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徐茂林,劉玉林,黃建國,曾書娥,唐 浩(湖北省腫瘤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病例 女,55歲,因“發(fā)現(xiàn)左乳腫塊1周”入院?;颊哂?周前體檢發(fā)現(xiàn)左乳有一枚腫塊,無壓痛,局部皮膚無紅腫破潰,無自發(fā)性乳頭溢液,不伴瘙癢、胸痛、咳嗽及骨痛等不適。體查:雙乳房外形正常,皮膚及乳頭乳暈未見異常。雙乳觸及散在小片狀增厚,未捫及明顯腫塊,無乳頭溢液、溢血。雙側腋下及鎖骨上未觸及明顯腫大淋巴結。既往史:2013年行左乳纖維瘤切除術。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
乳腺X線攝影示左乳外上象限可見結構扭曲影,周圍放射狀影(圖1,2);診斷:左乳外上象限結構扭曲影,考慮乳腺癌,擬BI-RADSⅤ類。超聲示左乳外上象限2點距乳頭3 cm處可見1.36 cm×0.97 cm邊界欠清晰、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低回聲光團,內部回聲欠均勻,其內可見鈣化斑及液化,CDFI示其周邊可見血流信號(圖3);診斷:左乳腫塊并鈣化、液化,考慮乳腺癌,擬BI-RADSⅣc類。MRI示左側乳腺外上象限見不規(guī)則小團塊影,長徑約1.8 cm,邊緣呈長T2信號(圖4),內部呈短 T1信號,且 T2WI壓脂呈低信號(圖 4,5);DWI及 ADC均呈高信號(圖 6,7);增強掃描呈環(huán)形強化,伴毛刺影(圖8),時間信號曲線呈緩升流入型(圖9);診斷:左側乳腺外上象限小團塊影,擬BI-RADSⅢ類。
手術及病理:根據(jù)超聲體表標記定位,在左乳腫塊表面做弧形切口,旁開腫塊約1 cm完整切下腫塊,肉眼所見乳腺切除標本,大小約11 cm×11 cm×2 cm,病灶系線標記處取材,病理診斷:“左乳”乳腺囊腫伴囊壁多核巨細胞反應 (圖10,11)。
圖1,2 左乳外上象限結構扭曲影。 圖3 左乳不規(guī)則的低回聲光團,內部回聲欠均勻,周邊見少許血流信號。 圖4,5 左側乳腺外上象限不規(guī)則小團塊影,邊緣呈長T2信號,內部可見均勻短T1信號影,且T2WI壓脂呈低信號。 圖6,7 DWI及ADC均呈高信號,無明顯擴散受限。 圖8,9 病灶邊緣明顯強化,呈環(huán)形強化伴毛刺影,呈緩升流入型曲線。 圖10,11 病理診斷為囊腫伴囊壁多核巨細胞反應(HE染色)。
討論 乳腺囊腫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良性疾病,發(fā)病率約為7.0%,好發(fā)于絕經(jīng)前期及圍絕經(jīng)期的女性,部分囊腫較小或位置較深而難以觸及,部分亦存在一定的惡變風險,可行藥物、手術或超聲引導穿刺微創(chuàng)治療[1-5]。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病灶較小且位置較深,于體檢發(fā)現(xiàn)左乳腫塊,而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企w查亦未及明顯腫塊。乳腺囊腫的診斷常依據(jù)病史和高頻超聲[6-7],根據(jù)聲像圖表現(xiàn)可分為單純性囊腫、乳汁潴留性乳腺囊腫及非典型性乳腺囊腫,而乳腺X線攝影對乳腺囊腫的診斷準確率相對較低[6-8]。其中,單純性囊腫較多見,主要是由于內分泌失調,黃體酮減少或缺如引起導管上皮增生、管內細胞增多,導管延長、扭曲以致管壁壞死而引起囊腫,超聲上常為單發(fā),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均質無回聲區(qū),且邊界清楚、光滑,伴后方回聲增強[8]。乳汁潴留性乳腺囊腫常見于青年婦女,發(fā)生于哺乳期或產(chǎn)后,主要是因炎癥引起乳腺導管堵塞,乳汁潴留形成囊腫,多發(fā)生于乳暈區(qū)以外乳腺周邊部位,囊腫長徑以2 cm左右者為多見。非典型性乳腺囊腫表現(xiàn)為囊腫內成分復雜,可伴實性部分,回聲可不均勻,或伴鈣化[2,4,6,8],囊腫周圍伴炎細 胞 浸潤或繼發(fā) 感染時,超聲可表現(xiàn)為血流豐富。亦有文獻認為[9]乳腺囊腫合并慢性炎癥或術后改變時,與周圍腺體粘連,結構紊亂,容易誤認為“毛刺”或浸潤性表現(xiàn)。因此,乳腺囊腫有時需要與乳腺膿腫、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脂肪壞死及乳腺癌等鑒別[8,10-11]。本例病理診斷為左乳囊腫伴囊壁多核巨細胞反應,筆者結合文獻分析認為,其誤診原因系囊腫合并囊壁慢性炎癥,導致X線和超聲表現(xiàn)不典型。另外患者既往有左乳纖維腺瘤手術史,可致術區(qū)的腺體收縮、聚攏,X線表現(xiàn)為局部結構扭曲影、星芒狀或毛刺狀改變[12-14],亦對影像學診斷有一定影響。本例MRI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小團塊影,邊緣毛刺影,增強呈環(huán)形強化,形態(tài)學表現(xiàn)上傾向于惡性;而病灶DWI未見明顯擴散受限征象,且時間信號曲線呈緩升流入型,即功能學和血流動力學支持良性。筆者結合患者既往史及病灶MRI表現(xiàn),考慮為良性病變可能性大(BI-RADSⅢ類),與病理結果基本相符。因此,乳腺影像學診斷過程中,應密切結合臨床,對于X線和超聲不能把握的疑難病例,應建議進一步行MRI檢查,后者可結合形態(tài)學、血流動力學及功能學特征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