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數詞在小學古詩中的鑒賞作了一些初淺的探究,主要根據數詞在修辭方面具有夸張、對比、比喻的作用對小學古詩進行了賞析,論述了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應注意這些數詞的鑒賞作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對古詩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數詞;小學古詩;鑒賞
作者簡介:伍桂平(1973.2-),女,漢族,廣西灌陽縣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02
數詞表示數目,它分為基數詞和序數詞?;鶖翟~是一類表示數目多少的數詞,大都表示確定的數目,如“一、三、十、二百”,少數表示不確定的數目,如“幾、許多、無數”。數詞常同量詞組合,構成數量詞組,如“一行、三千、百尺”,或用來修飾名詞(作定語),或對動作行為進行補充說明(作補語)。數詞經常被運用在古詩中,這些數詞有的是實指,有的是虛指,更多的是虛指。這些數字被詩人巧妙地運用,不僅能使詩歌文質兼美、聲情并茂,而且深化了詩歌的內容,使描寫與表達詩人的情感變得十分形象生動。如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边@首無名氏寫的數字詩,把一至十這十個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巧妙地串聯(lián)起來,描繪了一幅春天鄉(xiāng)村的美景圖。像這樣運用數詞的詩不勝枚舉,在教學時重視這些數詞的分析,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加深對古詩的理解。下面淺談一下數詞在小學古詩中的鑒賞。
一、運用數詞進行夸張
運用數詞在古詩中進行夸張時,這里的數字是虛指,不是精確的計算,而是一種抽象的概括,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巧妙的夸張的工具。夸張既有夸大的意思,又有縮小的意思,它的特點是“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夸張無論怎樣出格,也是有節(jié)制的,那就是必須合情合理,表達的是一種真實的思想感情??鋸堅诶畎椎脑娭械玫搅俗畛浞值倪\用,如: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锻麖]山瀑布》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兑顾奚剿隆?/p>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fā)白帝城》
有誰見過三千丈的白發(fā)呢?事實上,“發(fā)”永遠不可能“三千”丈,頭發(fā)三丈長已經夠長的了,三十丈就更長了,三百丈就長得不可思議了??墒抢畎讌s夸張出了三千丈,夸張力度是何等的大!“緣愁似個長”交代原因,是“愁”使詩人突生白發(fā),“三千丈”的白發(fā)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fā),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呢?李白寫這首詩時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他心中的愁苦自然是不想而知!這事實上絕對不可能有的白發(fā)因運用數詞來夸張,使得詩人的“愁”變得真實可信了,正如“問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三千”肯定非實指,只是形容瀑布很長,使人仿佛感到那瀑布真像是天上的銀河落下來了,讓我們領略那高空直落,一瀉千里的廬山瀑布的壯觀。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中,雖說用“百”說明山寺很高,實際何止百尺,簡直高聳入云,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星星。數詞“百”的運用,夸張地描述了山寺的高危,又將人引入到飄緲的仙境,表詩了詩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再如他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肅宗乾元二年的春天,李白流放夜郎,經過四川前往貶地。上三峽時,寫了一首詩“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在這里,連續(xù)用了四個“三”,“三”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是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 三峽水急灘險,詩人因流放自然心情不爽,這回又溯流而上,“三”帶來的不僅僅是覺得船重,而且表現(xiàn)的詩人的心情極為滯重,可見,因流放而帶來的心境是何等的凄涼!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詩人又是多么的喜悅暢快,即興寫了這首《早發(fā)白帝城》。詩人夸張地使用了“千里”與“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在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將千里的路程縮短在一日之間行完,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把詩人獲赦的驚喜之情洋溢于外。
二、運用數詞進行對比
對比是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通過數詞所創(chuàng)設的意象間的對照、比較,烘托、反襯出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使意境得到深化。
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寫道:“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边@是一首寫春天的詩,主人不在,詩人游園不成,“滿園春色”何以可見?“一枝”紅杏足矣!它與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中的詩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在杜詩中,“千朵萬朵”是“滿(表示許多)”的具體化,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描繪出一幅花團錦簇、蝶舞鶯歌,顏色濃麗的春景圖。而葉詩則不同,“一”與 “滿”進行對比,反差十分明顯,僅用數詞“一”進行說明,這一枝紅杏襯托出“滿”園春色。眼看出墻“紅杏”,心想墻內百花;眼看出墻“一”枝,心想墻內萬樹。露出墻外的雖然只是“一枝紅杏”,那園內百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景象任憑詩人、讀者想象補充,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美的享受。
