行已有很多的論述,我不多贅述。
(二)讓語文教學延伸到生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與感情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fā)下產生的。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與文中的生活相似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豐富學生的心靈。
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利用學生在青少年期感情豐富這個優(yōu)勢,在課堂上大肆渲染那種普通而又感人肺腑的親情,并利用好學生的這個感情觸發(fā)點,讓學生回家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去觀察、感受自己擁有的那份真情,并用一個細節(jié)它表達出來。結果很多學生不但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且感情的切入點也相當地細膩。如有一個學生寫的是《母親那雙帶刺的手》。他說他母親是種花的,每天從地里割下一枝枝玫瑰后,還要稍微剪裁并扎好,雖然做好了防護措施,但畢竟都是帶刺的玫瑰,加上長年累月地勞作,新扎的傷口和原來的傷口竟然使一雙柔軟的手變成一雙帶刺的手。小作者很好地利用了對比的手法,由對母親鄙視,到愧疚,到感激等心理的細膩描述,把母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而他的感情世界也多了一筆珍貴的財富。
(三)讓語文與學校生活融合
學校生活“語文化”,就是讓學生在日常學校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享受語文所帶來的一切愉悅。這需要老師要在平時就引導好學生,讓他們對“大語文”有一個了解;最重要的是還是老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把生活中的語文引入到課堂上來。
我們可以利用課文來實現(xiàn)學校生活“語文化”。如我們在上《新聞二則》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新聞具有“真”、“新”等特點,激發(fā)學生對新聞濃厚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從外界獲取更多的信息的習慣,同時也為學生積累了不少的寫作素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用一些方法來強化,如讓學生設立一個新聞記錄本,分主題進行收集,如“最令我感動的新聞”、“最令我傷心的新聞”、“最令我開心的新聞”、“最令我深思的新聞”等,還可用課前舉行“一分鐘新聞”的說話活動,讓學生輪流充當播音員的角色,為同學報道自己所接觸到的最有價值的新聞;還可成立班級新聞組,負責報道班級、學校、地方的最新新聞等。由于新聞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有著廣泛的社會內容,用好新聞這塊鮮活的語文素材,促使我們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把語文學習融入到生活中。
結語
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吧。而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位各色別樣人生,豐富自己的人生。這個意義上說,語文就是要引導學生成長為有著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的人,為他們成長為真正的“人”點燃一盞心靈的明燈。
[ 參 考 文 獻 ]
[1]轉引自程少堂《試論教育規(guī)律的實現(xiàn)機制》,見《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