運用數詞進行對比在李紳《憫農》一詩中也可以找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以“一”對應“萬”,“一”與“萬”兩個懸殊的數字構成鮮明對比,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的景象。豐收了,農民應該萬分高興才對,可是,他們還是兩手空空,吃不飽,穿不暖,這原來是萬惡的剝削者造成的。這“一”和“萬”的對比反差構成了強烈的諷刺,深刻地揭示農民“耕者無食”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同情和對剝削者的憎恨。又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一”和“千”的相比,把詩引入更高的意境,形象地說明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生活哲理,表現(xiàn)了詩人積極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
三、運用數詞進行白描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xiàn)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即粗筆勾勒,不加渲染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痹娙嗽谶@里運用數字“千”、“萬”和表達數字概念的“孤(表示一)”與“獨”描繪出一幅不著丹青的水墨畫。這“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刻畫了一個白雪皚皚、萬籟俱寂的世界。在這極端寂靜的背景下,使原本屬于靜態(tài)的“孤舟”、“漁翁”也顯得靈動起來,那個不怕天冷,不怕雪大的老漁翁似乎忘掉了一切,在專心地釣魚,顯得清高孤傲,其實這正是作者本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寫照。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耙凰g”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通過“一”,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lián)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只有“數”重山而已,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這里純用數字“一”和“數(表示幾)”進行白描,抒發(fā)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又如杜甫《絕句四首》中其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贝怂木湓娭?,每句均有數字,這些數詞蘊含著“黃鸝”、“柳樹”、“白鷺”、“雪”、“船”等景物,詩人對這些景物沒有進行過多的渲染,只是淡淡地勾勒幾筆,形成一種動靜和諧有致的美感,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數詞“兩”、“一”與“千”、“萬”隨著詩人的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把畫面由近及遠,由小到大依次鋪開,既寫出空間之廣、時間之久,又體現(xiàn)出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開闊胸襟。
四、運用數詞進行比喻
用數詞也可以構成比喻,而且構成的比喻,往往內蘊豐富,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痹娭幸郧С咧顏肀扔髟娙伺c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潭水已深“千”尺,喻示情意已深,再用“不及”一詞巧妙連接,意蘊深刻,汪倫與李白的情誼到底有多深呢?留下空白任憑讀者去想象。又如他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寫李白一個人呆在山中,身邊既無親人,也無朋友,甚至連有生命的東西都遠遠離開了他,“眾鳥高飛盡”,連鳥兒也迫不及待,不約而同地遠走高飛了,統(tǒng)統(tǒng)地離去,一只鳥都沒有剩下,鳥兒的飛去堅決徹底,毫不留情。但這還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飛鳥不肯留下,哪怕連會動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獨去閑”,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單的云彩,卻也羞于和李白為伴,雖然不像鳥兒那樣可以展翅高飛,但是也從容地、義無反顧地飄走了,……這里的不管是有生命的“眾(表示多)”鳥,還是無知覺的“孤(表示一)”云,在這里,比喻人世間一切能動彈的人與物全都厭棄了李白,暗指人世的無情。在這種清幽寧靜之中,反襯出李白的巨大孤獨和懷才不遇,只有在大自然中尋找安慰與寄托,只有敬亭山似乎在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表現(xiàn)了詩人在人世間處境的凄涼。
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睂懫岷诘囊雇?,一盞漁燈閃現(xiàn)在河面上。孤零零的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這里以“一點螢”作比,極寫燈光的昏暗。接著寫一陣微風吹來,河面上漾起了層層細浪。原來像螢火蟲的那點光亮散開了,變成了無數顆星星,在河面閃動。當這里的燈影由靜止而晃動,由一點散作千萬時,詩人是何等的興奮,而詩作也就在此最精彩處戛然作結。這首詩的妙處,把“光”比作“螢”,再把“螢”喻作“星”,通過表達數字概念的“孤” 、“一”化為“滿(表示多)”,寫出了“散作滿河星”的動態(tài)變化,從一點化作成千上萬的那種流動的美。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密密縫)和心理(恐遲歸)的刻畫,使得偉大的母愛在這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以“寸(寸在這里不表示長度單位,而是比喻極小或極短的意思)”草之心比喻游子對母親感恩,以“三(并非實指,實際上是多)”春之暉比喻慈母的恩惠。說明慈母的厚愛,兒子是無以報答的。形象的比喻,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
總而言之,在小語教材及新大綱推薦學習的幾十首古詩中,運用數詞的詩句比比皆是,它們在描寫美景及表達詩人的情感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巧妙的作用。在教學時重視這些數字的分析,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緊緊抓住小學古詩詞的特點,從教材分析入手,以提高教學效果為落腳點,結合小學生不同年齡特點進行古詩詞教學研究,力求全面地、系統(tǒng)地、多層次地探索古詩詞的最佳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譚永祥主編.《漢語修辭美學》[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12.
[2]蕭滌非等主編.《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
[3]謝玉屏主編.《小學語文古詩》[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1.